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宗教历史学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宗教历史学派(History-of-Religions School ),译自德文Religionsgeschichtliche Schule,是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群德国学者了解圣经及宗教起源的特别方法;他们认为任何宗教概念与礼仪,均有历史根源可追寻,旧约、新约以至教会,都与他们身处之文化背景有关系。得助于哲学的实证论(Positivism943,Positivism)原理,这些学者运用历史和语意学的方法,来解释圣经宗教的起源。

《圣经[1]》是犹太教与基督教[2]的共同经典,出于希伯来文kethubhim,意为“文章”,后衍意为“经”;希腊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汉译作“经”。

旧约圣经

衮克尔的《创造与混乱在时间的始与终》(Hermann Gunkel, Scho/pfung und Chaos in Urzeit und Endzeit, Go/ttingen, 1895),认为旧约圣经创造与混乱的主题,大多数是源自巴比伦神话(Myth824,Myth),但与威尔浩生(Julius Wellhausen, 1844~ 1918)不一样的是,衮克尔(1862~1932)认为圣经作者是在主前二千年便开始这种借用。革热斯曼(1877~1927)的《以色列和犹太教末世论的起源》(Hugo Gressmann, Der Ursprung der israelitisch-ju/dischen Eschatologie, Go/ttingen, 1905),尝试从先知言论中指出里面的神话是极其古远的。祈特尔(1853~1929)的《以色列的历史》(Rudolf Kittel, Geschichte des Volkes Israel, rev. edn., Gotha, 1912),则说摩西传讲的不是一神论,而是「伦理的崇拜一神论」('ethical monolatry',即可以有别神,但只选一神来敬拜)。

新约圣经

海特米勒(Wilhelm Heitmu/ller, 1869~1926)在1903年说,保罗的圣餐论(Eucharist423,Eucharist)不是来自耶稣的教导,乃是来自希罗世界;布瑟(Wilhelm Bousset, 1865~1920)认为早期的教会,是一种希罗与犹太的现象,他最重要的作品《主基督》(Kyrios Christos, 1913; ET, 1970)提出新的理论︰最早称基督为Kyrios(「主」)的,是外邦基督徒,目的是代替犹太教末世论的「人」,那些曾信神秘宗教的基督徒,便把基督称作他们新的「神秘的神」。

他另一本重要的作品,叫做《诺斯底主义的重要问题》(Hauptprobleme der Gnosis, 1907),指出整个诺斯底思想,都是从古老的希罗哲学改造而成,因此他认为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508,Gnosticism)比基督教更早存在。

锐山斯丁(Richard Reitzenstein, 1861~1931)是个语言学家,研究神秘主义在希罗思想的地位;他在《培曼特斯》(Poimandres, 1904; repr., Darmstadt, 1966)指出,原属希耳米神话(Hermes)的培曼特斯,才是约翰福音所根据的素材,他亦利用较晚的曼底安派(Mandaean;参诺斯底主义508,Gnosticism 诺斯底主义)经文,来重塑基督教洗礼的原样(Die Vorgeschichte der Christlichen Taufe, 1924; repr., Darmstadt, 1967)。

锐山斯丁最著名的一本书,叫做《希罗神秘宗教》(Die hellenistischen Mysterienreligionen, Stuttgart, 1910; ET, 1978),他说保罗受希罗神秘宗教的影响,诸如诺斯底主义等等;事实上他还称保罗为最伟大的诺斯底主义者。

在另一本着作︰《伊朗神秘宗教》(Das iranische Erlo/sungsmysterium, 1921),锐山斯丁利用刚从土耳其发现的经文,指出基督教前期的诺斯底主义是源自伊朗,后来的研究却证明这些经文是属于三世纪(或更后)的摩尼教(Manichaeism762,Manichaeism)经文;到他发现这错误了,又说摩尼教必然是保存了伊朗很古的诺斯底传统。

检讨

锐山斯丁及布瑟的理论,对本世纪新约研究领袖之一的布特曼(Bultmann241,Bultmann, Rudolf)影响甚巨。有一点饶有意义的是,布瑟与锐山斯丁的作品在欧陆备受重视,他们在世的时候却没有英译本面世。

他们爱用较晚及没关系的经文来解释保罗,或说诺斯底主义是早于教会而存在,这等思想却是现代学者不能接受的。埃利斯(Earle Ellis)下面一句评语可说是一语中的︰「他们有一倾向,就是爱把同存的称作影响,然后又把影响说成是来源。」(Paul and His Recent Interpreters, Grand Rapids, MI, 1961, p. 29)

宗教历史学派的错误现已成一常识,有人称之为「输送带的谬误」(the Conveyor-Bell Fallacy)。意思是凡先存的,就像是处于输送带的前端,那么它必然会传送到后存的,输送带的末端;事实上待证的,不仅是某经文或文化宗教现象确是先存于研究中的宗教或经文,更重要的是真的有那条输送带的存在,这却是宗教历史学派一直做不到的。

宗教历史学派的错谬,不单曾一度流行于德国研经界,早期宗教比较学(comparative religion)亦常犯此毛病。此派学者受了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世上所有宗教均出于同一源,不同的宗教均可以藉其发展史来建立它们的关系网;这方面的领导学者,包括穆勒、泰勒和弗雷泽(F. Max Mu/ller, E. B. Tylor, J. G. Fraser)。北美和英国大学在本世纪初,纷纷开设宗教比较学系,在60和70年代亦成了学生热爱的科目。

他们最流行的意见是︰十诫、登山宝训,与佛教和印度教的伦理思想,都是一样的。在中国便出现了「所有宗教都是导人向善」一说,在德国及美国则说,所有宗教徒都是敬拜同一至尊的神灵;此类「共识」成了新派神学一个共同的立场,亦是合一运动(Ecumenical Movement398,Ecumenical Movement)及宗教大联盟的主要推动力。

现代研究宗教学的学者,不再相信这等浅陋的看法,他们相信每一宗教及礼仪的产生,必有其独特的背景,硬说其出于一源,并不能增加我们任何方面的了解。同样地,现代研究文化现象的人,对两个不同文化相混而产生的相互影响作用(称作「濡化作用」,acculturation),远比以前严肃,因而对文化现象(包括宗教)的衍生与发展,亦得到较客观的认识,德国的宗教历史学派因而成了落伍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