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喜(427年-471年),吴兴临安人。南朝刘宋后期大臣、名将,本名吴喜公。

  • 出身卑寒,少被驱使,后来担任领军府的白衣小吏。但其少年时便知书,文笔甚好,涉猎《史记》、《汉书》,颇见古今。
  • 元嘉末年,随军伐蛮,被伐蛮统帅刘骏所知赏。孝武帝刘骏即位后,吴喜获得孝武帝的亲自任命,在孝武帝统治期间,先后担任主书、诸王学官令、左右尚方令、河东太守、殿中御史,经常被孝武帝作为朝廷使者常充使命,巡视地方,所经之处都得到当地百姓的怀念。 [1]
  • 宋明帝刘彧即位,四方反叛,吴喜代理建武将军,选拔羽林军中的勇士配备向东征伐,由于吴喜在孝武帝时就常作为使者外出,常充使命,因其宽厚的性格而得到当地百姓的怀念。
  • 泰始四年,改封为东兴县侯,授右军将军、淮阳太守,兼任太子左卫率。泰始五年,又转为骁骑将军,统军在荆亭大败北魏军,班师后又兼左卫将军。
  • 泰始六年,又再次统率军队向豫州抗击魏军,加任都督豫州诸军事,加冠军将军。 [1]
  • 泰始七年(471年),宋明帝刘彧病重,为身后事之虑,以吴喜素得人情,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将之秘密赐死,并下诏书编造吴喜的罪状,极力批评吴喜的人格和行为,吴喜时年四十五岁。 [1]

基本信息

姓名    吴喜  
别称    吴喜公      
爵位    东兴县侯  
官职    冠军将军      
出生地   吴兴临安人
出生时间  427年   
去世时间   471年  
所处时代   南朝刘宋   
主要成就   巡视四方、平叛抗魏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 吴喜,吴兴临安人。本来名字叫喜公,明帝减去一个“公”字,便成为吴喜,领军府白衣吏出身。少年时便通晓古书,领军将军沈演之让他写起居注,吴喜展现了其记忆力,写完篇章后都能背诵上口。沈演之曾写过一个辞让职务的奏表,还没有上奏就丢失了,吴喜在只看过沈演之先前的奏表的一次的情况下,竟然能够立即补写沈演之丢失了的奏本,将沈演之所作的奏本一字不漏地背写出来。沈演之从此对他甚是佩服和赏识,在此期间,吴喜涉猎了《史记》、《汉书》,对古代和现实都很了解。沈演之的门人朱重人被选做朝廷的主书,他推荐吴喜任主书吏,后来又做了主图令史。宋文帝曾经要一本图书,吴喜打开书卷倒着送给了宋文帝,宋文帝生气将他打发出宫。[2]

孝武亲用

  •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出兵讨伐蛮族,上请以吴喜随军,吴喜于是得以认识总统各军的武陵王刘骏,并被刘骏所知赏。
  • 同年,刘骏起兵讨伐弑父夺位的太子刘劭,吴喜因病而未有随沈庆之进攻建康。刘骏击败刘劭后登位,是为宋孝武帝,以吴喜为主书,吴喜渐见亲待,历任诸王学官令,左右尚方令,河东太守及殿中御史。
  • 吴喜在孝武帝朝经常作为孝武帝使者外出巡视地方,因其宽厚的性格,所经之处都得到当地百姓的怀念。[3]
  • 大明末年,刘宋的东部诸郡发生剧烈旱灾,浙江等地的许多百姓流离失所,黟县及歙县有数千流民进攻县邑,杀害当地官员,时任扬州刺史刘子尚曾领三千兵讨伐,但失败,于是将这事上奏给孝武帝。病重在床的孝武帝遂命吴喜领数十人,代表朝廷到这两个县抚慰这些流民,经过一轮游说后竟让对方立即归降。[4]

平叛建功

  • 宋明帝即位,四方反叛,当时建康以东三吴地区形势尤其严峻,吴喜却招得三百精兵,吴喜请求到东方的三吴地区为明帝效命平叛。宋明帝非常高兴,就当即让他担任建武将军,并选拔羽林军中的勇士配备给他。但当时议论的人都认为吴喜是一直都是处理文书工作,没当过将军,不可派遣。但中书舍人巢尚之对明帝说:“吴喜跟随沈庆之多次经历军队生活,性情既是勇敢果决,又熟悉战阵,如果能任用他,一定会有成绩。”于是,宋明帝正式命吴喜率军向东征伐。
  • 二月九日,吴喜到钱唐,孔璪、王昙生与钱唐太守顾昱渡江东走,遂进军柳浦,诸暨令傅琰又归降。吴喜因功升迁为步兵校尉,被封为竞陵县侯。
  • 东方诸州郡平定以后,吴喜又率领军队南征,吴喜接着转辅国将军,寻阳太守,带领手下五千人,连同物资增援赭圻,支持西线战场的朝廷官军。总督诸军的刘休仁接着就命沈攸之、吴喜等军对浓湖敌军进行攻击,大破对手。寻阳政权不久亦告崩溃,吴喜与张兴世接着就受命收复荆州。面对军心涣散,将士逃走的困境,荆州州府最终决定投降,但为荆州治中宗景及当地人姚俭等人领兵袭杀,府舍和官库都被抢掠,吴喜等到江陵时他们以荆州刺史刘子顼投降。 及后吴喜转前军将军,增邑三百户。[5]

