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接壤地带,总面积519.9平方公里,苍山是孕育了20亿年的“天然地质史书”,特殊的地质、地理、地貌造就了山水相映,风、花、雪、月、石共存的自然景观组合。 苍山属于横断山系云岭山脉中支的南端,是显着的地理分界点。苍山的西北,是海拔4000米以上,绵延千余公里的青藏高原。苍山的东南,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由于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在苍山结束,苍山以南,再无山脉达到3500米高度,因此苍山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檐”。2014年9月23日8时43分,在加拿大圣约翰举行的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大理苍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继石林2004年2月13日被认定为世界地质公园后,云南省第二个被认定的世界地质公园。
目录
地质地貌
冰川地貌
大理苍山是国际上着名的第四纪末次冰期“ 大理冰期”的命名地,由奥地利人魏斯曼(1937年)命名。是亚洲大陆第四纪末次 冰川作用的最南部山地之一。对大理冰期及其遗迹的研究历史早,地学界将其作为进行国内、外 冰期对比的主要标准地之一。是 末次冰期及以后的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环境演化等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区域。虽然苍山冰川在规模上不及北美冰川的壮观宏大,但它是不同地区冰川发育的一种典型类型的代表。由于大理苍山地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过渡性,苍山大理冰期活动遗迹得到完好地保存,第四纪末次冰期各冰阶、间冰阶系列无论在横断山、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岛屿以致全球各大山系中都是较完全的。经历了多期冰川作用,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冰川遗迹外,还有第四纪冰川冰水沉积物保存。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冰川是由 一层层雪花堆积在一起的,直到重量足够,于是结成冰晶体。等到这个冰体变得又厚又重发生变质,而形成冰水冰时,它就会开始朝低的方向移动。当冰川在磨过两旁的山壁时,刮下所有松脱的岩石[1],并且把它们随着冰块带下山去。最后,冰川的冰在远远的山谷中融化时,其中所夹带的岩石、砾石和细岩屑就会不分大小颗粒一起留下形成冰碛。当冰川融化的速度比高山上新冰结成的速度快,冰川就会愈来愈后退,直到消亡。在冰川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堆积物和地貌,称冰川地质遗迹。
苍山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苍山主山脊线两侧。大理冰期时有冰斗冰川24条(东坡15条,西坡9条),主要冰川地貌类型有: 角峰、 刃脊、 冰斗、冰蚀谷(U型谷)、 冰蚀湖、冰斗湖、冰川擦痕、冰溜面、冰漂砾、石海、石环、 冰碛物、 冰水沉积物等。
复合冰斗
冰斗由于冰蚀作用造成的三面环山,后壁陡峻的半圆形洼地。冰斗出口处常有一岩坎( 冰坎)。冰斗一般发生在雪线以上,多由雪坑发育而成。融冻作用和冰川刨蚀是冰斗扩大和加深的主要力量。多个冰斗就组合成复合型冰斗。
在冰川剥蚀作用下,苍山主脊形成了一条蜿蜒曲折,起伏跌宕的刃脊,莲花峰到马耳峰间的山峰均是保留极好的角峰,主脊两侧冰斗、冰窖、冰蚀/冰碛湖泊/冰蚀洼地串连分布,角峰、刃脊、冰坎、悬谷、冰窟、石河、石海遗迹比比皆是,冰川幽谷、槽谷等冰川地貌保存尚好。
刃脊
刃脊冰川谷之间或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因冰川侵蚀和长期冻裂风化,逐渐变得尖薄陡峭,峰顶参差不齐,形如锯齿。
角峰
角峰被三个或三个以上冰斗或冰窖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叫角峰。是由冰斗或冰窖中的冰体向后啮蚀山坡而形成的残留尖塔状山体。
冰坎
冰坎横阻于冰斗、冰窖出口或冰川槽谷的岩坎。冰流自高向下流动过程中,掘蚀而成的数个陡峻冰坡与凹地相间的地形。该地有多级冰阶。
冰蚀湖
冰蚀湖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下沿地面运动时,冰川本身和挟带的岩屑对地面产生挖掘作用,形成洼地,冰融后积水成湖。
苍山地貌
在距今约2300万年至180万年(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期间,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强烈的挤压,使岩体产生许多破裂面或断裂带,冰雪和雨水沿着断裂带不断侵蚀着,流水的冲刷使谷地切割得更深,这样就形成了坡陡谷深,多呈V字型的峡谷,在沟谷上段形成U型与V型的套叠,出现谷中谷景观 ,而峡壁上的岩石大多数约是在20亿年前就形成的。峡谷发育阶段为 隘谷——障谷—— 峡谷[2]。
