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任师见寄之韵三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和任师见寄之韵三首 |
作品名称:和任师见寄之韵三首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辛弃疾 |
和任师见寄之韵三首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十二卷。出生在济南,成长期正值中原沦陷,北方人民的灾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
正文
一
老来功业已蹉跎,买得生涯复不多。
十顷芰荷三径菊,醉乡容我住无何。
【注释】
①任师:未详何人。见寄之韵:寄来协“之”韵之诗。
②蹉跎:虚度光阴。
③芰(jì计)荷:菱花与荷花,皆生于水中。三径:三条小路,亦可指隐居者之园圃。参阅《满庭芳》(“倾国无媒”)注⑦。稼轩《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起句亦谓:“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④无何:此犹言多久。此诗谓功业无就,而来日无多,惟幽居醉酒而已。
二
昨梦春风花满枝,是花到眼是新诗。
如今梦断春无迹,不记题诗付与谁。
赏析
此篇前两句梦境:春风春花赋新诗。后两句梦醒春去,全不知新诗付与谁人。自然流畅,清隽可人。
三
几年魂梦隔高门,叹息潭间阙异闻。
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
赏析
阙:同缺。异闻:异于他人所闻。
鲍参军:南北朝时代宋朝杰出诗人鲍照,尝为临海王前军参军,或称鲍参军。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杜甫以“俊逸”品评其诗风:“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亦称:“稼轩笔落凌鲍谢。”鲍,即指鲍照。此诗谓老来虽隐退田园,所幸诗风犹健。[2]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3]
隐居生活
1178年决定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定居。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因受-被免职,归隐上饶。淳熙十五年(1188)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辛陈之晤(见后文“名士相会”);鹅湖之会后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4]
主要作品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其诗集《稼轩集》已佚。清人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为《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诗》录有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