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夜别(辛笛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品原文

再不须什么支离的耳语吧,

门外已是遥遥的夜了。

憔悴的杯卮里,

葡萄尝着橄榄的味了呢。

鞭起了的马蹄不可少留。

想收拾下铃辔的玎当么?

帷灯正摇落着无声的露而去呢,

心沉向苍茫的海了。

作者简介

辛笛(1912年12月2日-2004年1月8日),本名王馨迪,曾用笔名心笛、一民、华缘、牛何之等。1912年12月2日生于天津马家口,祖籍江苏淮安,2004年1月8日病逝于上海中山医院。为九叶诗派中的长者,其诗既受古典诗歌影响较深,又有奥登、里尔克等人的痕迹,在中国新诗史上被称为"将有古典诗词和西方印象派的特色"。[1]

辛笛称:“我是受古典诗歌的影响比较多一些。儿童时代唐诗、《诗经》。唐诗里面我喜欢杜甫白居易,还喜欢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到了十几二十岁,开始喜欢词,词有婉约派跟豪放派,我比较喜欢婉约派,例如周邦彦、姜白石、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豪放派的辛弃疾、苏东坡的词也很好。词我喜欢慢调和长调,诗我喜欢绝句跟律诗,并以七言(七绝和七言律诗)为主。五绝和五言律诗我也喜欢,但不及前者的喜爱。我写旧体诗写七绝、七律,词喜欢写长调、慢调,这是旧的影响。”[2]

至于外国诗人的影响方面,这与辛笛从小学英语有关。

辛笛说,他10岁开始学英语,在17岁时便爱上波德莱尔的诗,那时他买到一本波德莱尔著作英文版的散文诗《恶之花》(Flowers of Evil),辛笛“就把它拿来翻译,翻了几首,登在天津的《大公报》副刊《小公园》。”[3]

1931年,辛笛攻读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大学接触英文诗,涉猎惠特曼泰戈尔的诗歌。到了大学二年级,读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如拜伦、雪莱、济慈,此外还有18世纪英国诗人蒲伯的诗歌,这些与过去读到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是一脉相承的。

1933年到1935年,辛笛开始读西方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他们是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奥登,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兰波、凡尔哈仑等的作品和诗论,他还读过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作品。

辛笛认为诗的节奏比格律更重要,所以在大学期间,他不大喜欢有“复古派”之称的闻一多,但却特别喜欢俞平伯所讲的词,喜欢他讲《文选》中的《海赋》《江赋》里,形容江水的容貌,海的容貌的字句。俞平伯的作品《读词偶得》《读清真词》,都是那时期教课用的讲稿,他曾深受其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加上西方现代诗人的影响,使辛笛能融合传统诗词的典雅和外国诗歌的现代表达手法。从他上世纪30年代写的《珠贝集》《手掌集》,可以窥见其创作的脉路和风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