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 》
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咏春草词。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有关春草、离别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记其本事云:"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欧公击节赏之,又自为一词云:'阑干十二独凭春……'盖《少年游令》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

作品别名;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能改斋漫录》

文学体裁;词

作者;欧阳修

作品原文

《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 》[1]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白话译文

高楼上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晴光照映下,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值二三月间,远行之人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灵运远离家乡而吟咏池塘,江淹也因离家远游而伤心南浦,他们抒发的是春的感悟和离别之情。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词句注释

⑴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

⑵阑(lán)干十二:曲折回环的栏杆。阑,同"栏"。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

⑶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

⑷谢家池: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的池塘。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后人赞叹欣赏之名句。

⑸江淹浦:指别离之地。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中有句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南浦指代送别之处。

⑹吟魄:指诗情、诗思。离魂:指离别的思绪。

⑺王孙:王之孙,引申为贵游子弟。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亦可泛指。

诗词鉴赏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芳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因为一则春草的滋生,标志着季节的更迭,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闺妇思远、游子怀乡等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二则芳草荣茂,伸展天外,最能表达出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欧阳修的这首词正是为了格咏春草同时又兼涉离愁的。

词的起首从凭阑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阑干十二",著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阑干。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阑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阑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增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伊始,作者连用两个有关春草的典故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结拍"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古诗文鉴赏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2]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3]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4]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仕途不像晏殊那么顺利,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5]

视频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二)理想照亮现实

秒懂百科欧阳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