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宋景濂先生

宋景濂先生(1922年~1994年),江南丝竹箫笛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会员。由于其在洞箫上的造诣和影响力,被誉为“江南箫王”。

宋先生1940年7月毕业于嘉兴一中。1978年,担任江南丝竹研究组组长,努力投身于民族乐曲的整理与创作活动。先后接待了美国日本瑞典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文化团体,进行民族音乐交流50余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箫笛老人的春秋——访民间音乐家宋景濂先生》为标题,以他为主演奏的8支乐曲作贯穿,组织播发了一组专题报道。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选的世界音乐专集,选入了他与徐匡华古琴、洞萧合奏的《思贤操》、《平沙落雁》、《和平颂》3首乐曲。1983年起多次在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义演,受到热烈欢迎。他根据自己50多年丰富的演奏经验,用五言诗的形式写出了《丝竹演奏法要领》的学术性口诀[1]

宋先生出生在湖州埭溪镇上的一个音乐世家,在他漫漫人生风雨历程中,都是奉献给他深深依恋的洞箫事业。祖父精笛艺,父亲好吹笙,姑母、姑父喜弄琵琶二胡。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得音乐熏陶。7岁时,他开始择学吹,从而迈出了长达六十多年艺术历程的第一步。

少年宋景濂有一段颇为传奇的学箫经历: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还在读初中的宋景濂像往常一样,端坐在湖州飞英塔下练箫。箫声引起了过路的湖州白雀山寺方丈宝丰的注意,于是就主动收他为徒,带入寺里悉心指教。宝丰原系清末翰林,乃博学广识之士,其箫笛技艺堪称精妙[2]

“乐声优雅,品性优雅

一生好为和平颂

曲旨高远,才品高远

四海四乡思贤操”

这是1994年宋景濂先生逝世时,剧作家钱法成先生为其所提写的挽联。

目录

徐匡华与宋景濂先生琴箫合奏《和平颂》

 
徐匡华与宋景濂琴箫合奏《和平颂》(1982年)

本曲原名《普庵咒》,又名《释谈章》,曾用名《古寺钟声》。其乐谱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琴谱》(1592)。《天闻阁琴谱》评:“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曲式上有一些类似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似闻暮鼓晨钟,呗经梵语;如游丛林,如宿禅院。此处更名《和平颂》,主旨在于用音乐呼唤和平,反对战争。

1982年,宋景濂与我国当代著名古琴家徐匡华先生合奏的《思贤操》、《平沙落雁》、《和平颂》,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音乐专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省、市电台及电视台也曾多次为他们录音录像,播放他们演奏的曲子。1983年他们应邀赴香港演出,引起很大反响[3]

視頻

參考資料

  1. 洞箫名家 宋景濂 代表作品及相关资料简介. 2015-07-30 [2021-10-19]. 乐器圈
  2. 乐声优雅品性优雅,曲旨高远才品高远,江南箫王——宋景濂. 2017-07-04 [2021-10-19  ].  搜狐
  3. 徐匡华与宋景濂先生琴箫合奏《和平颂》(1982年). 2020-03-12 [202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