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米歇尔山修道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位于圣米歇尔山上。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在法国北部诺曼地和布列塔尼之间的海面上,高约80米。圣米歇尔山经大自然的造化,是世界的一大奇观,山上的修道院和大教堂更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自708年,阿夫朗什镇主教奥伯特遇大天使米歇尔显灵,并在其脑颅上点开一个洞,奥伯特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大天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拿破仑执政期间,修道院也曾作为国家监狱。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的教堂始建于1023年,整个工程持续了近百年才结束。塔楼与中殿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保留了最初的风貌。因为教堂高耸于圣米歇尔山顶,不久便被雷电击中,引起大火,而且平均每隔25至30年岛上就会发生大火灾。
1204年法兰西将诺曼底吞并后,圣米歇尔被人纵火焚烧,老修道院被完全烧毁。1211年法国国王菲力浦二世下令修建一个新的修道院,就是拉梅维耶尔(意为"奇迹")修道院。修道院仅耗时17年(对那个年代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就完成,成为当时举世闻名的建筑杰作,至今它仍被公认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哥特式的由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继仿罗马式教堂[1]之后,兴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产生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岛内都十分瑰丽华美,即尽奢华之能事,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从法国的巴黎开始兴建,其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从 12 世纪开始持续到 13 世纪的 50 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2]。
参考文献
- ↑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新浪博客,2008-05-30
- ↑ 剑桥国王学院及礼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