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埔寨紙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埔寨紙花

埔寨紙花是豐順縣埔寨鎮獨特的特色傳統工藝品。栩栩如生的紙花,其花盆花枝花朵絕大部分均為紙質。埔寨紙花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1957年,在豐順縣展覽會上展出埔寨紙花時,有管理員竟誤以為是真花,為之澆水。此事成為奇聞,而埔寨紙花栩栩如生、以假亂真的名聲也漸漸遠播海內外。豐順縣埔寨紙花技藝被收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埔寨紙花

分類:手工藝

地區:豐順縣

歷史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據《豐順縣誌》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該地群眾已開始製作沒有枝葉的紙花,1920年後,發展成花、枝、葉、莖齊備的盆花。當地群眾每年元宵節都要舉辦迎紙花遊行比賽。他們以房親為主,在春節前後農閒時間,由民間藝人組織青年集中在一起製作紙花,到元宵節那天抬出比賽。元宵節那天下午開始,各房親紙花代表隊抬着花台,每台分三階、每級三盆紙花,在賽花鑼鼓的引路下,一簇簇排成長隊,穿街過巷游展,花隊遊行直到翌日早晨才結束。村民及來賓爭相觀賞、品評,雖無頒獎,亦蔚然成風。

簡介

花的種類有牡丹蘭花九里香玫瑰水仙芍藥菊花茶花古榕等40多個。埔寨紙花用料獨特而考究。主要用台灣優質通草紙製作花朵、葉子等;用紙藤、絹布、鐵絲、銅絲等製作花枝、樹幹;用紙板、白紙及小樹頭製作花盆和花卉的基根;白蠟、松香等用以對花枝葉效果的強化和過光;顏料用以染色。製作一盆紙花要經過染色、繞銅絲、剪花瓣、規花形、制花朵、組花、過蠟等眾多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要求都非常高。花的染色,為了達到跟真花的顏色相似,要一邊對比真花一邊調色,以真花顏色作參照。有些花的顏色不能事先染。像剪春蘿,它的花瓣外沿有一圈白色,只能是做好花形後一瓣一瓣地用毛筆描上顏色。而剪花瓣和規花形也不簡單,一盆花少則要用到上百片花瓣,多則上千片,而且同一朵花的花瓣層次多、形狀有差異,這些在剪花瓣和規花形時都必須考慮周全。組花朵同樣複雜而精細,不僅要考慮花的特點、生長規律,而且要考慮花形的美觀,工作量往往非常大。像做菊花,一朵大的菊花就有幾百片花瓣,必須用松香等一片一片地粘好,有時粘一朵花就要用一天的時間。每一盆花起碼要花十來天的時間製作才能完成。其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散發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神韻。

埔寨紙花已有260多年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象徵。1963年,「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召開,30盆埔寨紙花進場展出,引起極大轟動,德國等幾個國家的客商當場簽訂合同,定購埔寨紙花。1987年,「全國運動會」在廣州沙河體育館舉行,省文化廳專程派了兩位幹部到埔寨鎮,要求製作75朵高2.5米、寬2米的特大型號木棉花,為全運會開幕式添光彩。當埔寨紙花藝人製作的木棉花依時運到羊城文化公園展出時,再次引起轟動。改革開放後,埔寨紙花還漂洋過海,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做客」,享譽海內外。[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