统军抗魏

  • 泰始四年,改封为东兴县侯,授右军将军、淮阳太守,兼任太子左卫率。
  • 泰始五年,又转为骁骑将军,太守与太子左卫率的职务还与原来一样。在那一年,北魏在攻克青冀二州后,欲再向南侵地,吴喜统军在荆亭与北魏军交战,大败魏军。班师后以本官再兼左卫将军。
  • 泰始六年,吴喜又率军队向豫州抗击魏军,加任都督豫州诸军事,假冠军将军,仍兼骁骑将军及淮陵太守,北魏军不久撤军。第二年,回到京师建康。[6]

遭忌冤死

  • 之前,在吴喜开始东征三吴时,向明帝声称俘获寻阳王刘子房和其他将帅都会在当地斩首,可是实际上在吴喜获胜时,寻阳朝廷亦很强盛,吴喜担忧万一寻阳朝廷最终获胜,自己这样大行杀戮会招来大祸,于是对来降的顾琛等人没加害,刘子房亦只是押回建康。宋明帝以吴喜新立大功,暂时不追责他,但其实心中已经不满。而吴喜到江陵时,更肆意截留城中敌军留下的军资用品,获取了大量敌军的赃物,并曾经对宾客说“汉高、魏武本是何人”,这令宋明帝对他更是不满意。 [7]
  • 泰始七年(471年),吴喜还建康,当时宋明帝已病重,吴喜还建康前,宋明帝认为寿寂之不能支持年幼的太子,就因有关部门弹劾其不法行为而将其流放越州,并在路上以其逃跑将他杀掉。吴喜知明帝杀了寿寂之就更为恐惧,自求中散大夫之职以求避祸,反更引得明帝怀疑,明帝因为顾虑他十分得人心,也怕他不能支持太子,为身后事考虑,故决定将吴喜赐死。赐死吴喜当天,明帝特意召他到内殿谈话说笑,表现得相当亲切,并赐名撰及金银制御用食具,不过其实明帝已经决定派人这晚赐死吴喜,为了不让这些食器存放在凶祸之地,特意命人不要让这些器皿在吴喜家度宿。吴喜死时四十五岁。明帝为防朝中势力怀疑吴喜死因,故在吴喜死后,先后向刘勔、张兴世及萧道成下诏书,诏书中极力批评吴喜的人格和行为,直言“喜罪衅山积,志意难容,虽有功效,不足自补,交为国患,焉得不除”,但明帝仍然下诏对吴喜送赐丧葬用品,并让其子吴徽民继袭其爵位。[1]

史书记载

  • 《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国学导航.2016-12-14
  2. 《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三》吴喜,吴兴临安人也。本名喜公,太宗减为喜。初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暗诵略皆上口。演之尝作让表,未奏,失本,喜经一见,即便写赴,无所漏脱,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猎《史》、《汉》,颇见古今。演之门生朱重民入为主书,荐喜为主书书史,进为主图令史。太祖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太祖怒,遣出。
  3. 《宋书.吴喜传》:喜,孝武世见驱使,常充使命,性宽厚,所至人并怀之。
  4. [《宋书·吴喜传》:大明中,黟、歙二县有亡命数千人,攻破县邑,杀害官长。豫章王子尚为扬州,在会稽,再遣主帅,领三千人水陆讨伐;遂再往,失利。世祖遣喜将数十人至二县,诱说群贼,贼即日归降。
  5. 《宋书.吴喜传》:东土平定,又率所领南讨,迁辅国将军、寻阳太守。南贼退走,喜追讨平定荆州,迁前军将军,增邑三百户。
  6. 《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三》东土平定,又率所领南讨,迁辅国将军、寻阳太守。南贼退走,喜追讨平定荆州,迁前军将军,增邑三百户。泰始四年,改封东兴县侯,户邑如先。仍除使持节、督交州、广州之郁林、宁浦二郡诸军事、辅国将军、交州刺史。不行,又除右军将军、淮陵太守,假辅师将军,兼太子左卫率。五年,转骁骑将军,假号、太守、兼率如故。其年,虏冠豫州,喜统诸军出讨,大破虏于荆亭,伪长社公遁走,戍主帛乞奴归降。军还,复以本位兼左卫将军。六年,又率军向豫州拒索虏,加节、督豫州诸军事,假冠军将军,骁骑、太守如故。明年,还京都。
  7. 《宋书.吴喜传》:初,喜东征,白太宗得寻阳王子房及诸贼帅,即于东枭斩。东土既平,喜见南贼方炽,虑后翻覆受祸,乃生送子房还都;凡诸大主帅顾琛、王昙生之徒,皆被全活。上以喜新立大功,不问也,而内密衔之。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又尝对宾客言汉高、魏武本是何人,上闻之,益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