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简称“地扪生态博物馆”,2004年12月经黎平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5年1月8日正式开馆,由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与当地村寨社区共同创建,是中国第一座民办生态博物馆[1]

简介

地扪生态博物馆定位为非营利性质的村寨社区文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宗旨是致力于村寨文化保育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地扪生态博物馆在当地文化部门登记为“民办博物馆”,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践行法人治理结构)。

地扪生态博物馆与局限于建筑空间里的传统博物馆不同,它被界定为一个特定的活态村寨文化社区,即以地扪、登岑侗寨为核心区,辐射15个村寨46个自然村落的“地扪侗族文化社区”。地扪生态博物馆活态“村寨文化社区”的覆盖范围等同于茅贡镇的辖区范围,地理面积172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0人。

在地扪侗族文化社区内,保存着完好的乡村遗产和侗族特色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有鼓楼群、花桥群、禾仓群、古井、古道、古民居建筑以及古树和珍稀植物红豆杉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有侗语、侗戏、侗歌、手浇构皮纸技艺、纺纱织布靛染技艺、刺绣服饰技艺、特色饮食习俗、传统节庆活动等。

地扪生态博物馆秉持“民间发起创建、政府推动扶持、社区参与管理、村寨共有共享”的原则,强调“当地村民是文化的主人,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并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生态博物馆重视当地村民的参与和支持,发动和鼓励当地村民参与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和村寨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

生态博物馆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和对外交流平台,促进村寨社区文化保育,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博物馆的工作职能主要包括:社区文化记录、社区文化传承、社区文化诠释、社区文化研究、社区文化传播、社区文化交流等,工作部门有“社区研究交流中心”、“社区信息资料中心”、“社区文化解说中心”、“社区文化传承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区产业发展中心”、“社区文化创意中心”等。

地扪生态博物馆的“社区研究交流中心”坐落在地扪村-芒寨花桥外侧,是生态博物馆日常工作空间和对外科研教学、乡村创客工作基地。

内设社区档案馆、社区书院(地扪书院)、专家工作站、志愿者工作站、访客接待站等,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太平洋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上海)等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研教学实践基地。

定期组织各种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各类专业人员到研究交流中心工作(访问学者),为关注和有志于研究乡村遗产、侗族文化,学习侗族语言,了解侗戏、侗族音乐、侗族传统手艺等各方面的到访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地扪侗族文化社区

地扪生态博物馆活态村寨文化社区

地扪侗族文化社区,即地扪生态博物馆活态村寨文化社区,是以地扪、登岑侗寨为核心区,辐射罗大、腊洞、樟洞、蚕洞、己炭、中闪、额洞、茅贡、流芳、高近、寨南、寨母、寨头等15个村寨46个自然村落的活态文化生态保护区,覆盖范围等同于茅贡镇的辖区范围,地理面积172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0人。

在地扪侗族文化社区内,保存着完好的乡村遗产和特色侗族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鼓楼群、花桥群、禾仓群、古井、古道、古民居建筑以及古树和珍稀植物红豆杉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侗语、侗戏、侗歌、手浇构皮纸技艺、纺纱织布靛染技艺、刺绣服饰技艺、特色饮食习俗、传统节庆活动等。

地扪侗族文化社区的额洞、己炭村汉寨、己炭冲寨、地扪、登岑、流芳、高近、寨头、寨南、蚕洞等10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地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登岑侗寨作为“九洞侗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侗寨村寨);登岑粮仓群、腊洞吴文彩墓、高近戏台、流芳古建筑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戏、侗族琵琶歌、侗族服饰、侗族刺绣、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锦、侗族医药、侗族款约、侗族“月也”(村寨集体游乡做客)等活态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视频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 相关视频

地扪侗寨:贵州黎平县整个寨子都是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长寿侗寨
走访世界唯一侗族生态博物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