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太宗治国风云录:盛世是这样治理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太宗治国风云录

温馨提示:赠送作者本人百家讲坛dvd视频光盘1张!CCTV-10《百家讲坛》系列丛书。

基本内容

书名:唐太宗治国风云录: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类型:人文社科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517400981

作者:韩昇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页数:350页

开本:16

品牌:中国方正出版社

内容简介

《唐太宗治国风云录: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一个华丽转型的皇帝,一群不畏权贵的大臣,一套分权制衡制度,一种开放自信的核心价值观,共同打造了一个世界帝国——大唐。历代帝王绝赞的治国典范唐史大家半生心血深度解读揭开史上最强帝国缔造之谜!

作者简介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外籍教授、研究员。多次获得国内外人文社科研究奖。出版了《隋文帝传》《日本古代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苍茫隋唐路》《海东集》《家训一百句》等著作十余部。翻译《九品官人法研究》《隋唐佛教文化》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和历史散文一百多篇。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

图书目录

引 子

第一编确立治国理念:以文德治国

第一章贞观初年国策大辩论

第二章唐太宗的华丽转型

第三章唐太宗的两面镜子

第四章偃武兴文

第五章以民为本

第二编制度层面的成功实践

第六章顶层设计:国家体制

第七章刚性的法律规范

第八章民富国强的双赢道路

第九章坚守用人底线

第十章面目一新的铨选制度

第十一章不拘一格大胆选才

第十二章激励德政的考核制度

第十三章黜陟幽明

第十四章一谏难求

第十五章从根本上反腐败

第三编建设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

第十六章行仁政得民心

第十七章开放心态接纳多元文化

第十八章用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

第十九章诚信有德无信不立

第二十章成由俭约败因奢靡

第二十一章谨言慎行做表率

第二十二章教育是根本

结语铸造辉煌

后 记

序言

一、唐太宗面临的烂摊子

在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王朝里面,大家公认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是唐朝,这就是今天许多人想从唐朝的历史中学习如何治理国家的原因。每一个时代都是在前人给他留下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那么,唐朝接手的是怎样一个摊子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稍微从纵向观察一下中国古代的历史,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来。

自从秦始皇建立集权制王朝以来,直到最后一个清王朝,除了像宋朝和辽、金、元这种抵抗外部入侵的长期对峙的类型之外,改朝换代基本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唐朝到宋朝之间,有一个五代十国的分裂时代,最多也就是53年。然而,从东汉灭亡到唐朝建立的这段时间,新旧王朝的交替显得特别艰难,国家分裂的时间压倒性地长于统一的年代。如果从东汉末年的董卓被杀,朝廷实际上名存实亡的公元192年算起,一直到唐朝建立的公元618年,总共426年。其间统一仅仅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西晋统一了37年,其中只有十年是有效统治;第二次是隋朝统一了29年,统一时间加起来为66年,有效的统治也就是39年。也就是说,在这四百多年的岁月里,有效的统一仅仅只有十分之一的时间,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是不是空前绝后呢?

分裂有分裂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将它寻找出来,绝不能让它成为一笔糊涂账,仿佛中国历史就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轮回,或者把它称作所谓的“黄宗羲定律”。这样粗糙地看待历史,就看不到每个具体历史时代的个性。抹杀个性抽象出来的所谓共性是不存在的,至少是不真实的。就像一个人去了动物园回来,别人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看到了动物,吃了睡,醒了吃。至少也应该弄清楚动物里面有老虎、狮子和猴子等种类,而且在人的调教下,狗狗会给小老虎当奶妈,这在自然界恐怕见不到吧?

这么漫长的分裂原因在哪里呢?每一本书都可以举出十条八条来,我想要找出长期而且最深刻影响的因素,有这么三条: 第一条是国家意识形态崩溃所带来的信仰危机。西汉王朝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产,是建立起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统一的意识形态,构成汉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信公平正义,崇尚道德。而东汉王朝的灭亡,首先是因为腐败和政府对代表公正的清流官员和士人的镇压,它造成社会不再相信儒家的学说,把美好的道德追求视为包藏险恶的虚伪,大家一起来反对儒家学说,以为是在破除思想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然而,新的社会道德应该是什么,前进的方向在哪里?谁都不知道,破而不能立,大家便在迷茫和怀疑中沉沦,士人成天喝酒,用酒来麻痹内心的空虚,做出许多荒诞奇怪的事情来。比如大家聚在一起,赤身裸体,大碗大碗喝酒,喝醉了一起学驴叫。客人来了,主人裸体相见,客人觉得主人失礼了,主人却说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衣裤,是你钻进了我的裤裆里来,怎么怪我失礼呢?

这些看似荒诞怪异的言行,反映的是信仰崩溃下的迷茫失落。没有精神的凝聚力,哪会有稳固的国家呢?

