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健雄」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1: 行 11:
 
| 出生日期 =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美籍華裔
 
| 國籍    = 美籍華裔
| 别名    =  中國的[[居禮夫人]]
+
| 别名    =  東方[[居禮夫人]]
 
| 職業    = 物理学家
 
| 職業    = 物理学家
 
| 知名原因 = {{plainlist|
 
| 知名原因 = {{plainlist|
行 39: 行 39:
 
[[File:parity_violation.jpg|thumb|220px|[[宇稱不守恆]]|[https://pic4.zhimg.com/80/v2-f527b8a528a933749c22f1633fd5b463_hd.jpg 原圖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1330777  圖片來源: 深度:宇称不守恒到底说了啥?] ]]  
 
[[File:parity_violation.jpg|thumb|220px|[[宇稱不守恆]]|[https://pic4.zhimg.com/80/v2-f527b8a528a933749c22f1633fd5b463_hd.jpg 原圖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1330777  圖片來源: 深度:宇称不守恒到底说了啥?] ]]  
 
</gallery>  -->
 
</gallery>  -->
 
=='''中國的[[居禮夫人]]'''==
 
也因此,[[吳健雄]]贏得了「中國的[[居禮夫人]]」的稱號。她雖未能得到[[諾貝爾]]獎,但[[瑞典皇家科学院]]應頒予她[[諾貝爾]]奬40%的獎金,[[李政道]]、[[楊振寧]]各30%,如河説呢<ref name="吳健雄諾貝爾奬">[http://zh.wenxuecity.com/bbs/memory/1109481.html  對“宇稱不守恒”的質疑是李政道、楊振寧二位先生的獨創嗎?]</ref>?
 
 
[[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位物理大師,因為發現[[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因誰提出了原創思想,倆人因而爭論了一輩子。對此,[[李政道]]說這源自他1956年4月的想法。然而要客觀看待歷史,就不能只看一個人怎麽講。
 
 
回朔到1956年4月的[[羅切斯特]]會議上,大家在討論想解決Tau-Theta之謎,即Tau和Theta這兩種粒子倒底是不是同一種粒子,因為這兩種粒子其他性質都相同,唯獨表現出不同的宇稱。於是會議上許多人,包括[[蓋爾曼]]、[[費曼]]、實驗物理學家 Martin Block 等人質疑宇稱是否守恒。費曼的回憶裡也提到了他代表Block向李政道提問:”如果宇稱守恒定則錯了,結果會怎樣?“ 對此,[[李政道]]給了一個很複雜的回答,連費曼都沒有聽懂。可見當時[[李政道]]對這個答案也不確定。[[楊振寧]]還特別提到他從幾個不同角度審視了[[宇稱不守恒]],但尚未得出結論。事實上,在此之前李、楊已經發表了兩篇文章試圖解釋這個現象,當然都尚未涉及[[宇稱不守恒]]。
 
 
所以,質疑[[宇稱不守恒]],恐怕是這個會議上集體討論使與會者受到的啟發,產生這一想法的人,絕對不止一個。也就是說,其實並非李、楊二位的獨創,但是這些討論,應該促進了楊、李進一步往[[宇稱不守恒]]的方向考慮。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楊這二位爭論誰是第一個提出[[宇稱不守恒]]的想法並無意義,因為他們其實都在這次會議上受到了的啟發,也不止一位與會者產生了這樣的質疑。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實驗來支持[[宇稱不守恒]]理論,而吳健雄的[[钴60]](<sup>60</sup>Co)[[β衰变]]的實驗證實了[[宇称不守恒]],在這個論證中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所以平心而論,[[瑞典皇家科学院]]頒予吳健雄[[諾貝爾]]奬40%的獎金,[[李政道]]、[[楊振寧]]各30%,也沒有不公平合理吧<ref name="吳健雄諾貝爾奬"></ref>!
 
  
 
==主要荣誉==
 
==主要荣誉==
行 74: 行 61:
 
