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窑紫砂御题澄泥套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宜兴窑紫砂御题澄泥套砚是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简介
名称:宜兴窑紫砂御题澄泥套砚
年份:清乾隆
类型:瓷器
规格:盒高9厘米,长48厘米,宽45.3厘米。
所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窑口:宜兴窑
关键词:宜兴窑 澄泥砚 紫檀木 螭纹 兽面纹 玉兔 石渠 砚堂 砚池 风字形 三台 稽古
藏品鉴赏
宜兴窑紫砂御题澄泥套砚,清乾隆,盒高9厘米,长48厘米,宽45.3厘米。
六方紫砂澄泥砚置于大紫檀木盒内,盒面填金隶书“萃珍含润”。每方砚分别配有随形的紫檀木盒,盒盖上部均嵌玉一块,上分别刻玉螭纹、兽面纹、玉卧蚕等,下部为填金隶书乾隆皇帝御题。此套砚是在澄泥中掺进一定比例的宜兴紫砂精心制作而成,澄泥中掺紫砂不仅使砚的颜色微现深紫而凝重美观,而且会增加研墨的摩擦力,使砚膛更加“吃墨”。据砚身题字可知,六方均为仿古砚,分别是仿唐八棱澄泥砚、仿宋玉兔朝元砚、仿宋天成风字砚、仿汉石渠阁瓦砚、仿汉未央砖海天出月砚、仿宋德寿殿犀纹砚。
仿唐八棱澄泥砚,高2厘米,直径10厘米。砚八棱形,圆形砚堂。砚背面镌刻乾隆御铭:“一规内涵八棱砥,琢端匹绛润而理,平水圆璧安足拟。乾隆御铭。” 下有“比德”、“朗润”二印。
仿宋玉兔朝元砚,高2厘米,径10.5厘米。砚圆形,砚面无砚池,雕有玉兔朝元图。砚背面镌刻乾隆御铭:“月之精,顾兔生。三五盈,扬光明。友墨卿,宣菅城。浴华英,规而成。乾隆乙未御铭。” 下有“比德”、“朗润”二印。
仿宋天成风字砚,高2.3厘米,长11厘米,宽10.5厘米。砚风字形,弯月形墨池。砚背面镌刻乾隆御铭:“春之德风,大块噫气。从虫谐声,于凡制字。谷则为雨,润物斯济。石墨相著,行若邮置。岂惟天成,亦有人事。拟而议之,既纯且粹。乾隆乙未御铭。” 下有“比德”方印。
仿汉石渠阁瓦砚,高2厘米,长14.9厘米,宽8厘米。砚长方形,圆形砚堂。砚堂上方镌刻乾隆御铭:“其制维何,致之石渠。其用维何,承以方诸。研朱滴露润有余,文津阁鉴四库书。乾隆御铭。” 下有“会心不远”、“德充符”二印。
仿汉未央砖海天出月砚,高2厘米,长14厘米,宽9.5厘米。砚椭圆形,月形浅池。砚背面镌刻乾隆御铭:“未央之砖,胡为署建安年?或三台之所遗坠,清漳而濯渊,似孙不察,谬为题笺,形则长以椭,声乃清而坚,嘉素质之浑沦,欲初月于海天,师其迹而不承其伪,是亦稽古之一助焉。乾隆乙未御铭。”下有“比德”、“朗润”二印。
仿宋德寿殿犀纹砚,高1.5厘米,长14.3厘米,宽8.1厘米。砚长方形,瓶形砚堂,瓶口为墨池。砚背面镌刻乾隆御铭:“琴古之产兮,星文彻端。异种足珍兮,辟尘辟寒。他山可磨兮,如瓶斯受。聊以寓意兮,取诸德寿。乾隆乙未御铭。” 下有“比德”、“朗润”二印。
据题铭落款“乙未”可知,此套砚制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时期成套的仿古御用砚一部分出自宫廷造办处砚作,一部分交苏州按宫廷样式承做。这套御用紫砂澄泥砚的制作是交苏州按宫廷样式承做后再由宫廷造办处刻字人专门题刻砚名和乾隆御铭。
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档案记载,澄泥砚加进宜兴紫砂的原料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成为乾隆帝的朱批御用砚。
藏馆介绍
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或北京故宫,是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内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1]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后仍居于宫内。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黄郛摄政内阁公布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第五条,废除皇帝尊号,请废帝溥仪出宫。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师警卫司令鹿锺麟、警察总监张璧,于六日接管皇宫,封存文物。后经摄政内阁核准,经一年之整理,故宫博物院于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开幕。[2]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3]
藏馆历史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1月5日取消清帝溥仪帝号并将其逐出紫禁城。李石曾先生当即建议设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清室善后委员会,并于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逊帝溥仪早已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运出宫。
1933年华北形势突变,于是国民政府命令:故宫南迁文物。当时共计13491箱,部分文物南迁后,北平故宫本院也留有相当多的珍品。后来又因八年抗战,日本入侵南京,故宫文物再向西迁,分为北、中、南三路经火车和水运。经三年多至四川。后抗战胜利,故宫文物又再度运回南京。
1948年到1949年,国民政府将文物运往台湾本岛保存,因战争形势突变只运了三次,其中第三次拟搬运1700箱,由于运输舰舱位余地有限,加之仅有24小时装船时间,结果只运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大陆;但运至台湾的文物皆为精挑细选的文物,所以意义仍十分重大。1万多箱南迁文物中总共运台2972箱,占南迁箱件数的22%。期间南京中央政府曾下令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选择留平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经火车运至南京,马院长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后来一箱也未运走。四散中国各地的古物已在1970年代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但仍有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重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保存清代故宫文物。
中华民国政府在1965年11月12日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恢复设置国立故宫博物院,以存放在台湾的2972箱文物。为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区分,称其为称为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简称台北故宫。
藏馆藏品
据1925年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记载,有一百一十七万馀件宫廷遗留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书画、陶瓷、珐琅器、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另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等。
虽然有部分清宫旧藏文物于1948到1949年迁往台北故宫,但通过收回溥仪私带出宫的珍品,接受民间捐赠,并参与考古发掘,故宫博物院在1949年以后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总数达到186269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83336件、一般文物163969件、标本15385件,涵盖几乎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几乎所有文物门类。
这180万件(套)藏品分为231个类别,含15.6万件纸质文物,16万件青铜器,1.1万件金银器,1.9万件漆器,30.6万件陶瓷。截至2016年左右,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中国内地博物馆系统4510座博物馆共收藏珍贵文物401万件(套),故宫博物院的168万件珍贵文物占其中的42%,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居中国博物馆首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