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白长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嫁接》是中国当代作家白长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嫁接
1
“你家在哪里,我家黄河边。中原苦难地,红旗变新天。雷声天作鼓,风动树拉弦。为了父老一辈子不生气,我唱到星落月儿圆……”
再过几天,农历九月十五,就是豫剧皇后常香玉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打开手机,翻出九二版电视剧《常香玉》的片尾曲,李娜那清越婉转的原唱,听起来依然那么荡气回肠动人心弦。
常大师一生坎坷,历尽苦难,却一直秉承着“戏比天大”的理念,为我们留下了《花木兰》《拷红》《人欢马叫》等经典剧目,为豫剧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得益于她的天赋,得益于她的努力,也得益于中原深厚的戏剧沃土的滋养。
河南电视台推出的王牌节目《梨园春》经久不衰,豫剧曲剧等这些地方戏在中原民间的受欢迎程度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试问谁不偏爱自家的孩子呢?土生土长的土孩子,谈什么嫁接呢?
2
我上学的时候,学校为了端正我们的择业志向,特地请了本地几位扎根基层工作岗位的英模人物到校现身说法。其中就有朱鸿运。
朱鸿运是谁?估计好多年轻的的朋友没听过。类比一下,当年在南阳,朱鸿运就是现在牧原股份秦英林的存在。以他为依托,西峡才发展起猕猴桃产业。南阳这一块儿,说到月季不能忘了李文鲜,说到沼气不能忘了司尚锁,说到中药产业不能忘了孙耀志……西峡猕猴桃的起步、发展和辉煌,奠基人就是朱鸿运。
朱先生是江苏人,当年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就到了相对比较落后的河南,到了南阳,到了西峡。听他讲座的时候,好多当年的无奈就谈笑风生烟消云散了。感慨之余,我曾留过一首短诗:那次山洪暴发/差点儿将你带回老家/老家在江苏/老家里弥留之际的老母/念叨着她的幺儿 将一腔浓浓的乡愁/嫁接在异乡的猕猴桃树上/这里的山山水水/镌刻着你的足迹和青春 山野醉了/ 大山也有情啊/三十年后你如是说 伸开双手/让我们挖空心思去寻/当年的/那个白面书生
朱老师曾讲到他从国内外各地带回猕猴桃枝条培育嫁接,以期改善西峡野生猕猴桃的品种。他最终做到了,嫁接成功的,是自己的一腔抱负,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啊。
3
读现代诗,常常为作者的词性活用而击节赞叹——用得多妙啊!词性活用?通感的修辞?意境的转换?感觉都有,又都不十分准确。我干脆称它为“嫁接”好了,居然赢得了部分文友们的[[认可]——臭味相投罢了(偷笑)。
再说到迷笛音乐节。绿野独白那地方,就在蒲山镇黄山村。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文化层就分了几层。它的西边不远就是独山,北边是曾经被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过的南阳文化名山——丰山,再往北是张衡墓,王子朝奔楚的“不见冢”……且不说卧龙岗、医圣祠和南阳府衙等历史人文景点,如何将中原或南阳的厚重,像大家喜闻乐见的戏曲一样,与引进的新生事物譬如迷笛音乐节有机地嫁接起来,相通相融,落地生根健康成活,茁壮成长,最终硕果累累,惠及一方百姓,该是南阳人认真思索的课题吧?
研制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奥本海默曾饱受猜疑和迫害,做为一个美国人,他最终含泪说过这样的话:我他妈的就是热爱这个国家。咱就将这句话也嫁接到南阳来:我他妈的就是爱这个城市。
南阳这个古桩,与世界嫁接起来,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想必李太白重游此地也会再感慨一声: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1]
作者简介
白长新,河南南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