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四川/909•情深深(李 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川/909•情深深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四川/909•情深深》中国当代作家李 淮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四川/909•情深深

雨丝若有若无,柔柔地洒在“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的“四合院”里,给鹅卵石头垒起的干打垒房平添了一种厚重感;雨点淅淅沥沥落在核动力研究院两排砖木结构瓦房的山头指挥部,似有千军万马在指挥长一声令下里四面出击,以海为基,向海而生,向海图强,强海报国;雨水轻巧地亲吻着彭士禄旧居及事迹陈列室前后的香樟树、小叶榕树、柳树、水杉沙杉、灵芝芽、爬山虎、车前草、折耳根、蒲公英,它们的叶片与芽孢便摇曳婀娜春意荡漾,让陈列室和旧居里面的一切都鲜活起来;雨滴土地,雨润山川,雨升绿烟,我在壬寅虎年的春雨纷纷中,走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第一代核潜艇研发909实验基地,被此地细雨霏霏润湿的绿和热血沸腾的红所感染所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好人好马上三线    从1964年到1980年,我们国家有三个五年计划。16年期间,我国工业由东到西大迁徙,那就是共和国历史上著名的“三线建设”。前前后后,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民工,在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中,他们汗水、热血甚至鲜活的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所)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1955年中国核工业创建,无数的科学工作者默默奉献积极探索;1965年国家二机部通过在贵州六盘水以及四川盆地的多地选址,最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落户在这里。为了保密,挂牌为“西南水电研究所”,对外用“909”数字做了代码。

走路,到“四合院”机关小院。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墙外面的“成都291信箱”墨绿色长方形邮箱,原始邮箱已在2020年6月3日住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邮箱,是1965年8千军民会战此地时与外界联络通讯的重要物件。这里有海军、陆军、科研工作者、建设人员,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不是某省某县某厂,而是“291”几个数目字。数字显得神秘莫测,又饱含着工作性质的特殊。我仿佛看见,邮箱旁走来一位女大学生,她用黑色橡皮筋扎着两条刷把辫子,身穿军队“六四”翻领绿军装,步履匆匆,头上冒汗,边走边拿着手上的军帽扇着风,走到邮箱前立定,喘口气,左手在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封贴了邮票的信,拿在手上看了又看,右手抚平牛皮信封上面的皱褶,然后,小心地把信投进了邮箱上方窄窄的空隙处。她似乎听见书信落入邮箱底部的声音,或者是她感觉到书信已经到了远方亲人的手中,她对着邮箱笑了,笑意从眼角到眉梢,又到嘴角弯弯上扬,再到脸上左边的单酒窝里,笑容那样的甜,像新酿的蜂蜜一样的甜。    又走一段路,见一戴工牌的老同志在值守。他的工牌代号是“N014438”,名字叫“李华”。他1986年到此地技工学校当英语老师。说起当年的事情,他眉飞色舞:那时,我们有三个幼儿园,三所小学,还有医院、邮局、小卖部、储蓄所、俱乐部、篮球场、足球场……我们学校是1982年核动力与西南核物理研究院联合创办的一所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摇篮和对职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中心。他指着前面一大片地方,宿舍,教室,参天的樟树,有穿工装的人在走动。学校创办以来共培养电工、钳工、热传动加工、仪表、烹饪等技能人才近千人,了不起!在深山沟里“青衣江技工学校”当老师的李华,我感觉他朴实的话语介绍中有生命的活力,是活着的年轻,是不惧过往和将来的人生魅力。

二号点家属区建于1965年至2000年,先前建的红砖房,通走廊,现在还有职工居住。家属区户型种类多,共有28栋785户人家,位于909基地核心区域。抬头,我见二楼住户阳台上小花盆里有天竺葵的绿叶与红花朵儿,半开的窗前,有白色底子蓝色碎花布的窗帘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

