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养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养木
出生 1921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画家
知名作品 《旅游在雁荡》
《山中一夜雨》

吴养木

名彭,号小鋗 ,1921年9月生于浙江嘉兴,浙江石门人(今属桐乡市崇福镇),幼年随父著名画家吴待秋迁居苏州。194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在上海中国银行国库局任职。1949年辞去银行公职,离沪反苏,于家攻习书画,凡九年。

人物简介

吴养木,1921年9月生于浙江嘉兴,幼年随父著名画家吴待秋迁居苏州。

194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在上海中国银行国库局任职。

1949年辞去银行公职,离沪反苏,于家攻习书画,凡九年。

1958年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先生应聘执教于该校,并任绘画专业组组长,为培植艺术人才辛苦工作。

1969年,工艺美校改为普通中学(即苏州34中),先生改任高中英语教师。

1972年,调苏州市文化创作室,从事国画创作。

1978年苏州国画馆恢复,为该馆画师。

1981年,苏州国画馆升格为苏州国画院,出任副院长。

1990年,任苏州国画院院长,1995年任名誉院长。

2009年3月7日6时38分在苏州逝世,享年89岁。

作品

吴养木先生怀着对中国民族文化挚爱的赤诚之心,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深入生活,扎根传统,热情歌颂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歌颂欣欣向荣的祖国壮美河山,几十年以来,兢兢业业,成绩斐然。早在1956年,作品《旅游在雁荡》就参加了全国首届青年画展,并获奖章和奖状,1978年作为文化部首批选调的全国著名画家进京创作,作品《听瀑》在国家大型文艺月刊《中国画》创刊号封面上发表,令中国画坛瞩目。1980年“吴门画派“研究会成立,被推荐为会长,成为当今“吴门画派”的掌门人,1985年起,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连续报导吴养木中国画创作,吴深厚的书画功力令海内外艺术界为之惊叹。1990年,吴应邀访问日本,轰动东瀛,日本前首相宇野接见和宴请先生一行。1992年,法国法兰西国家电视台专程来苏为吴拍摄创作录像片,并作为“介绍东方艺术”在法国播放,1994年,台湾故宫博物院慕先生艺名,跨海峡来苏采访,并收吴之作品《龙吟泉韵》为院藏珍品。先生作品还在美国、德国、新加坡、加拿大、丹麦、比利时等国家展出,均获得很高声誉。此外,吴养木还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万竿烟雨图》,为周恩来纪念馆作《万顷浩瀚总理情》,为人民解放军“苏州舰”作《虎阜鱼水图》,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松风万里》。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在香港展《墨石朱竹》,特别是2007年,为参加《“新吴门画派”晋京展》,抱病作《山中一夜雨》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等。引起画坛热烈反响。

影响

吴养木先生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影响,除了他卓越的艺术成果外,还在于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培养了大批人才,他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如今桃李满园,芳菲天下。另外,创作之余,还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中国画技法概论》、主编《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他以几十年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弘扬和振兴“吴门画坛”贡献出毕生的智慧与精力。

2009年3月7日6时38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第九、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苏州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第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一级美术师,我国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养木先生因患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成长经历

吴养木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石门(今桐乡市)。母亲沈漱石多才多艺,系鸳湖名士沉稚峰之女。吴养木的降生令全家欢天喜地,初取名彭,意即大也,希望他健康成长。原来吴待秋先前娶过二房妻室,生养几子皆殁,现沈氏又生一子,难怪阖府上下皆大欢喜了,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盼其顺利长大。是年生肖属鸡,吴待秋想起春秋时一段小典故:齐景公喜斗鸡,其豢养之鸡屡斗屡胜。一日,有客抱一木然之鸡来斗,景公不屑,曰:此鸡呆若木鸡,何好斗?客不应,则两鸡斗之,结果出人意料之外,呆鸡大获全胜。景公叹曰:养鸡,要养到木鸡才好……据此,吴待秋为儿子取字“养木”,后因繁体“养”字笔划多而书写不易,便以通假字“ ”代之,以后,吴彭即以“ 木”称之。那时他家寓居上海宝山路宝山里,在小养木二周岁生日那天,父亲应大画家吴昌硕之邀,抱他去缶庐(吴昌硕寓所)作客。吴氏两家世交深厚,席间,年近八旬的缶翁,欣然抱过小养木说:“凡我抱过的小孩,没有长不大的!”殷殷舐犊之情真切动人,也为吴待秋一家衷心祈福。也许真是吴昌硕大师一番吉言的印证,吴养木以后历经80多年风雨,遇难呈祥至今依然安康。

