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堤曲(杨牧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堤曲》是诗人杨牧写得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频频在星光下,帘影前

看到你蹙眉,犹带着

唇边一点微笑:

「总梦见是在天之涯

宽厚的胸和肩胂,多汗的……

感觉你耳后草原如海水

熟悉而淡漠的气味」

头发稍稍长了些,微巷

如昔日菖蒲的花蕊

双眉依然是细小温柔

随时因为快乐而绉蹙

眼睛摇荡如招唤的灯火

所有想象和追寻

都在其中燃烧,焚尽

心中最后一滴幻与真

「在海角,遥远最遥远的

地方,春雨曾经倾斜过 

乔木的新叶,和床头钟」


在人群当中,频频

以衣裳的颜色和体裁暗示

相约在木兰酒坊

在垂杨码头,在桃子之后

莲蓬以下,被单的中间

夕阳飞照大堤和彩缎

归鸟结队掠过你的眼

夏天已经过完了,夏天

隐入骨格碰撞的山峦

汗水汇注滚滚的河川

「然后体会分离,整个秋天

悉数属于你,我也在港上

默默思念着,属于你」

然后不知道为甚么

就将所有的诺言遗忘

醒来在陌生人的镜前

蹙眉微笑,四肢有些衰弱

「恁地惟悴只因梦中人」        

1981

作者简介

杨牧(本名:王靖献,1940年-2020年3月13日),中国台湾花莲人,毕业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

早期以笔名“叶珊”发表诗作,在现代诗坛中普遍被认为开辟了一条婉约的路子。

赴美后诗风渐趋雄健浑厚,善长于叙事诗写作,文辞典赡雅丽,意象繁复纷奇,情韵醇厚,诗意深湛隽永,散文亦为人称颂。主要作品有《水之湄》《花季》《灯船》等。[2]

1946年,六岁的杨牧就读莲花市明义国民学校,为台湾光复后第一届国民学生,开始学习国语,在此之前仅读台湾方言、日语及少阿美语。

1951年,开始接触《血滴子》、《卧虎藏龙》等通俗小说。

1952年,小学毕业,就读花莲中学初级部,同届同学有王祯和,并开始阅读《水浒传》、《西游记》。[3]

1955年,初中毕业,就读花莲中学高级部,开始从事翻译小说,同时参与刊物编辑。此时以「叶珊」为笔名,在《现代诗》、《蓝星诗刊》、《创世纪》、《野风》等诗刊投稿。

1959年,四月《创世纪》改版,首次列名为编辑委员。同年九月进入东海大学就读历史系,后来因兴趣不合,转读外文系。此时的杨牧,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等。[4]

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随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画」诗创作班,并艺术硕士学位。杨牧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叶维廉、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爱荷华求学期间,杨牧对爱尔兰诗人叶慈有著比浪漫诗人更多的关注。叶慈中年之后浪漫精神的提升、对神人开系的探讨及现实社会的批判,影响了杨牧日后文风的改变。

接着杨牧进入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博士。此时越战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柏克莱大学而是60年代反战运动的领导者,抗议美国政府介入越战。这使得杨牧感受到美国身为高度文明国家,却同时也投入血腥战争的矛盾。[5]

1972年,后更改笔名 为「杨牧」。在改换笔名之后,其作品风格亦为之一变;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静与含蓄,并且开始有了关心现实问题的作品。由忧郁沉静舒一己之怀,转而介入及批判社会。杨牧曾说:「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变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实。」这是杨牧开始关注社会人世的关键。

1984年,《交流道》即随笔式地纪录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批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