入夜,我与几位文友走至工农桥。工农桥是二号点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建国初期,是由当地采掘的红砂岩条石做的拱跨、横跨跃进渠。基地建设初期,该桥主要用于连接二号点、三号点、四号点片区的实验室、居住区等。基地人们习惯称工农桥附近区域为“桥头”。1986年,核动力院在其旁边修建了更为宽阔的钢筋混凝土桥。2020年,基地对工农桥及周边水渠进行维修,改建成石砌仿木结构的漫步桥。只见桥下青衣江水潺潺流过,桥边排排樟树高大葱绿,树叶儿暗香浮动,桥上人流匆匆,桥头餐厅、店铺人来人往,华灯初上,映着桥与水人与桥,风景独好处,情深静美,和谐生美,各各其美,美美与共。

往上走一点,左边道拾级而上,“俱乐部”三个大字闪着霓虹光芒。想当年,容纳千人俱乐部,遇节日和重大活动,大厅里坐满职工和科学家们。在庆祝建院四十周年的文艺汇演时,这里唱响《中国核动力院院歌》《唱给核工业新的春天》,吟诵《堆谷建设者》,跳起舞蹈《核动力之魂》《川妹子盼核电》,吹、拉、弹、唱、跳;星期六晚上七点半钟有职工舞会,跳交谊舞蹈,华尔兹,圆舞曲,把疲劳与艰苦束之高阁,在曲调旋律与舞蹈优雅中身心得以放松;下面广场大坝,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次坝坝电影,孩子们放学回家,早早地从家里搬出凳子拖出椅子,跑到广场上排排坐占位子,等待晚上的坝坝电影。    初心使然奋斗者    我与文友们走在“909”采访参观的路上,脑海里盘旋着百多年来震惊世界的大事件。1905年,风景秀丽的瑞士,爱因斯坦发明的质能方程向人类展示了质量与能量的转换关系。40年后,质能方程在日本以原子弹的形式彻底断绝了日本的抵抗之心,让数千万人埋骨荒山的惨烈战争画上了休止符号。1951年12月20日,美国爱荷达州东部沙漠第一座反应堆问世,成功地将核能转化为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人们第一次实现了核能发电。苏联则在1954年6月27日,第一个将核能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

当年世界上两个大国,一个想当世界霸主,一个对中国说“我们来保护你们”。毛主席却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我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原子弹,也在1970年成功研发了军用核动力技术,实现了核能的可控利用。但在核电领域起步较晚,1985年中国第一座核电站泰山一期开工建设,1991年正式投入运行。其后,中国核电人一直艰苦工作、不断突破、砥砺前行。

“我一辈子只做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这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士禄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彭士禄是革命先驱彭湃烈士的次子。他1951年9月到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化机系学习,1956年9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进修班学习。1958年4月先后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65年6月起先后任核工业第二设计院二部副总工程师,909基地副总工程师。在他住过的平房里,我见到了木头做的办公桌、双人床、文件柜,红色的漆纹已斑驳,但质量很好,稳稳当当地立在房间里,是不是象征着当年的房间主人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呢?

彭士禄说自己平生遗憾是夫人太多,有3个。讲解员此语一出,在场的男人们心旌摇曳,科学家、院士都有3个夫人,文化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何况你我?我偷偷地打量了男同胞们一眼,吔,个个眼睛里都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涟漪。且慢,909基地副基地长唐斌解释道:彭士禄说自己的3个夫人是:“第一夫人是核潜艇,第二夫人是烟酒茶,第三夫人才是小玛莎(妻子马淑英)。”话说小玛莎不甘心当第三,造反了,非晋升不可,为了和睦,排为老二才算平息,来世能否当第一夫人,很难说。听了说辞,男同胞女同胞,全部哈哈大笑。我则感慨万千:彭士禄院士真是勤勤恳恳醉心于核动力事业的人,他的豪言壮语是这样的不同一般,让人过耳难忘。

彭院士2021年3月22日去世,在追悼会后的座谈会上,儿子彭浩在谈及父亲时曾放声痛哭,痛哭之后他哽咽着说,事实上他不了解父亲,懂事后就没怎么与父亲见过面。父亲一辈子忙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在参加追悼会和听了核动力院老人们对父亲的评价后,才真正体会到父亲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不容易,不是父亲不爱儿女,“知否兴风狂啸者”还“回眸时看小於菟”,父亲不是无情,他是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用于了国家的核潜艇建设和核电站建造。彭浩哭了十多分钟,多年前与父亲疏离的心结就此解开。

