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奥杳天主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微笑微笑讨论 | 贡献2022年5月17日 (二) 09:2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奥杳天主教堂'''是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位于福建省永定的一个小山村---奥杳,该天主教堂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缅甸…”)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奥杳天主教堂是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位于福建省永定的一个小山村---奥杳,该天主教堂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缅甸归侨黄玉衍牵头兴建,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长25米,宽12米,高13米(钟楼尖顶15米),可容300多人。曾有西班牙和法国籍的传教士在此传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龙岩市最早的天主教堂。

教堂简介

继奥杳之后于城关,圭竹等地也相继建有教堂,多处设天主教公所,至民国初期,全县有教徒200余人。客家人虽是泛神论者,可在这个穷乡僻壤,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这个“泊来品”----洋教的存在,并一直到今,不能不说是个谜。可知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就曾颁发有“禁教令”,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方准许外国传教士到内地自由传教,之后的短短十余年时间,天主教便在闽西这个贫瘠偏僻的客家山区立足,面临着与中国传统信仰的冲突,它的立足和发展的根基是什么呢?

客家人自明朝中叶开始,出于谋生的需要,大量向海外寻求发展空间,目的地多为东南亚地区,以上地区当时多为西方国家殖民者征服,客家华侨客观上与西方的洋教有了接触条件;外出发达的华侨返乡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另外客家人“逢神就拜”、“为我所用”的信仰兼容性也为洋教楔入提供了空间;最关键的是,当初的客家人作为当地的后住民,其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边缘状态,有融入社会和寻求保护的需要,加之客家人“耕读为本”的发家传统,天主教进入客家地区传教的第一步,是从开办学校开始的,当初奥杳天主教堂还建有求是学堂一所(1929年停办),这些都符合了当时客家人的现实需要。

哥特式的由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继仿罗马式教堂[1]之后,兴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产生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岛内都十分瑰丽华美,即尽奢华之能事,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从法国的巴黎开始兴建,其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从 12 世纪开始持续到 13 世纪的 50 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科隆大教堂。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2]

参考文献

  1.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新浪博客,2008-05-30
  2. 剑桥国王学院及礼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