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唐景云钟

唐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此钟原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现址在今西安西大街)钟楼所用,明初移至现西安钟楼用以报时。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1],现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该钟已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

目录

文物简介

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 165厘米,重6吨。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景云钟”。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5段,共26块铸模,钟体可见铸模痕迹。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钟身周围铸有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图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评价

景云钟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致,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正是以其自身独特的形制,精美的雕刻,古秀的书体,幽邃的声音,高超的冶炼技术,跻身于世界名钟之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

仿制

西安市文物管理局曾仿制了唐景云钟,1997年1月30日将其悬挂于西安钟楼基座的西北角,并对游客开放[2]

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近似,通高2.45米,重6.5,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

视频

唐景云钟 相关视频

长安处处有故事——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坐落在东西南北街的正中心,见证了西安的沧桑

参考文献

  1. 文物介绍——西安碑林的景云铜钟 ,搜狐,2018-02-13
  2. 景云铜钟(唐朝),个人图书馆,201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