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孙书文(sunshuwen 1974年9月30日--) 作家, 1974年9月30日生于山东兖州。中共党员。2002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教授,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鲁迅文学院第26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文学评论班)学员,中共中央党校第63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员。兼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山东省莫言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合著第二位)、《网络文艺论纲》(执行主编第一位)、《文学与革命》、《传承 创新——推进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位),《莫言研究三十年》(执行主编第二位)等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名家等。 1996年于青岛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孙书文(作家)
出生 1974年9月30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作家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知名于 孙书文作品 十二年来在十余部电影、三十多部电视剧《三百多集》中担任照明与照明设计工作。
知名作品 《文学与革命》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
《传承 创新——推进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文艺论纲》
莫言研究三十年》。

目录

目录

1教授孙书文

2电影人孙书文

教授孙书文

经历

现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全国马列文论学会理事、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论、文论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员。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专著1部,任副主编著作2部,在《文学评论》、《文史哲》、《文艺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文学张力论纲》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4期刊用。光明日报集团所属的《文摘报》2004年17日第6版"论点短辑"栏目对《周扬的位置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一文做摘录介绍。主持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加国家社科项目2项、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

承担项目

1. 1999年,参加杨守森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心态史"(97BZW026),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撰写5万字,该项目1999年12月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 2003年,参加杨守森教授主持山东省社会科项目"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艺术"。

3. 2005年,主持教改项目"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使用研究"。

4. 2005年,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文论与革命关系研究"(05CYJ01)。

5. 2005年,参加谭好哲教授主持省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观念对中国当代文艺学建设的影响研究》(05JDW04)。

6. 2007年,参加童庆炳教授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

7. 2008年3月,参加杨守森主持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加强学术环境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SDYY08064)。

8. 2008年,主持教育厅项目《文学张力研究》。

获得奖励

1. 2002年7月,获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2. 2008年6月,山东省第二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3. 1999年12月,参编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 2007年6月,《文学与革命--周扬文艺思想研究》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 2007年9月,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

6. 2008年6月,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7. 2005年1月,《加强实践训练,提高文学理论教学质量》,山东师大教学成果三等奖。

8. 2008年11月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首届优秀论著成果奖。

9. 2008年12月,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奖

10. 2008年10月,山东大学生数字摄影创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全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

11. 2008年9月,山东师范大学教学评建先进个人。

12. 2009年7月,《文学张力论纲》一文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3. 2009年9月,《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运用研究》获山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术兼职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理事

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主要著作

1. 文学与革命--周扬文艺思想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2. 文艺学元问题的多维审视,主编。齐鲁书社,2005

3. 文学世界,副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

4.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合著,第二位),齐鲁书社,2008。

主要论文

文学与革命经历久远的恋情--周扬文艺思想前史研究,《文学评论》2003年青年学者专号。

2. 论争中的周扬文艺思想研究,《文史哲》,2002(3),120000字。

3. 俄苏文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的影响--以周扬文艺思想发展为透视个案,山东社会科学,2007(5)。

4. 革命语境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特质,马列文论研究(第15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

5. 文学张力论纲,《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6),14000字。

6. 以文艺特有的方式弘扬民族精神--由"《闯关东》现象"引发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4)。

7. 革命的姿态--周扬上海时期的文艺思想,《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0000字。

8. 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2),12000字。

9. 平凡之中铸灿烂--文学语言张力研究,《名作欣赏》,2001(6),10000字。

10. 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理论学刊》,2001(6),7000字。

11. 隐喻与转化--弗洛伊德理论对西方的影响与其在中国的命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2),7000字。

12. 清宫戏与当代创作中的权谋文化,文艺报,2003,11,4。

13. 周扬的位置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湛江师院学报》,2004,(4),12000字。

14. 二十世纪中国文论与革命关系研究,《首都联合大学学报》,2005(2),10000字。

15. 一个青年社会科学从业者的反思,《社会科学论坛》,2005(5),10000字。

16. 1949-1966间周扬的文艺思想,青年思想家,2005(2)。后收入贺立华杨守森主编《启蒙行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7. 回不去的乡村--张继小说《去城里受苦吧》寓意分析,济南大学学报,2005(6)。