小养木自幼承传国画熏陶,五岁开始习画。七岁时一日,父亲的一位朋友来访,展示一幅《长江万里图》,近旁的小养木仅看了几眼就已熟记于心,随即回书房铺纸挥毫,无多片刻,一幅仿作“长江万里图”就此画成,当他携图回到客厅示画时,但见其上群峰峻峡,舟楫急流,山川城舍,豆人蚁马……在场大人无不惊叹:七龄孩童竟有如此手笔,难得!难得!!得到长辈的鼓励,小养木画兴更浓了,从此日日握管,孜孜不倦。入学前,他由父亲教授《论语》《孟子》《诗经》等古文字学,待八岁入上海中华小学读书时,因他的悟性较好,一跃升至三年级学习。在学校,除了学习英语、算术等必修课程外,他兴趣广泛,尤其钟情国学,凡诗歌、散文名篇,他都过目能诵,以致吴待秋很早就断言:“吾家彭儿将来不是诗人,就是画家!”

丰厚的文化功底所致,吴养木后来习字作画喜好配诗文点晴,既赋文化内涵,又品书卷气息。今已耄耋之年的吴老,仍能琅琅背诵《雨中渔夫》“……一舟泛波,歌声渐微,旋入于烟波迷茫之中,举目送之,而不知衣裳已湿。”

1931年吴待秋举家迁居苏州,11岁的吴养木就读于苏州谢衙前的晏成中学(今苏州市第三中学)。晏成中学新式教学非常倡明,很早就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吴养木在校学习美术特别用功,课余作画不辍,素描、水彩画每每全班第一。期间,由于他父亲交游甚广,他家“残粒园”环境幽雅,几成苏州画友文人聚会交流的“艺术沙龙”,年少的吴养木在父辈们的交往中,耳濡目染,画艺日渐长进,同时也结识了不少名师先贤。

1937年夏,吴养木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不久,抗战爆发,复旦迁校,吴氏阖家逃难至浙江石门老家。他自学西洋画法,尝写山水画册页一部,乡梓名贤见之甚喜,题之“石门今见玉麒麟”。大学期间,他曾与同窗戴隆厚合作一幅《秋山图》,并相约二十年后再合作,果然六十年代、八十年代都如约合画,在画家圈内传为佳话。

在沪读书期间,吴养木偶一日随父到成都路庞莱臣(庞名元济,号虚斋,浙江南浔人,书画收藏名家)家作客,庞莱臣家客厅展示“元四家”(黄大痴、倪云林、黄鹤山樵、吴仲圭)等精品书画以飨同道,吴养木到此揣摩名贤手迹,欣赏历朝佳作,喜不自胜。一次在一家裱画店,吴养木又见到两幅石涛之“紫色山水”,因紫色作画辄流艳俗,历代画家用之慎而又慎,而石涛却大胆用色,通篇为紫,让吴养木大受启发,日后的吴 木也开始注重在书艺画技方面,四方请教,上下求索……吴待秋在看了儿子临摹文徵明的“山水画”后,欣喜地说“阿彭,你的画已超过我了”,又对友人夸耀说:这孩子将来肯定要吃这碗饭的,也肯定会超过我!

大学毕业以后,因他熟悉商业银行界业务(经济系),遂在抗战胜利后,进外滩中央银行的国库局工作,直到其父吴待秋病逝才离沪返苏。那时他虽服务于金融界,但心有所依仍离不开砚池,并在握杆书画创作的同时,兼学书画鉴定本事,吴待秋称其“辨别真伪能八九不离十”。他与画家唐云过从甚密,曾与樊伯炎、徐绍青、吴孟欧四人,并称“上海画坛四公子”。

苏州吴门画派”在中国画坛占有重要一席,“明四家”在前世纪中叶相当活跃。吴养木在回苏寓居后,决心传承祖业,蛰居艺林,主攻山水,追宋元,窥晋唐,画山水,画人物,画花卉草虫、飞鸟走兽……临唐宋明清历代书家薛稷、米芾、王觉斯、倪元璐、王梦楼之笔意,几十年用完整整二书柜的宣纸。他非常喜欢父亲吴待秋的书法,并得其亲炙,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行草布局开合呼应,虚实相间,走笔轻松灵动,得诸家神韵于一体。1953年,苏州市文化局举行“迎春国画展”,吴养木创作的《大龙湫》,首次亮相吴门画坛,令画界同道刮目相看。