赵仁恺是我国核动力专家,两院院士。他提出中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方案,主持完成了第一个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建设,参与主持了中国第一代潜艇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建造、试验和退役全寿期工作。在他简陋居住的房间里有口大水缸,他们到此地时,没有自来水可用,青衣江水也不是天天都是清澈的。这口大水缸用来接雨水,和就近池塘里的水,放上明矾澄清水才能饮用。往往是半缸泥沙半缸水,放了明矾的水口感差。房间走廊上有个蜂窝煤炉子,炉子把我带回了我的青春年代:那时,忙了一上午的工作回家,第一件事情是先打开蜂窝煤炉的密封盖子,让蜂窝煤顺利燃起来。如果蜂窝煤炉子熄了,很窝心,要重新用短小的干柴搭火,或者提一块蜂窝煤去邻居家引燃。想到科学家为蜂窝煤炉子忙碌的身影,就觉得他们的人生既伟大又平凡,是普通的生活旋律又有壮美的华章异彩。房间里有一部天津产的二八圈加重自行车,赵院士上下班骑着自行车在土路上疾驰,有时,前杠搭着从幼儿园接回的儿子,后座驮着菜市场买回的大米与白菜萝卜,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与图纸、机床上的高精尖并驾齐驱。

“909”,是我国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是国家战略高科技研究设计院。在我国国防、高新技术领域和先进能源开发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桥头核潜艇浮雕前,有彭士禄、赵仁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身影,有黄色燃料棒的模型,有白手起家建设图,有核动力院三次创业历程回顾,他们用山海可平的执着,无问东西的付出,九死不悔的勇气,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为我国核动力、核潜艇的开发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轻的总工程师    身穿蓝色衬衣,赭色拉链外套,着毛蓝色西裤,1米7个头,宽皮大脸,偏分头发,一双明亮的眼眸,一泓温暖的笑容,戴一副白色无框近视眼镜,站在我面前的是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燃料组件研制项目总工程师俞德怀。先前,我想我采访的专家一定是个头上有白发,脸上有皱纹的具有沧桑感的老人,一见面,眼前的俞总师文静儒雅,让我禁不住啧啧赞叹:“太年轻了!”

1979年出生于宜宾的俞德怀,就读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他从事新一代核燃料研发,历经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燃料元件重大技术攻关、中试生产以及工程运用全历程。带领燃料元件研制团队攻克研制各阶段技术瓶颈,顺利实现多阶段近百个节点任务目标。

开篇说话,他不说自己,说的是彭士禄、赵仁恺、张森如、闵元佑、周邦新、邹从沛、戴受惠等老一辈核电人对我国核电事业做出的贡献;说的是单位“自强自立,创新协同,求真务实,拼搏奉献”的09精神;说的是研发团队的团队人员,合作进取;说的是我国国之重器——第三代先进核电“华龙一号”的先进性与安全性。

来此地之前,家人听说我要到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采风,眼睛瞪得溜圆,说,核动力,那是多么危险的地方?日本号称科学先进技术发达,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震惊世界祸及无辜,不去也罢。听俞总师说我国的“华龙一号”,自主研发清洁环保安全高效,现在在巴基斯坦国土上运行良好。心里一块石头“噗”地落地,感觉自己安全的同时又为我们核电人感到骄傲。

当初学校老师说话:“愿不愿意去支援核动力?” 听说有个“组装焊接”与自己学习的专业有点对口,又听说这边工作稳定,想了想,俞总师就来到了这里。来报到前,母亲还说,你这个单位是不是修电视机的,拿不拿电焊条?实际工作中真的要用焊接方法,但材料不同,精密精确也不一样。

他从一个一个棒状产品做起,每天几乎从事同样的操作。说是搞科研,实际工作枯燥。做棒状产品,小试样都没有问题,一个一个做好了,半年以后,批量生产时出现了问题,同样的工艺,同样的材料,产品出来不满足设计的要求。也就是说某一项突破并不代表整体。雄关漫道从头越:又从原材料性能、焊接工艺调整、工艺流程等多方面研究开始,重新试样,重新工作。