18. 文学理论:中国语境与中国问题--评《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文艺报,2006,7,18。

19. 冲撞:此情无计可消除--对电影《Crash》的一种解读,《学洲》,2006。

20. 文革时的周扬批判,《社会科学论坛》,2006(11)。

21. 《后悔录》:"如果"叙事中的"后悔"体验,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2.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谭好哲主编《审美之维--文艺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 飘零的落叶--港台作家心态史研究,载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撰写5万字。

24. 桂冠诗人与接客先生--建国后的郭沫若心态分析,杨守森主编《当代中国作家心态个案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 三个层面的开拓:新时期鲁迅与周扬关系研究述评,选入郑欣淼孙郁刘增人主编:《1981-2005: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26. 《讲话》、延安文艺整风对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塑造--以周扬为个案,《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1)。

27. 解构:网络时代传统文学经典的"命运"--以《西游记》的网络改编为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28. "可能"空间:书写与生存--论侯林的散文文体,当代小说,2009(13)。

29. 语言魔盒与影像狂欢--兼论《三国演义》新版电视剧,山东文学,2010(8)。

30. 网络文化悖论与网络新闻价值,《青年记者》,2010年10月(下)。

31. 多重视角下的复杂"文本"--论《读书》中的周扬,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6)。

32. "健全的诗":论顾随的文艺观念,理论学刊,2011(8),8月15日出版。

3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的积极尝试--论周扬三、四十年代的理论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

34. 艰难的"诗意的裁判",走向世界,2011年10月(上旬刊)。

35. 多方互动、生命充盈的文学"文本",山东文学2011(12)(上半月)。

36. 三千年婚姻史的文学化"批判",时代文学,2011(12)(下半月)。

37. 基于成人特色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探析,中国成人教育(中文核心),2012(3)。

38. "经营"声音--论《孟春的比赛》,山东文学,2012(2)上半月。

39. 主旋律影视的大众文化认同--论"赵冬苓编剧》,《东岳论丛》,2012(02)。

40. 张炜创作:追寻诗性的长途跋涉,时代文学,2012(7)上半月。

41.以血为墨书写苍黄的生命轨迹--论陈占敏的小说,百家评论,2012(1),2012年12月创刊号。

42.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十八大文化创新命题解读

学术反响

1. 《文学张力论纲》,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理论》2008年第4期刊用。

2. 对文学张力研究,朱斌在《文学张力说:历史回顾》(《山西师大学报》2006(11))中写道:"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到处活跃着张力论的身影。然而,多是具体的批评应用。因此……孙书文[1]从文学整体的立场,对文学张力进行的探讨,就显得难能可贵";"对构成张力的各种冲突的'力',孙书文的分析非常精彩,更令人难忘的,是他概括出了文学张力的四个特征:'多义性'、'情感的饱绽'、'对矛盾冲突的包孕'和'弯弓待发的运动感'。此前,张力特征的描述,虽也有人涉及,却极少如此具体。因此,这十分难得,极具启发性"。

3. 周扬的位置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论文),《湛江师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文摘报》2004年17日第6版"论点短辑"栏目作了摘录介绍。

4.《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1期对《文学与革命》一书进行评介,认为:"全书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有力,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

电影人孙书文

经历

男,1953年2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71年起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照明工作,一九九六年获市教委市总会颁发《自学成才证书》九二年毕业于长春大学专业证书班(大专)。1983年独立拍惩,1987年职称评定为照相技师、1999年评定为主任技师。

作品

十二年来在十余部电影、三十多部电视剧《三百多集》中担任照明与照明设计工作。代表作为《五女秤寿》《胡雪垠》《黑色二十五》,其中《五女拜寿》获多项国家级奖,《黑色二十五》获省级优秀照相奖,在宽银幕主体电影的创作中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论文"宽银幕立体影片的照相布光--湖心岛之迷布晃的探索"在《电影探索与研究》。九二年以来多次为省市春节联欢会灯光设计为晚会创造良好气氛。九四年长春电影节目任电影城灯光总设计,负责各场馆灯光设计安装工作,创造了16种特殊灯具填补了大型场馆灯具的空白。为电影节及各馆活动创造了良好基础。总之,从宏观设计到具体照相处理都作到了不断创新与彩湛。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