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守望鸬鹚(王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守望鸬鹚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守望鸬鹚》中国当代作家王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守望鸬鹚

密布湖区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深或浅的河道,掩映在两岸高高低低的芦苇丛中。不经意间,一条稍宽的河道传来竹篙击水的声响,一只被称作“溜子”的小船缓缓驶来,宛若平镜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

船舷上整齐地站着两排鸬鹚,如同列队待命的士兵,随时准备进入一场必胜的战斗。

撑溜子的汉子环顾鸬鹚们一周,鸬鹚们也瞪着淡绿色的眼睛瞧着主人。汉子的目光停留在这些精灵的脖颈上,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系脖”的。“系脖”就是用麻绳或稻草编个套扣置于鸬鹚脖颈,防止它们私吞捕获的大鱼。

“ 喔——喔——干活喽!”随着粗犷的喊声在水面上飘荡,汉子和他的十来只鸬鹚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汉子喊完,拿竹篙向着船舷一比划,一只只鸬鹚扑棱着翅膀跃入河面潜至水中,溅起一朵又一朵闪亮的水花。水花瞬间融入河水,粼粼波纹一圈又一圈荡漾开去,阳光的影子在水面上欢快跳跃。

溜子不再前行,水面暂时归于平静。站在船舱的汉子不苟言笑,一双犀利的眼睛来回巡视。他比谁都清楚,此刻,水下正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如果说出征的鸬鹚是英勇善战的士兵,汉子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帅。

不多会儿,河面上绽开一处水纹,一只鸬鹚半露出水面,嘴里叼着一条闪着银光的尺把长的鲤鱼,扬着脖子往下吞。因为脖颈上有套扣,它是咽不下大鱼去的。

这是一只翅膀上有着墨绿色羽毛的鸬鹚,个头不算最大,但动作迅捷,出击凶猛,捕鱼既快又多,一双眼睛似乎会说话。汉子亲切地喊它“老大”。

除了嘴上叼着的鲤鱼,“老大”的喉囊也鼓鼓的。汉子把竹篙伸向水面,“老大”骄傲地跳了上去,稳稳地立在上面。汉子麻利地将其挑到船上,一把抓住它的脖颈,先让它张大嘴把那条拼命挣扎的鲤鱼丢进鱼篓,再将它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

“伙计,不孬不孬,接着干!”汉子轻轻拍了下“老大”的头,将它甩进河里。

随着河面上绽开的水纹增多,一只只喉囊鼓鼓的鸬鹚相继出水。汉子的动作明显快了起来,甚至都要忙不过来了。不到一个时辰,船舱鱼篓里的鱼已经有十好几斤了。鲤鱼、鲫鱼、草鱼、白条、白鲢鲶鱼黑鱼、嘎牙子……大小不一,颜色各异。

完成几次捕鱼任务后,鸬鹚们显然有些累了。汉子将鸬鹚嘴里、喉囊里的鱼悉数倒出,顺手捡几条小鱼填进它们嘴里,轻轻一松脖颈上的套扣,食物便进入其胃中。得到奖赏的鸬鹚们稍事休息,又一次扑棱着翅膀跃入河面。

汉子叫刘洼,五十多岁了,是童年玩伴刚子的表哥。牧鹰,是刘家代代传承的营生。汉子十一二岁时即跟着爹在湖上牧鹰,对鸬鹚的习性了如指掌。出工、歇工、收工,驯鹰、放鹰、饲鹰,一天天,一年年,他和鸬鹚相依相伴。伺候这些可爱且神奇的精灵,是他的精神寄托,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我小的时候,刚子的舅舅和表哥常撑着溜子到穿过我村的乌河放鹰。好几次,我和刚子帮着收鱼、抬鱼。我就是这样认识鸬鹚的。不过,那时只知道它叫鱼鹰,直到从语文课本上读到郑振铎先生的文章《鸬鹚》,才知道这黑不溜秋的家伙还有个这么好听的名字。

鸬鹚,俗称鱼鹰,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锋利的钩,善潜水捕鱼,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马踏湖何时有的鸬鹚?不得而知。刚子的舅舅老刘说过,他的爷爷在世时就是湖上放鹰的老把式。那时的鸬鹚,据说是从皖中巢湖地区引进的。之所以从外地引进,是因为那里的鸬鹚与本湖品种相比,天性更威猛,战斗力更强。鸬鹚的寿命一般25岁至30岁。当年引进的鸬鹚自然活不到今天,却代代繁殖,到现在算不清有多少代了。

在马踏湖区,捕鱼的方法不计其数。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要具备经验和技巧,都能有所收获。惟独鸬鹚捕鱼,既需经验和技巧,更需人与鸬鹚的无间合作。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让鸬鹚成为捕鱼高手,从刚出壳开始,就得下力驯养。为了培养对鱼的追逐感,鸬鹚一出生就要喂食剁成肉泥的。一旦羽毛长起,就放它们下水训练扎猛子。更费神劳力的是体能锻炼。要不间断地让鸬鹚练习跑步、跳跃,甚至爬杆。还有很重要的一环,让鸬鹚听得懂主人发出的指令。几句简单的吆喝,往往因音调、节奏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一个成熟的牧鹰人,和鸬鹚“对话”应是无障碍的。

“驯鹰这事,来不得半点偷懒。”汉子感叹。一只技艺过硬的鸬鹚,是经过多重打磨炼成的。人们只看到鸬鹚捕鱼的娴熟和地道,却不知它经受的近乎残酷的训练,亦不知牧鹰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1]

作者简介

王超,笔名海鸥。曾经从事过15年新闻宣传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