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喀爾巴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喀爾巴阡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喀爾巴阡山脈

地理位置: 東歐

走向: 西北-東南

長度: 1450 km

喀爾巴阡山脈,歐洲中部山脈。在多瑙河中游以北。西起奧地利斯洛伐克邊界多瑙河峽谷,向東呈弧形延伸,經波蘭烏克蘭邊境至羅馬尼亞西南的多瑙河谷的鐵門峽谷。全長1450千米。人們習慣上將呈弧狀分布的山脈分為西、南、東三部分。多數山峰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下,最高點是西喀爾巴阡的格爾拉赫峰,海拔2655米,冰川地貌僅限於少數高聳山峰。 [1]

主要山峰

喀爾巴阡山脈並非連續不斷,而是分成了幾個山群。它僅有少數山峰高於2500米,沒有常年積雪的山峰。多瑙河是阿爾卑斯山和喀爾巴阡山的分界,也是喀爾巴阡山同巴爾幹山區的分界。奧德河與摩拉瓦河谷地將其同西里西亞及摩拉維亞分開。喀爾巴阡山也是黑海和北部諸海的分水嶺。

地質地貌

從地質上講,喀爾巴阡山脈是歐洲年輕的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向東繼續延伸部分。它始於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Blatislava)附近的多瑙河峽谷,止於羅馬尼亞奧爾紹瓦(Olsova,位於多瑙河河谷的鐵門地段)附近,形成了長約1450千米的大寬弧。

喀爾巴阡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大不相同,它的結構較鬆散,被盆地分割成許多山塊。喀爾巴阡山脈最高峰格爾拉赫峰(Gel'lachovsky Stit 〔Gel'lach〕)高2655米,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4789米,兩者海拔高低懸殊;

喀爾巴阡山脈平均高度也較阿爾卑斯山脈低很多。結構因素也不相同。沙岩-頁岩的復理層在阿爾卑斯山脈的北部邊緣很狹窄,而喀爾巴阡山脈的復理層卻很寬闊,形成了其外圍的主要部分;可是石灰岩在阿爾卑斯山脈中形成寬闊的夾層,而在喀爾巴阡山脈卻不甚重要。在另一方面,阿爾卑斯山脈中部的結晶岩和變質岩能顯示其為充分成熟的山脈;而喀爾巴阡山脈的結晶岩和變質岩,周圍有低洼的地面環繞,呈現為孤立的體積較小的大岩石塊。除了這些特點之外,喀爾巴阡山脈還包含有一長串高低不一的火山岩。現阿爾卑斯山脈的地形主要是由最後一次冰川期冰川的侵蝕作用所造成的,這些作用實際上影響了所有的山谷並使其具有特殊的地形。而喀爾巴阡山脈,因過去冰川作用僅影響一些最高的山峰,它的地形起伏是由於流水作用所造成的。

喀爾巴阡山脈由多列地質結構平行的山嶽所組成。第一列外喀爾巴阡山脈的岩石由復理層所構成始於維也納附近,穿過摩拉維亞,沿波蘭-斯洛伐克邊境,再穿過烏克蘭西部,向羅馬尼亞境內延伸,並在布加勒斯特以北突然彎曲成喀爾巴阡弧而終止。第二列內喀爾巴阡山脈由許多單個的斷山塊所組成。斷山塊是以古代結晶岩和變質岩為核心,向上逆掩以較年輕的沉積岩--大多為中生代(2.45億-6640萬年前)的石灰岩和白雲岩--而形成的。第三列是最裡面的一層山脈,為不足5000萬年以前的年輕的第三紀火山岩所構成,它是沿著地殼構造錯位或震撼帶的直線(與此段山脈平行)所構成的。

喀爾巴阡山脈的地形起伏主要是在年輕的第三紀時期形成的。內喀爾巴阡山脈的褶皺運動是在白堊紀後期(9750萬至6640萬年前)結束的,當地較早的第三紀地貌的痕跡仍清晰可見。後來的造山運動連續將此形成褶皺的山脈推舉向上,留下海拔各不相同的、碎片般平頂的起伏不平的地形和高深莫測的、時常將山脈切斷的峽谷。例如,多瑙河峽谷地段,還有多瑙河一些支流:瓦赫河(Vah)、海爾納德河(Henad)和奧爾特河(Olt)的峽谷地段,都是這樣形成的。

最後一次冰川期僅對喀爾巴阡山脈的一些最高山峰有所影響,而冰川很短,從不曾超過16千米長,即使是塔特拉山脈(Tatlas,這裡永久雪線高出海平面1676米以上)也是如此。

生態

喀爾巴阡山脈的植被區段也可按其生長地帶的海拔高低加以區分。高山區(海拔1725-2544米)段是高山草地為特徵,亞高山區段是矮松樹為特徵,上森林區段的特徵是雲杉,而下森林區段的特徵是山毛櫸(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喀爾巴阡山脈的10處原始山毛櫸林區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前沿地區(海拔550-850米)段以櫟和榆而著稱。自然植被區段是與經濟上土地利用的階段相互配合的。前沿地種植小麥馬鈴薯,下森林區段種植燕麥和馬鈴薯(高達1000米),上森林區段和亞高山區段用以放牧。

喀爾巴阡山脈--尤其是在第四紀氣候涼爽的影響不甚明顯的東南部--有許多獨特的植物品種。迄今喀爾巴阡山脈東部的森林保護得最好;這裡有、山貓、鹿和野豬,在最高處的塔特拉山還有岩羚羊和旱獺。

參考來源

  1. 喀爾巴阡山欣欣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