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季理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季理斐(MacGillivray, Donald)1862  — 1931,十九世纪加拿大长老会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早期在中国河南宣教,后期抵达上海,历任广学会总干事,《万国公报》代理主编等职。在中国宣教生涯长达40馀年,多从事基督教文字出版工作。除翻译《圣经》外,还编写和翻译辞书、年鉴和科学书籍,为东西方文化和科学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长老宗(英语:Presbyterianism),其教会称长老教会(英语:Presbyterian church,简称长老会),是西方基督教[1]新教加尔文宗的一个流派,源自十六世纪的苏格兰改革。长老教会持守加尔文主义,尤其是苏格兰长老会基本完全延续著加尔文[2]及其门徒的教义。

简介

一、早年生涯

季理斐(Donald MacGilfivray)于1862年3月13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布鲁斯县(Bruce County),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姐姐和三个哥哥。其父母都是虔诚的英国长老会教会信徒,于1843年由苏格兰的穆尔岛移居加拿大。1871年,季理斐随同父母移居戈德里奇镇(Goderich),进入当地的中心学校读书。在校期间,季理斐酷爱阅读,展现出很强的语言能力。16岁时季理斐到多伦多市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成为戈德里奇镇第一个考入大学的学生。大学四年期间,季理斐主攻拉丁文和希腊文,毕业时荣获金牌奖,之后三年在一高级中学担任古典文学课教师。1885年秋季,季理斐辞职进入多伦多诺克斯神学院(Knox College, Toronto)学习。在校期间,季理斐为人正直,处事谦虚谨慎,深受大家的喜爱。三年后,季理斐完成学业,获神学学士学位。

二、在中国河南北部传教

季理斐在诺克斯神学院期间,受回国休假的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的传教士亨特·科比特(Henry Corbett)的影响,希望到中国河南北部宣教。1888年初,其同学、好友古约翰(Jonathan Goforth)和女王大学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Queen’s University)的学生史美德(James Frazer Smith)出发去中国之举,更令他心急如焚,故毅然向当时缺乏经费的长老会提出单身一人去中国,进行为期一年只领取500加元低薪的试验。1888年10月11日,季理斐被按立为牧师,几天后便启程来华。

1888年11月,季理斐乘船抵达上海,旋即去山东烟台学习汉语,年底抵达山东临清县庞庄镇与先行到达的古约翰会合。12月5日,古约翰根据加拿大长老会的授权正式组建了豫北差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季理斐也加入其中。豫北差会根据调查的结果把彰德府(今安阳市)和卫辉府(今卫辉市)作为最初的目的地。

1890年2月,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正式进入河南传教。季理斐与史美德医生为一队,带领三名华人助手乘船进入河南,然后向彰德府方向进发。一路上史美德为百姓看病,季理斐则向他们传福音。虽然最初效果并不明显,但之后发展顺利。此次行程持续47天,涉足彰德府城郊、水治、汤阴、五陵和内黄五个城镇,最后返回临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销售的圣经数量是前一年的三倍。1890年,季理斐和古约翰代表豫北差会到上海参加第二届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与英国内地会领袖戴德生(Hudson Taylor)就河南传教事宜进行了沟通与商讨,以保证豫北差会的传教工作顺利进行。

1890年10月,季理斐在彰德府内黄县楚旺镇购得一个带有3个院子20间房屋的处所,成为豫北差会在河南的第一个立足点。到1892年,季理斐已经和其他传教士在卫辉府境内的新镇建立了教堂和诊所。除了布道外,季理斐还组建查经班,到1894年12月,已有14人参加楚旺的查经班,24人参加新镇的查经班,并且还有14人成为基督徒,此外还有不少慕道友。为了消除文盲,季理斐于1895年开办识字班,教授儿童读书识字。1894年10月,季理斐在彰德府北关城外租得两亩宅地,使豫北差会在河南的大城市有了立足点。至1900年,加拿大长老会在河南北部的传教士达到26人,建立了3个传教站,信徒增至82人。

季理斐极具语言天赋,抵达中国后很快就能用流畅的汉语讲道,在豫北的听众中颇有影响。在为豫北差会租住房屋和一些纠纷的处理过程中,都是季理斐代表差会与房主,与官府和当事人进行交涉谈判。

宣教之余,季理斐还修订了乔治·卡特·斯登特(George Carter Stent)编辑的《北京方言汉英词汇》(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Dialect)一书,于1898年交由上海美华书馆出版。该修订版删除了许多陈旧语汇,补充了新的词组,总字数超过了原版。1911年,又对该辞典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改名为《英华成语合璧字集》(A Mandarin-Romanized Dictionary of Chinese)。词典简明扼要,使用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从1898年至1930年,该辞典经过了9次修订,第9次的修订版共1183页,后面还附有中国农历和西历的时间对照表、中国历代纪元表和各省的名称和简称等。该词典的编纂,奠定了季理斐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少数精通汉语的传教士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天赋和文字能力得到了界内同行的首肯,从而改变了他在华宣教的工作性质。

三、出任广学会总干事后的工作

1919年,57岁的季理斐升任为广学会总干事,随即对广学会进行了多项改革。首先为适应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的白话文运动,季理斐决定将广学会的新书全部以白话文出版,并要求注意使用清末以来在汉语中出现的新词汇;其次将出版对象从文人和官员转向在校学生;最后面对五四运动后科学在中国的日益普及,季理斐提出出版有关科学的书籍,以扩大广学会的影响。为了扩大发行量,季理斐将新书免费赠送各地一些官员,通过他们扩大新书影响,还将一些图书借给各地的牧师阅读。至三十年代初期,广学会又与其他教会出版机构建立了联合销售网,在书店里同时出售自己和对方的出版物。

同时,季理斐对广学会人员进行了调整,第一个年季理斐就任命了3个华人担任副董事长, 11个华人担任董事,使广学会董事会的中外成员在人数上相等。到1923年,华人董事会成员达到了30人,超过了外国人。同年,广学会出版了第一个中文年报。到1929年季理斐辞去总干事时,又任命华人牧师谢颂羔(Z.K.Zia)和阿尔伯·J.嘎尼(Alber J.Garnie)两人同为广学会总干事,自己则担任名誉总干事和行政委员会主席。

在任广学会总干事期间,季理斐还担任了公共租界教育委员会的主席,每年访问一些学校。他还担任工部局公共图书馆馆长和道德健康委员会成员,参加基督教在华传教士1922年大会的筹备工作。1920年,因其赴河南救济灾民而获得救灾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勋章”。1930年,季理斐在公共租界地购置地皮并筹建办公大楼,使广学会的总部迁至市中心;1932年又建成了广学会新办公大楼。

四、生命的尾声

1930年春天,季理斐携妻子取道英国回国度假,在伦敦小住一年。次年正当他准备去加拿大时,突患中风,住院治疗无效,于1931年5月25日去世,享年67岁。英国有关教会为季理斐举行了非常简单的葬礼。温哥华市长老会、加拿大联合教会海外传教总部、广学会董事会均对其离世或发表颂词或刊登文章予以纪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