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仙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仙果(学名:Ficus erecta var. beecheyana (Hook.et Arn.) King)是桑科、榕属矮小天仙果的变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可达7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密生硬毛。叶厚纸质,叶片倒卵状椭圆形,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表面较粗糙,疏生柔毛,叶柄纤细,托叶三角状披针形,膜质,早落。榕果单生叶腋,具总梗,球形或梨形,顶生苞片脐状,基生苞片卵状三角形,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榕果内壁,雌花生于另一植株的榕果中;花被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瘿花近无柄或有短柄,子房椭圆状球形,花柱侧生,短,子房光滑有短柄,花柱侧生,5-6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台湾越南也有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溪边。

天仙果的茎皮纤维可供造纸。中国民间常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疝气等疾病,尤其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疗效显著。[1]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7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密生硬毛。叶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长7-20厘米,宽3-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全缘或上部偶有疏齿,表面较粗糙,疏生柔毛,背面被柔毛,侧脉5-7对,弯拱向上,基生脉延长;叶柄长1-4厘米,纤细,密被灰白色短硬毛。托叶三角状披针形,膜质,早落。

榕果单生叶腋,具总梗,球形或梨形,直径1.2-2厘米,幼时被柔毛和短粗毛,顶生苞片脐状,基生苞片3,卵状三角形,成熟时黄红至紫黑色;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榕果内壁,雌花生于另一植株的榕果中;雄花有柄或近无柄,花被片3或2-4,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雄蕊2-3枚;瘿花近无柄或有短柄,花被片3-5,披针形,长于子房,被毛,子房椭圆状球形,花柱侧生,短,柱头2裂;雌花花被片4-6,宽匙形,子房光滑有短柄,花柱侧生,柱头2裂。花果期5-6月。

主要价值

天仙果的茎皮纤维可供造纸。中国民间常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疝气等疾病,尤其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疗效显著。[2]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广东(及沿海岛屿)、广西、贵州、湖北(武汉、十堰)、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台湾。琉球群岛有分布、越南也有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溪边。

繁殖方法

扦插育苗

于早春2-3月萌发前,选取2年生健壮、充实、无病虫害的枝条,剪除枝梢幼嫩部分,截成长20-30厘米的插条,每段至少要有3个节,下端近节处削成马耳斜面形,在500毫克/千克萘乙酸溶液中浸泡5-10分种,插入整理好的苗床上。扦插时,按照行距15厘米,株距5-10厘米,先用小木棒或竹筷在苗床上打孔,然后将插穗斜插入小孔内,插好后压实、浇水,并在苗床上方搭好拱形棚架,盖好塑料薄膜保温、保湿。扦插10天后检查1次,若苗床土壤表面泛白,可适当洒水。保持土壤湿润1-2个月左右,插穗开始大量生根成活,枝芽也随着气温升高逐渐抽发新梢。插条大批发芽抽枝之后,于4月中旬拆除塑料薄膜棚。拆除棚架后,要及时进行苗床管理,除草施肥,适时排水和灌溉,防治病虫危害。培育1年后,于翌年春季萌发前出圃定植。一般扦插成苗率在95%以上,该法可以在短期内培育大量苗木。

压条繁殖

压条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苗木压条和利用母株基部枝条进行压条,后者成活率显著高于前者。具体方法为:选择母株基部枝条(80厘米以上),在距母株基部5-10厘米处挖沟,用土把枝条压人沟内,浇透水,35天后即可与母体分离进行移栽。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苗圃地的选择扦插苗床,宜选择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砂土地,而且附近要有水源,灌溉方便,地势平坦。苗圃地选择好后,三犁三耙,整平作细后,做成宽1.2米、高25厘米左右的畦。

栽植时期一般选择的栽植时间上以晚秋、冬季至翌年春季萌发前移栽。

栽植密度确定栽植密度的主要依据是树种和土壤肥力情况。一般来讲,肥沃土地可适当稀植,瘠薄土壤可适当密植。

定植:在整好的地上,按照株行距1.5米×2米挖穴,穴的口径和深度各为30厘米,每穴施人土杂肥10千克作为基肥。栽植时,将扦插苗或根蘖苗取出,每穴栽人1-2株,栽时分层填土压紧。当土填至一半时,将苗木轻轻上提一下,使其根系舒展,然后再回填其余的土,至栽植穴全部填满,压紧后浇足定根水。

抚育

中耕除草一般进行每年3次。第1次在插条发芽后,揭除塑料薄膜时,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在6月、第3次在8月进行。

肥水管理天仙果对肥不敏感,比较耐瘠薄,基本每年秋冬季施一次基肥即可。

灌溉幼苗期要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有利发根。如遇干旱,要及时灌溉,抗旱保苗;在雨季,要及时疏沟排水,以防产生涝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