一步一个脚印,他从技术员做起,做到了专业组长,又到了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做了燃料项目副总师,到总师办主任,2019年担任研究院燃料组件研制项目总师。20年来,俞总师最高兴的事情是从事燃料元件研发的成功。老一辈科学家是用分体式来解决团绕问题。他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采取分体式到整体式的改进。这个方案提出后就做实验,一试就成功了。分体式到整体式,思路的改变,并不是多么高深、多么高难。当时他是专业组组长,他如果不思考,没有创新思维,继续延续老的工作套路,就不会有任何改变。王世忠老师是他们的主任,看了他的实验,马上再加派人手,动手做实验,2—3个月实验产品出台,比原来方法做的产品就是要好。那一刻,俞德怀心花怒放,比受到任何嘉奖和表扬都要高兴。从此事知道,在四所工作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一定是最优方案,但要想,要做,反向思维也行。这也是得益于指导老师和王老师的肯定与支持。当年他们两个年轻人,老是跟着老师走,老师上个厕所都要跟着去一去,就是想学习,就是想提高。 反应堆里,一根根燃料元件棒竖立着,棒体四周辐射出湛蓝色的光,平静安详。倏忽间,“嘭” 的一声响,随着气动脉冲棒飞升,一道耀眼的光柱冲出数米深的水层,金光闪烁神奇无比。示波器的荧光屏上忠实记录下利剑般波形图,这就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脉冲堆。俞总师,一直从事的就是燃料元件的研发。

2015年5月7日,对俞总师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好日子。在福建省福清市最南端的三山镇——福清5号核电机组开工,拉开了华龙一号大会战。这一天,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主流新闻媒体发布了福清5号核电机组开工的消息。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游行中,载着华龙一号模型的“逐梦兴川”四川彩车从天安门前缓缓驶过,万众瞩目。俞总师与其团队及全体核动力设计院的员工们,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彩车,看见自己的产品,知道多年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国之重器,国家名片,我国第三代先进核电华龙一号亮相于世,从中国走向世界,心里激动得很,有人欢呼,有人鼓掌,有人抹着眼泪,有人轻声啜泣。

当然,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这里的人员也有流动。也有猎头公司来挖人才,俞总师接到过这样的电话,一说就许以优厚待遇。但他没有动心,既然做了核电人,就要在这里为我国的核电事业奋斗一生。

俞总师说对不起家人,也对不起女儿。女儿在医院剖腹产出生时,他在单位上班,没有及时赶回爱人的身边,医院要亲属签字才做手术,急忙中还是丈母娘救了急,签字画押爱人才进了手术室。等他赶到医院,女儿已经呱呱坠地。有一回,俞总师有半年没见到女儿了,当他回家时,女儿看见爸爸,不理不睬,他想去抱一抱女儿,女儿就是不要他抱,坐在沙发一角,用警惕的眼神打量他,仿佛见了陌生人一样。急得他抓耳挠腮,问爱人咋办呢?女儿都不要自己了。爱人苦笑,你都不回家,女儿都不认识你了。

“从国防建设来说,我们有了核潜艇,不怕大国的核威胁核打击;从民用领域说,核动力转化成动力、热量、电能直接被人类所利用,还可以用作同位素治疗疾病。”俞总师对2022年满9岁的女儿科普自己工作的知识要点。女儿知道爸爸工作的重要性,听了爸爸的话频频点头。在日常的手机对话中,女儿会说:“爸爸,你什么时间回家呀?”听到这样的问话,俞总师往往不知道怎么样对女儿解释才好。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只有做好手上的工作,建设好保卫好我们的祖国,我们自己的家才能和谐安宁。

我在909采访参观时间不长,从资料、影像、图片、人物,接触了党委宣传部部长、宣传科长、基地长、副基地长、俞总师、李华老师、中国核动力院原党委工作部副部长袁瑞珍女士和她的爱人宋先生……一个个个体,构成了核电人的群像,从他们的身上,我了解核电人,理解16字的09精神。我看见,青山滴翠,草木含绿,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座房子,机床馆路边的大黄猫,二号点家属区门前的两只白色小狗,表面上都是平和的、安详的,但其内心,又是激情澎湃的,洋溢着一种特别浑厚的气韵。因为,这里是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是中国的堆谷。 [1]

作者简介

李 淮,祖籍山西,现居四川德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