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

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簡稱「地捫生態博物館」,2004年12月經黎平縣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5年1月8日正式開館,由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工作室與當地村寨社區共同創建,是中國第一座民辦生態博物館[1]

目錄

簡介

地捫生態博物館定位為非營利性質的村寨社區文化管理和公共服務機構,宗旨是致力於村寨文化保育和社區可持續發展。地捫生態博物館在當地文化部門登記為「民辦博物館」,在當地民政部門註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館長負責制(踐行法人治理結構)。

地捫生態博物館與局限於建築空間裡的傳統博物館不同,它被界定為一個特定的活態村寨文化社區,即以地捫、登岑侗寨為核心區,輻射15個村寨46個自然村落的「地捫侗族文化社區」。地捫生態博物館活態「村寨文化社區」的覆蓋範圍等同於茅貢鎮的轄區範圍,地理面積172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0人。

在地捫侗族文化社區內,保存着完好的鄉村遺產和侗族特色文化,物質文化遺產有鼓樓群、花橋群、禾倉群、古井、古道、古民居建築以及古樹和珍稀植物紅豆杉群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有侗語、侗戲、侗歌、手澆構皮紙技藝、紡紗織布靛染技藝、刺繡服飾技藝、特色飲食習俗、傳統節慶活動等。

地捫生態博物館秉持「民間發起創建、政府推動扶持、社區參與管理、村寨共有共享」的原則,強調「當地村民是文化的主人,他們創造了自己的文化,並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生態博物館重視當地村民的參與和支持,發動和鼓勵當地村民參與生態博物館的規劃建設和村寨社區文化管理的全過程。

生態博物館積極搭建公共服務和對外交流平台,促進村寨社區文化保育,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博物館的工作職能主要包括:社區文化記錄、社區文化傳承、社區文化詮釋、社區文化研究、社區文化傳播、社區文化交流等,工作部門有「社區研究交流中心」、「社區信息資料中心」、「社區文化解說中心」、「社區文化傳承中心」、「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社區產業發展中心」、「社區文化創意中心」等。

地捫生態博物館的「社區研究交流中心」坐落在地捫村-芒寨花橋外側,是生態博物館日常工作空間和對外科研教學、鄉村創客工作基地。

內設社區檔案館、社區書院(地捫書院)、專家工作站、志願者工作站、訪客接待站等,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2]、復旦大學、同濟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美國太平洋大學、意大利威尼斯建築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和研究中心(上海)等國內外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科研教學實踐基地。

定期組織各種講座和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各類專業人員到研究交流中心工作(訪問學者),為關注和有志於研究鄉村遺產、侗族文化,學習侗族語言,了解侗戲、侗族音樂、侗族傳統手藝等各方面的到訪者提供支持和幫助。

地捫侗族文化社區

地捫生態博物館活態村寨文化社區

地捫侗族文化社區,即地捫生態博物館活態村寨文化社區,是以地捫、登岑侗寨為核心區,輻射羅大、臘洞、樟洞、蠶洞、己炭、中閃、額洞、茅貢、流芳、高近、寨南、寨母、寨頭等15個村寨46個自然村落的活態文化生態保護區,覆蓋範圍等同於茅貢鎮的轄區範圍,地理面積172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0人。

在地捫侗族文化社區內,保存着完好的鄉村遺產和特色侗族文化,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鼓樓群、花橋群、禾倉群、古井、古道、古民居建築以及古樹和珍稀植物紅豆杉群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侗語、侗戲、侗歌、手澆構皮紙技藝、紡紗織布靛染技藝、刺繡服飾技藝、特色飲食習俗、傳統節慶活動等。

地捫侗族文化社區的額洞、己炭村漢寨、己炭沖寨、地捫、登岑、流芳、高近、寨頭、寨南、蠶洞等10個村寨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地捫村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登岑侗寨作為「九洞侗寨」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侗寨村寨);登岑糧倉群、臘洞吳文彩墓、高近戲台、流芳古建築群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侗族大歌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戲、侗族琵琶歌、侗族服飾、侗族刺繡、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錦、侗族醫藥、侗族款約、侗族「月也」(村寨集體游鄉做客)等活態文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稻魚鴨複合農業系統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視頻

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 相關視頻

地捫侗寨:貴州黎平縣整個寨子都是侗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的長壽侗寨
走訪世界唯一侗族生態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