五六十年代,文艺战线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吴养木几成了苏州市乃至江苏省书画界最活跃人士之一。1955年,他的一幅《雁荡山图》参加全国首届青年画展获奖;次年,黄山写生归来作一幅《黄山清凉台》,又获江苏省首届国画展奖项。在他执教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期间,曾为(老)苏州火车站候车大厅画过两幅巨型国画《天平秋叶》和《虎阜春雨》,气势非凡,深受苏州市民以及南来北往旅客众中称赞,至今仍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里。1961年夏天,漫画家华君武来苏视察“工艺美专”,观摩了吴养木先生为学生示范作“山水画”实况,当场赞叹不已,回京后又请《人民日报》记者专程来苏对他进行采访,并推荐刊登吴养木那天课堂上示范所作的一幅《山中瀑布》。

创作画风

不惑之年的吴养木,有一次,偶然在画友家见到一幅陆俨少的山水长卷,那笔墨气韵,简直无人能与之相近,他这才真正领悟到了学无止境的深远。此后又一日,他游太湖写生,日落将返时,蓦见巨山横亘湖面绵延数里,再细细观察

之,原来是天际褐色云层呀。于是他联想道:云既可观作山,山又何尝不能观作云呢?作画亦然如此――要不断进步,除了要变,还应“思人所未思,游于象外,精于传统,亦可反其道而行之”。

从此,他一改画风,大胆创新将传统国画技法“用过头”――在透视、比例、形态、色彩等都不准确的情况下,让整个画面形成一种新的视觉效果,由此产生比传统画“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他的一幅《青山绿水人家》,即是以清代王原祁,明代文徵明笔法为主,集诸家技法而合成的;另一幅《江南秋色阔》全图树石不分,舟楫屋舍不成形,浅绛设色,青赭不为状囿,即“不辨其状,而辨其韵”。四十多年来,吴养木先生一直注重创新,迄今为止其创新技法约有八百多种,此类画作百十来幅。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深书画鉴赏家徐邦达先生,在看了他二十多幅册页后,感慨地说:“您的作品与众不同,真是新国画的精英啊!”1980年9月,苏州博物馆曾举办过他的创新画展,同行反响相当热烈,沪宁各地不少画家闻讯后,特地赶来观摩,欣赏……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的吴 木先生,早在姑苏画坛名重一时(为少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名士之一),1979年“吴门画派研究会”成立时,他被大家推举为会长,当之无愧成为“吴门画派”掌门人。他曾受国务院文化部选调进京创作,《白云深处》、《听瀑》等作品参加全国巡展,并刊登于《中国画》杂志的创刊号上。1990年起又任苏州国画院院长,直到1995年73岁高龄才卸任(至今仍是名誉院长)。1991年,日本水墨画家安田虚心一行数十人来苏州访问,特地登门求教吴先生。吴养木当场作画相赠,其爽竦恣纵的画风令东瀛客人个个敬佩,安田虚心盛赞吴为“当代南画第一人”。同年十月,上海青浦画院成立,特聘画家程十发和他当顾问,两位画坛大师即兴合作一幅《鸡鸣图》,程老画鸡,吴老补景,在场目睹者无不称好……吴 木先生为繁荣新时期的中国画创作和发展“吴门画派”,几十年不懈耕耘,并以自己丰厚的书画艺术学养,著书立说。近年,由他主编的《中国古代画家辞典》和《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相继出版,他的专著《中国画技法概论》,出版以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不仅在国内一版再版,还被译成了英文版、日文版向海外发行,日本有所大学更是将此作为他们艺术系的选修教材。

吴养木先生很早就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后又连任两届苏州市人大常委,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别人胜于自己,古稀之年仍经常深入基层辅导创作,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一幅《万竿烟雨图》,淮安建造“周恩来纪念馆”,他画一幅《万顷浩瀚总理情》,寄托人民对好总理的怀念;为纪念红军长征六十周年而作《铁骨丹心图》,为庆贺香港回归作一幅《墨石朱竹图》……吴老德艺双馨,哪里有赈灾义卖活动,那里必有吴老的身影,他常将书画义卖所得的款项悉数回报社会,1996年7月,他把一幅《苍松图》所卖得上万元收入,全部捐赠予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奉献一片爱心。为人温文尔雅的吴老,今已年逾八旬高龄,依然精神矍铄,平日深居简出,孜孜不倦于画案,关心着吴门画苑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长,告诫学生绘画创作“要有新意”,要撷取传统中国画之精华,不断进行揉、塑、改、变,开创出中国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新天地。[1]


參考來源

  1. [1] 吴养木书画艺术网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