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地体是中国生态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词解释

在地质学上,地体是地壳物质的碎块,它或者在一个板块上形成,或者从一个板块上断裂而成,后来增生(或者叫“缝合”)到另一个板块之上。这时,这一地壳块或碎片仍保有它自己独特的地史,而和周边区域不同(因此,偶然也用外来地体这一术语)。地体和它所附着的地壳之间的缝合线通常是一个断层

地体的概念是在1970年代对北美洲复杂的科迪勒拉造山带的研究中提出的。在板块构造论的新观念发展起来之前,这一造山带始终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难以解释的“不可化约的复杂性”。而板块构造论则指出,这一造山带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些地壳碎块远离它们的诞生地,在“漂移”了几千英里之后,抵达并碰撞在一条异地的海岸之上的结果。这样的地壳碎块因而被地质学家命名为增生地体。

“很快人们就认为,这些外来的地壳碎片实际上是在相当遥远的地区起源,成为‘可疑地体’的。这些遥远的地区离起这些地体最终止步的造山带,动辄有数千千米之遥。由此推论,现在的造山带本身是一幅不断增大的拼贴画,由起源于环太平洋地区的为数众多的地体构成,它们现在都通过大断层彼此‘焊接’在一起。这个概念马上就被用于其他的更老的造山带,比如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支持这一新假说的,不仅有构造学和岩石学的研究,还有动物区系的生物多样性和古地磁的研究。”(Carney et al.) 如果一个地体体现了多次重复的增生事件,因而具有较复杂的地史和构造,则可以称之为超地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