第二条是残酷的民族斗争造成的血海深仇。胡族以少数人口进入中原,统治广大的汉族,除了依靠军事力量进行镇压之外,更要命的是挑动民族仇恨,鼓励外来民族奴役汉族,用外来文化更换汉族文明。例如羯族建立的后赵皇帝石虎,算命术士告诉他汉族人多,羯族的气运快要衰落了。石虎很紧张,赶忙求教对策,术士教他兴建大型工程,抓汉人做苦力,借机把他们折磨死,把汉族的气运压下去。石虎以残暴出名,他听了这话,几十万汉族就遭了殃,凄惨万状,原来名为修建工程实际却是有计划的大规模屠杀。这样的事例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屡屡见到。百年残杀,几百年民族压迫,结下了很深的民族仇恨。没有民族和解,呈现出来的就是充满仇恨的撕裂的社会,国家就失去了基础。

第三条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细胞——乡里组织瓦解。信仰崩溃和残酷的战争,使得整个社会离心离德,乡里社会全面瓦解。民众自发武装起来抵御外来入侵,在各个险要的地方建立据点,自己保卫自己,当时称这种民众自发的武装为“坞壁”,完全独立于国家政权组织之外,渐渐形成为新的自立的乡村组织。根据史书和新发现的当时的史料表明,这种乡村组织遍布于整个北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的许多政权都像走马灯一样很快破灭,因为这些王朝都没有乡村的基础。就像一棵树没有根,生存都困难,更不用说要枝繁叶茂。

这三条都凑到一起,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信仰崩溃、民族仇恨、乡里瓦解,还有比这更加严重的吗?所以,东汉灭亡以后,不仅仅是政权更替、战争不断,最可怕的是社会四分五裂,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不管王朝灭亡的理由有多少条,大多数讲的都是表面上大家看得到的表象,我认为这三条不容易看出来的因素才最为要害。

能够看透历史的人还真不多,就说当时许许多多的政治人物,他们都没有看出来,远远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只要国家的控制力大幅……李治道:“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皆在兹乎。”唐太宗视为最重要的十二个方面,全部吸收在《贞观政要》里面。在此基础上,吴兢又增加了二十五篇,构成四十篇。所增加的有伦理道德等文治的内容,还有农耕赋税等国家施政以及言行举止的休养等篇目。特别是第十卷,列有《论行幸》、《论畋猎》、《论灾祥》和《论慎终》四篇。这四篇其实是唐太宗在《帝范》最后一篇里对于李治告诫的展开。显而易见,《贞观政要》深受《帝范》的影响,所反映的是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和治国实践,是一位治理国家取得空前成就的政治家的经验总结,而不是书生的高谈阔论,这就更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学习借鉴。

《贞观政要》成书以后,很快就显示出重要的现实价值,玄宗以后的皇帝都曾努力研读,从中吸取治国经验,力图起衰振弊,实现中兴。唐宣宗甚至把《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之上,诵读领会。在唐朝,《贞观政要》作为祖训,备受推崇。 唐朝灭亡以后,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分别建立了辽、金、元政权。他们虽然不是汉族,但其统治者也都把《贞观政要》奉为圭臬,专门延请饱学之士,入官侍讲,学习唐太宗的成功经验,实现治国理政的抱负。也就是说,《贞观政要》已经超越了民族,成为大家一致认同的治国经典。

明朝皇帝把讲读《贞观政要》几乎作为日课,明宪宗亲自推动《贞观政要》刊印,为之作序,大力阐扬。清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和学习的王朝,人们经常把清朝的文字狱作为其钳制思想、镇压文化的例证,其实,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清朝一方面通过文字狱等高压手段来强制对其政权的认同,统一思想;另一方面则鼓励专深的学术研究,注重官吏的文化修养,提高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贞观政要》受到重视,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清朝皇帝的好学,远胜于明朝。清高宗乾隆在为《贞观政要》写的序言中,感慨道:

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日:贞观之治

盛矣!

从唐朝到清朝,上下一千多年,无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贞观政要》的政治思想和治国原则一直适用于中国。

这样一部系统总结治国经验的著作,不但在中国深受重视,而且在东亚文化圈内的国家也广泛流传,统治者学习模仿,积极传播。从现存的历史记载来看,日本是最早引进《贞观政要》的国家,相当于晚唐时代成书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里面,赫然可见《贞观政要》目录。据此可知,其传入日本的年代要早于晚唐。从皇家政治到武士政治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研读《贞观政要》,设立博~Eti~.江户幕府时代制定的武士法度中,甚至规定天子必须读《贞观政要》,以明古道。显然,《贞观政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方文明国度,都被视为治理国家的必读之作,其政治思想和理政原则得到广泛的认同,堪称为古代东方政治学的一座丰碑。

《贞观政要》不仅受到执政者的高度重视,也得到学者的推崇,不仅是研究唐朝前期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史料,而且还成为有志于政治事业的士人学习的榜样,乃至道德修养的范本。

我的这本书就从打开《贞观政要》这座宝藏开始,一点一点地开掘,一步一步地回溯“贞观之治”那段让人萦怀心间的盛世岁月。[1]

参考文献

  1. 盛世是这样治理的豆丁网,201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