苍山峡谷地貌——苍山东、西坡朔源侵蚀是形成峡谷的原因,高达两千多米的落差被分配到不到1米的距离内,使得峡谷中瀑布、跌水、溪流汲汲相连。流水沿着岩层的薄弱带或横断层强烈向下侵蚀时形成。
U、V型谷——在距今约2百万年的(第四纪)冰川时期,苍山遭到强烈的冰川作用,冰河凿就出了横向呈U型的谷地,多在3600米以上,后期流水不断侵蚀U型谷底部下切谷地形成剖面呈V字型的谷地,多在3500米以下。
断层洼地
花甸坝是受断裂控制的岩溶洼地(断层洼地),后期经冰川活动的改造,最终为大量冰碛物所充塞,随苍山一起上升发育形成现今的高山草甸,四周为中山丘陵和峰林环抱。
苍山瀑布
苍山经历了大规模陆内造山运动的强烈挤压,苍山的强烈快速隆生,洱海的相对下沉及漾濞江的下切,使得苍山两侧各条溪涧有巨大的落差,在山顶至山脚间,存在着高达2千米的高差,沿溪流朔源而上,由于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差别,形成了多级悬崖式河床,当溪流流经悬崖式河床倾泻而下时,就形成了如今所见的叠水和瀑布。流水携带着砂石,不断地冲击、磨蚀崖脚,在瀑布之下则形成潭穴。
峰丛峰林
峰丛是底座相连的岩峰,是峰林发育的早期阶段,峰与峰之间形成“U”形的马鞍地,由多个角峰、峰柱组成。混合花岗岩石遭受强烈挤压后垂直节理发育,冰雪、流水沿裂隙裂缝侵蚀着岩石,岩块崩落形成参差不齐的地貌景观。
混合花岗岩
苍山东坡3200米至3700米地带出露了一套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苍山的混合岩是在距今7500万年的喜马拉雅中-晚期,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巨大的应力场使苍山岩层发生局部熔融生成了适宜的新矿物和岩石组合,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与花岗岩类似,称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后,遭到冰川雨雪冻融流水的侵蚀风化,形成了景观变化多样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地貌景观。
混合花岗岩成岩后受构造应力作用,垂直节理和张性裂隙较发育。气温的变化使岩石膨胀、收缩,造成更多、更大的裂缝,水沿着裂缝不断的侵蚀,在物理风化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岩石裂解崩落,形成有棱有角形态各异、挺拔奇秀的石峰、绝壁、峰丛、峰林和岩墙。岩石形成于约0.7亿年前。
苍山变质岩
苍山的岩石是在21亿年前就形成的,而这些物质从前是堆积得层叠有序,造山运动和后期地壳板块相碰撞时,岩石就象手风琴的折褶压缩在一起,直到形成山脉。蓄积在岩石上的压力和其间的热量足以使岩石晶体重构,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原来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变成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岩石,这种岩石叫变质岩,这种再结晶的过程叫区域性变质作用。如花岗岩在受压遇热之后变成片麻岩, 页岩在低温低压下变成板岩, 石灰岩、 白云岩在低级至高级的接触性变质作用或区域性变质作用下变成大理岩等等,这种变化常常需要漫长的过程。
苍山主体由苍山变质岩系组成,苍山核部和东坡为经过强烈变形改造的中深变质岩系;西坡及南缘为中生代浅变质岩所围绕;北部云弄峰一带为古生代沉积岩和花岗岩侵入体所占据,亦有苍山变质岩群出露,但岩石一般已经历过不同程度变质变形改造。洱海以东为古生代 沉积岩出露,但 奥陶系却有轻微变质现象。
大理石地质
大理岩是由富含钙镁质的 碳酸盐岩类如石灰岩、云灰岩及 白云岩等受到强烈的 地壳运动应力场和热力场的复杂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石的魅力来自变幻的色彩与自然流变的纹饰,成为大自然杰出的艺术创造。美奂绝伦的大理石画常常成为人们的收藏品。这些色彩与纹饰就演自高温高压下矿物的重新组合与固态下的流变作用及变质分异作用在岩石中形成褶皱、流变褶皱的结果。“彩花”和“水花”主要是由于其中所含矿物成分不同所致。含铜、橄揽石或 蛇纹石的大理岩为绿色,结构均匀、质地致密的白色细粒大理岩,又称“汉白玉”。
褶皱山地貌
苍山经历了多期次的拉伸、挤压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晚期(喜马拉雅期)又受到大规模平移剪切的强烈改造和山脉隆升的层次转换,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山体。从北到南连绵50余公里,在冰雪、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岩层表面因软硬差异。
视频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关于矿物、岩石、宝石的一些知识,您知道吗? ,搜狐,2017-08-18
- ↑ 世上最美的峡谷,就在中国!,搜狐,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