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宁 - 中国姓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宁 - 中国姓氏

中文名称:宁

拼音;nìng 或níng

郑码:WDWL

U:752F

GBK;E5B8

笔画数:12

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4544 25112

宁 - 中国姓氏,"宁"(nìng)为正楷字、简体字,与"宁"(nìng)同义,不是繁体字。宁(nìng)姓与宁(nìng)姓为同一家族

宁,读作nìng ,"宁"为古地名(现今河南省获嘉县、修武县一带),如:宁国、宁阳、宁邑。宁氏是春秋时期卫国三大宗族之一,来源于姬姓。据史料,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宁为氏。宁跪、宁速、宁俞、宁相、宁殖至宁喜,蝉联卫国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 "宁"曾与"宁"一同被认为是"宁"的繁体字,主要是"宁"在非姓氏词汇中的意思与"宁"(nìng)相似,都有宁死不屈、宁缺毋滥、宁愿、宁可的意思。2009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解除宁与宁的"繁简关系"。

序言介绍

康熙字典

【午集上】【用部】 宁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7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乃定切,音佞。《说文》所愿也。《徐曰》宁,犹宁也。今俗言宁可如此为宁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宋公,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嬴从之。《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水经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

又《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与宁同。《前汉·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复正直往宁。《注》言获福旣多,归於正道,克当往日所愿。

又《王莽传》永以康宁。

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三】【用部】宁

所愿也。从用,寕省声。乃定切 文五 重一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所愿也。此与丂部宁音义皆同。许意宁为愿。宁为所愿。略区别耳。二字古皆平声。故公孙宁仪行父,公羊作公孙宁也。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宁。师古曰。言获福旣多。归於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宁音宁。从用。宁省声。此不云寍省声云宁省声者,以形声包会意也。乃定切。十一部。变作。非。

古文记载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乃定切,音佞。《说文》所愿也。《徐曰》宁,犹宁也。今俗言宁可如此为宁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宋公,軰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嬴从之。《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水经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 又《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与宁同。《前汉·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复正直往宁。《注》言获福旣多,归於正道,克当往日所愿。又《王莽传》永以康宁。

姓氏渊源

历史

姓氏"宁"字辨析

宁氏,为古老显姓之一,拥有二千八百多年历史。但自50年代实施"简化字"以来,"宁"一直被误为"宁",且延续至今,由于简化字造成的姓氏误写,不仅就此宁氏一姓,还有"萧"姓错为"肖","钟"姓错为"钟"等等。

作为人的姓氏,宁、宁二氏,均系承姬姓后裔,宁是宁的异体字,在书写时,常常宁、宁不分, 连史书《史记》也不例外。

那么,在实质上,他们究竟是形别姓异的两个不同姓氏,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分别的一家人呢?宁姓读四声,宁姓读二声。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行熟读《姓氏考略》所记载的这段文字:"宁,卫康叔之后,至卫武公生季食采于宁,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宁成,《史记》作宁成。"

这个可以有两种写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记述得很清楚,是从春秋时代的卫国来的。换句话说,他们是发祥于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是源远流长的一个古老家世。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表现得出类拔萃,曾经于周公诛灭反叛的武庚之后,把殷朝的遗民治理得皆大欢喜。后来,更被其侄周成王举为司寇,光彩异常。

不过,在不分彼此的宁、宁二氏之中,宁氏还有另外一支组成份子,所以过去才会有学者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姓氏,不宜混为一谈。宁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根据考证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颛顼帝的嬴姓后裔,这一点《姓纂》和《急就篇》有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应该把宁、宁二氏严格地划分。但是有人认为如果进一步追溯,则嬴姓的始祖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卫康叔的父亲周文王也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姬、嬴二姓既然统统都是源自黄帝,则显而易见,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宁、宁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但这其实是狡辩,因为中国所有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妫、妊),所谓"四海一家",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至于史书所云:"秦襄公的曾孙谥为宁,秦宁公之后改姓宁",这也纯属误传。已有文物铭文证实(《文物》1978年第11期),秦宁公是秦宪公,将"宪"错为"宁",以讹传讹两千多年。宁氏的另一支源于蒙古,元代蒙古将领忙哥铁木尔拥兵南征,因家湖南常德卫,数代皆显宦。元末明初,常德宁氏迁居宁乡、长沙及湖北孝昌等地。

宁氏,源于分封采邑地名"宁邑",遗址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境。宁氏远祖康叔(姬封),乃周文王之子,为武王同母弟。武王灭商后,将殷墟(王畿)分封予康,国号卫(前1042年)。传至第十世卫武公时,封其子季亹(mén)于宁邑(前770年),厥后子孙以邑为氏。宁氏系卫国公族,九世为卿,皆为大夫

