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喀尔巴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喀尔巴阡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喀尔巴阡山脉

地理位置: 东欧

走向: 西北-东南

长度: 1450 km

喀尔巴阡山脉,欧洲中部山脉。在多瑙河中游以北。西起奥地利斯洛伐克边界多瑙河峡谷,向东呈弧形延伸,经波兰乌克兰边境至罗马尼亚西南的多瑙河谷的铁门峡谷。全长1450千米。人们习惯上将呈弧状分布的山脉分为西、南、东三部分。多数山峰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下,最高点是西喀尔巴阡的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冰川地貌仅限于少数高耸山峰。 [1]

主要山峰

喀尔巴阡山脉并非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了几个山群。它仅有少数山峰高于2500米,没有常年积雪的山峰。多瑙河是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的分界,也是喀尔巴阡山同巴尔干山区的分界。奥德河与摩拉瓦河谷地将其同西里西亚及摩拉维亚分开。喀尔巴阡山也是黑海和北部诸海的分水岭。

地质地貌

从地质上讲,喀尔巴阡山脉是欧洲年轻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向东继续延伸部分。它始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Blatislava)附近的多瑙河峡谷,止于罗马尼亚奥尔绍瓦(Olsova,位于多瑙河河谷的铁门地段)附近,形成了长约1450千米的大宽弧。

喀尔巴阡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大不相同,它的结构较松散,被盆地分割成许多山块。喀尔巴阡山脉最高峰格尔拉赫峰(Gel'lachovsky Stit 〔Gel'lach〕)高2655米,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4789米,两者海拔高低悬殊;

喀尔巴阡山脉平均高度也较阿尔卑斯山脉低很多。结构因素也不相同。沙岩-页岩的复理层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北部边缘很狭窄,而喀尔巴阡山脉的复理层却很宽阔,形成了其外围的主要部分;可是石灰岩在阿尔卑斯山脉中形成宽阔的夹层,而在喀尔巴阡山脉却不甚重要。在另一方面,阿尔卑斯山脉中部的结晶岩和变质岩能显示其为充分成熟的山脉;而喀尔巴阡山脉的结晶岩和变质岩,周围有低洼的地面环绕,呈现为孤立的体积较小的大岩石块。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喀尔巴阡山脉还包含有一长串高低不一的火山岩。现阿尔卑斯山脉的地形主要是由最后一次冰川期冰川的侵蚀作用所造成的,这些作用实际上影响了所有的山谷并使其具有特殊的地形。而喀尔巴阡山脉,因过去冰川作用仅影响一些最高的山峰,它的地形起伏是由于流水作用所造成的。

喀尔巴阡山脉由多列地质结构平行的山岳所组成。第一列外喀尔巴阡山脉的岩石由复理层所构成始于维也纳附近,穿过摩拉维亚,沿波兰-斯洛伐克边境,再穿过乌克兰西部,向罗马尼亚境内延伸,并在布加勒斯特以北突然弯曲成喀尔巴阡弧而终止。第二列内喀尔巴阡山脉由许多单个的断山块所组成。断山块是以古代结晶岩和变质岩为核心,向上逆掩以较年轻的沉积岩--大多为中生代(2.45亿-6640万年前)的石灰岩和白云岩--而形成的。第三列是最里面的一层山脉,为不足5000万年以前的年轻的第三纪火山岩所构成,它是沿著地壳构造错位或震撼带的直线(与此段山脉平行)所构成的。

喀尔巴阡山脉的地形起伏主要是在年轻的第三纪时期形成的。内喀尔巴阡山脉的褶皱运动是在白垩纪后期(9750万至6640万年前)结束的,当地较早的第三纪地貌的痕迹仍清晰可见。后来的造山运动连续将此形成褶皱的山脉推举向上,留下海拔各不相同的、碎片般平顶的起伏不平的地形和高深莫测的、时常将山脉切断的峡谷。例如,多瑙河峡谷地段,还有多瑙河一些支流:瓦赫河(Vah)、海尔纳德河(Henad)和奥尔特河(Olt)的峡谷地段,都是这样形成的。

最后一次冰川期仅对喀尔巴阡山脉的一些最高山峰有所影响,而冰川很短,从不曾超过16千米长,即使是塔特拉山脉(Tatlas,这里永久雪线高出海平面1676米以上)也是如此。

生态

喀尔巴阡山脉的植被区段也可按其生长地带的海拔高低加以区分。高山区(海拔1725-2544米)段是高山草地为特征,亚高山区段是矮松树为特征,上森林区段的特征是云杉,而下森林区段的特征是山毛榉(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喀尔巴阡山脉的10处原始山毛榉林区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前沿地区(海拔550-850米)段以栎和榆而著称。自然植被区段是与经济上土地利用的阶段相互配合的。前沿地种植小麦马铃薯,下森林区段种植燕麦和马铃薯(高达1000米),上森林区段和亚高山区段用以放牧。

喀尔巴阡山脉--尤其是在第四纪气候凉爽的影响不甚明显的东南部--有许多独特的植物品种。迄今喀尔巴阡山脉东部的森林保护得最好;这里有、山猫、鹿和野猪,在最高处的塔特拉山还有岩羚羊和旱獭。

参考来源

  1. 喀尔巴阡山欣欣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