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季理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季理斐(MacGillivray, Donald)1862  — 1931,十九世紀加拿大長老會來華傳教士,著名漢學家。早期在中國河南宣教,後期抵達上海,歷任廣學會總幹事,《萬國公報》代理主編等職。在中國宣教生涯長達40餘年,多從事基督教文字出版工作。除翻譯《聖經》外,還編寫和翻譯辭書、年鑒和科學書籍,為東西方文化和科學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長老宗(英語:Presbyterianism),其教會稱長老教會(英語:Presbyterian church,簡稱長老會),是西方基督教[1]新教加爾文宗的一個流派,源自十六世紀的蘇格蘭改革。長老教會持守加爾文主義,尤其是蘇格蘭長老會基本完全延續著加爾文[2]及其門徒的教義。

简介

一、早年生涯

季理斐(Donald MacGilfivray)於1862年3月13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布魯斯縣(Bruce County),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兩個姐姐和三個哥哥。其父母都是虔誠的英國長老會教會信徒,于1843年由蘇格蘭的穆爾島移居加拿大。1871年,季理斐隨同父母移居戈德里奇鎮(Goderich),進入當地的中心學校讀書。在校期間,季理斐酷愛閱讀,展現出很強的語言能力。16歲時季理斐到多倫多市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成為戈德里奇鎮第一個考入大學的學生。大學四年期間,季理斐主攻拉丁文和希臘文,畢業時榮獲金牌獎,之後三年在一高級中學擔任古典文學課教師。1885年秋季,季理斐辭職進入多倫多諾克斯神學院(Knox College, Toronto)學習。在校期間,季理斐為人正直,處事謙虛謹慎,深受大家的喜愛。三年後,季理斐完成學業,獲神學學士學位。

二、在中國河南北部傳教

季理斐在諾克斯神學院期間,受回國休假的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煙臺的傳教士亨特·科比特(Henry Corbett)的影響,希望到中國河南北部宣教。1888年初,其同學、好友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和女王大學醫學院(Medical College of Queen’s University)的學生史美德(James Frazer Smith)出發去中國之舉,更令他心急如焚,故毅然向當時缺乏經費的長老會提出單身一人去中國,進行為期一年只領取500加元低薪的試驗。1888年10月11日,季理斐被按立為牧師,幾天後便啟程來華。

1888年11月,季理斐乘船抵達上海,旋即去山東煙臺學習漢語,年底抵達山東臨清縣龐莊鎮與先行到達的古約翰會合。12月5日,古約翰根據加拿大長老會的授權正式組建了豫北差會,並擔任第一任主席,季理斐也加入其中。豫北差會根據調查的結果把彰德府(今安陽市)和衛輝府(今衛輝市)作為最初的目的地。

1890年2月,加拿大長老會豫北差會正式進入河南傳教。季理斐與史美德醫生為一隊,帶領三名華人助手乘船進入河南,然後向彰德府方向進發。一路上史美德為百姓看病,季理斐則向他們傳福音。雖然最初效果並不明顯,但之後發展順利。此次行程持續47天,涉足彰德府城郊、水治、湯陰、五陵和內黃五個城鎮,最後返回臨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銷售的聖經數量是前一年的三倍。1890年,季理斐和古約翰代表豫北差會到上海參加第二屆基督教在華傳教士大會,與英國內地會領袖戴德生(Hudson Taylor)就河南傳教事宜進行了溝通與商討,以保證豫北差會的傳教工作順利進行。

1890年10月,季理斐在彰德府內黃縣楚旺鎮購得一個帶有3個院子20間房屋的處所,成為豫北差會在河南的第一個立足點。到1892年,季理斐已經和其他傳教士在衛輝府境內的新鎮建立了教堂和診所。除了佈道外,季理斐還組建查經班,到1894年12月,已有14人參加楚旺的查經班,24人參加新鎮的查經班,並且還有14人成為基督徒,此外還有不少慕道友。為了消除文盲,季理斐於1895年開辦識字班,教授兒童讀書識字。1894年10月,季理斐在彰德府北關城外租得兩畝宅地,使豫北差會在河南的大城市有了立足點。至1900年,加拿大長老會在河南北部的傳教士達到26人,建立了3個傳教站,信徒增至82人。

季理斐極具語言天賦,抵達中國後很快就能用流暢的漢語講道,在豫北的聽眾中頗有影響。在為豫北差會租住房屋和一些糾紛的處理過程中,都是季理斐代表差會與房主,與官府和當事人進行交涉談判。

宣教之余,季理斐還修訂了喬治·卡特·斯登特(George Carter Stent)編輯的《北京方言漢英詞彙》(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Dialect)一書,於1898年交由上海美華書館出版。該修訂版刪除了許多陳舊語彙,補充了新的詞組,總字數超過了原版。1911年,又對該辭典進行了第三次修訂,改名為《英華成語合璧字集》(A Mandarin-Romanized Dictionary of Chinese)。詞典簡明扼要,使用方便,深受人們的歡迎。從1898年至1930年,該辭典經過了9次修訂,第9次的修訂版共1183頁,後面還附有中國農曆和西曆的時間對照表、中國歷代紀元表和各省的名稱和簡稱等。該詞典的編纂,奠定了季理斐在漢語研究中的地位,使之成為少數精通漢語的傳教士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語言天賦和文字能力得到了界內同行的首肯,從而改變了他在華宣教的工作性質。

三、出任廣學會總幹事後的工作

1919年,57歲的季理斐升任為廣學會總幹事,隨即對廣學會進行了多項改革。首先為適應五四運動後中國出現的白話文運動,季理斐決定將廣學會的新書全部以白話文出版,並要求注意使用清末以來在漢語中出現的新詞彙;其次將出版對象從文人和官員轉向在校學生;最後面對五四運動後科學在中國的日益普及,季理斐提出出版有關科學的書籍,以擴大廣學會的影響。為了擴大發行量,季理斐將新書免費贈送各地一些官員,通過他們擴大新書影響,還將一些圖書借給各地的牧師閱讀。至三十年代初期,廣學會又與其他教會出版機構建立了聯合銷售網,在書店裡同時出售自己和對方的出版物。

同時,季理斐對廣學會人員進行了調整,第一個年季理斐就任命了3個華人擔任副董事長, 11個華人擔任董事,使廣學會董事會的中外成員在人數上相等。到1923年,華人董事會成員達到了30人,超過了外國人。同年,廣學會出版了第一個中文年報。到1929年季理斐辭去總幹事時,又任命華人牧師謝頌羔(Z.K.Zia)和阿爾伯·J.嘎尼(Alber J.Garnie)兩人同為廣學會總幹事,自己則擔任名譽總幹事和行政委員會主席。

在任廣學會總幹事期間,季理斐還擔任了公共租界教育委員會的主席,每年訪問一些學校。他還擔任工部局公共圖書館館長和道德健康委員會成員,參加基督教在華傳教士1922年大會的籌備工作。1920年,因其赴河南救濟災民而獲得救災委員會頒發的“傑出貢獻勳章”。1930年,季理斐在公共租界地購置地皮並籌建辦公大樓,使廣學會的總部遷至市中心;1932年又建成了廣學會新辦公大樓。

四、生命的尾聲

1930年春天,季理斐攜妻子取道英國回國度假,在倫敦小住一年。次年正當他準備去加拿大時,突患中風,住院治療無效,於1931年5月25日去世,享年67歲。英國有關教會為季理斐舉行了非常簡單的葬禮。溫哥華市長老會、加拿大聯合教會海外傳教總部、廣學會董事會均對其離世或發表頌詞或刊登文章予以紀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