自从《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以来,宁、宁(繁体字的"宁"由于百度自动简化,无法正确显示)、宁三字混为一体,并成一个"宁"字,造成姓氏混乱,延续至今。

"宁"原是传承字,读作zhù,是贮的本字,又"宫门屏之间曰宁"。现作姓氏的"宁",本是"宁"的异体字。而"宁氏",则是春秋初期源于"宁邑","宁"只读nīng(第四声)。"寗"为"宁"之异体,原繁体也有"宝盖心冉"的写法。

满族的"宁氏",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以地为氏。原居宁安的宁氏迁长白山后,被清太祖努尔哈赤收编入旗,分南宁北宁,有"二宁"之称。现辽宁铁岭、河北承德等地,也有宁古塔氏改姓的"宁氏"。

中国大陆自50年代开始,从《一异表》到《新华字典》等辞书的应用,造成宁姓人的户口本、身份证等诸多证件,绝大部分改写为"宁"(四川资中部分宗亲的身份证上仍保留"宁"字)。且大众普遍认为"宁"是"宁"的异体字,,错误地转为"宁"。长期以来,"宁"字反被遗忘,乃至大众已不识此字。加之,这个古老的宁姓与满族改姓的宁氏,又都混同为一个"宁"姓,更加是非难辩,其混乱局面积重难返。

宁氏与张王李等大姓不同,宁姓只有一个本源,源自姬姓,得氏于宁邑,故有"天下无二宁"之说。如果继续沿用"宁"的错误写法,不仅与满族宁氏混同,就宁氏族裔本身而言,也会"数典忘祖",不识古字宁,不知自家姓。

起源

据史载,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宁为氏,来源于姬姓。

宁氏是卫国三大宗族之一,从宁跪、宁速、宁俞、宁相、宁殖至宁喜,蝉联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并一度把持朝政,卫献公曾表示"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后来宁喜被杀,宁氏在卫国之势尽失。但另有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宁戚,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其后代在齐鲁渐成望族,堂号"齐郡堂"。

明·周臣《宁戚饭牛图》

写法

"宁"作为姓氏,有 " "、"寗"两种写法。《篇海类编·宫室类》:"宁,俗相承作寗";《字汇》:"寗,俗宁字"。 、寗、宁三字,在后代一直通用。

广西文物《隋正议大夫宁贙碑》,将"宁"写作 ,说明隋唐时期 、宁二字的通用写法。明代《春秋左传注疏》卷十七,则将"宁"写作"寗";清代《百家姓考略》,已写作"宁"。

隋正议大夫宁贙碑,写作

明代刊印《春秋左传疏注》,写作寗

清代刊印《百家姓考略》,写作宁

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在述宁速事时,写作"宁",而述宁喜事时,又作" "。可见从清代至民国, 、宁二字是通用的。

清·武英殿本《春秋三传》

关于"宁"字

在古汉语中,"宁"字与姓氏无关。"宁"本读zhù,其意有二:一为贮藏;二是"门屏之间谓之宁"(《尔雅·释宫》)。

1956年公布1986年重发的《汉字简化方案》注明:"作门屏之间解的宁(古字罕用)读zhù(柱)。为避免此宁字与宁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宁作 。"现行电脑GB2312简体中文字符集存有"宁"字,《汉语大字典》中,提到"宁"是"宁"的简化字。[1]

由此可见,作为姓氏的"宁",并未简化成"宁",而"宁"只是'宁'的简体。

关于"宁"姓

与"宁"姓相混同的"宁"姓,是由满族宁佳氏(宁尔佳氏)、宁古塔氏改姓而来。宁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宁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现有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

另一说法:"秦宁公之后以宁为姓",即"宁氏源于嬴姓"。南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注》:"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新加坡《南华早报》曾登《宁宁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文章:"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宁、宁二氏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是"秦宪公"。1978年1月,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钟和秦公镈各一套,从拓文字形看,名显是"宪公",而决非"宁公"(见《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没有"秦宁公"之说,"宁氏源于秦宁公"应予废止。

秦公钟局部,上面铭文为石鼓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

赏宅受国。刺刺邵文公、静公、宪公。不坠於上……"

另有沈阳东北大学图书馆,名为宁恩承图书馆,广场上有宁恩承塑像,因此近代宁姓仍有人使用。

相关视频

中华百家姓

参考资料

  1. 宁 作姓氏读哪个音? , 知乎 201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