* 199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sfn|Wang|2007}}。
 
* 199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sfn|Wang|2007}}。
  
 +
=='''東方[[居禮夫人]]'''==
 +
也因此,[[吳健雄]]贏得了「東方[[居禮夫人]]」的稱號。她雖未能得到[[諾貝爾]]獎,但[[瑞典皇家科学院]]應頒予她[[諾貝爾]]奬40%的獎金,[[李政道]]、[[楊振寧]]各30%,如河説呢<ref name="吳健雄諾貝爾奬">[http://zh.wenxuecity.com/bbs/memory/1109481.html  對“宇稱不守恒”的質疑是李政道、楊振寧二位先生的獨創嗎?]</ref>?
 +
 +
[[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位物理大師,因為發現[[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因誰提出了原創思想,倆人因而爭論了一輩子。對此,[[李政道]]說這源自他1956年4月的想法。然而要客觀看待歷史,就不能只看一個人怎麽講。
 +
 +
回朔到1956年4月的[[羅切斯特]]會議上,大家在討論想解決Tau-Theta之謎,即Tau和Theta這兩種粒子倒底是不是同一種粒子,因為這兩種粒子其他性質都相同,唯獨表現出不同的宇稱。於是會議上許多人,包括[[蓋爾曼]]、[[費曼]]、實驗物理學家 Martin Block 等人質疑宇稱是否守恒。費曼的回憶裡也提到了他代表Block向李政道提問:”如果宇稱守恒定則錯了,結果會怎樣?“ 對此,[[李政道]]給了一個很複雜的回答,連費曼都沒有聽懂。可見當時[[李政道]]對這個答案也不確定。[[楊振寧]]還特別提到他從幾個不同角度審視了[[宇稱不守恒]],但尚未得出結論。事實上,在此之前李、楊已經發表了兩篇文章試圖解釋這個現象,當然都尚未涉及[[宇稱不守恒]]。
 +
 +
所以,質疑[[宇稱不守恒]],恐怕是這個會議上集體討論使與會者受到的啟發,產生這一想法的人,絕對不止一個。也就是說,其實並非李、楊二位的獨創,但是這些討論,應該促進了楊、李進一步往[[宇稱不守恒]]的方向考慮。
 +
 +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楊這二位爭論誰是第一個提出[[宇稱不守恒]]的想法並無意義,因為他們其實都在這次會議上受到了的啟發,也不止一位與會者產生了這樣的質疑。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實驗來支持[[宇稱不守恒]]理論,而吳健雄的[[钴60]](<sup>60</sup>Co)[[β衰变]]的實驗證實了[[宇称不守恒]],在這個論證中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
 +
所以平心而論,[[瑞典皇家科学院]]頒予吳健雄[[諾貝爾]]奬40%的獎金,[[李政道]]、[[楊振寧]]各30%,也沒有不公平合理吧<ref name="吳健雄諾貝爾奬"></ref>!
 +
 +
{{#evt:service=youtube|i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b21snktic||dimensions=500|container=frame |alignment=center|description=東方[[居禮夫人]]-吳健雄}}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reflist}}
 
{{reflist}}

於 2018年12月7日 (五) 18:05 的修訂

吳健雄
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
國籍 美籍華裔
別名 東方居禮夫人
職業 物理學家
知名於

吳健雄(英語:Chien-Shiung Wu;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在核物理學領域有卓越貢獻,包括:

宇稱不守恆[1]

在這個世界上,您覺得是左撇子多,還是右撇子多?一般人可能會認為「一樣多」,或是「幾乎一樣多」。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在他的得獎致詞中說:「左右對稱,是與人類文明一樣古老的觀念。自然界是否具有這樣一種對稱性,過去的哲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然而,物理定律過去卻一直顯示出左右之間的完全對稱性。」

這個左右對稱的觀念,卻因為楊振寧李政道共同發表的論文,受到了挑戰。可是,理論必須靠實驗來印證,主導這個實驗的,其中之一就是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她所作的著名實驗,即是鈷-60原子核β(Beta)衰變實驗。

吳健雄的實驗,簡單來說,就是在溫度非常低的環境下,準備兩套裝置,其中一套,讓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是轉向左旋,另一套是轉向右旋。結果發現一套裝置會放射電子,另一套完全不會,這驗證了左右不對稱。這個實驗當時非常轟動,也登上了紐約時報的頭版;更證明了楊振寧李政道的理論,以致兩人隨後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獎。

主要榮譽

吳健雄一生獲得的獎項和榮譽眾多:

  • 1948年被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員[2]
  • 1958年,她成為首位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的女性[2]
  • 1958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3]
  • 1959年,她獲得了美國大學婦女協會功績獎[3]
  • 1962年獲得該協會頒發的年度婦女獎[4]
  • 1962年獲得美國富蘭克林學會頒發的魏德瑞爾獎章[2]
  • 1964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的科姆斯托克物理學獎[3]
  • 1965年獲得台灣嘉新文化基金會頒發的特殊貢獻獎[3]
  • 1974年,她被美國工業研究雜誌選為年度科學家[2]
  • 1975年成為美國物理學會首位女性會長[5]
  • 1975年獲得該學會頒發的頒發的博納獎(Tom W. Bonner Prize)[2]
  • 1975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2]
  • 1978年成為首任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2]
  • 1986年,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落成一百週年之際,她獲得了艾麗絲島獎章[2]
  • 1990年,一顆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她是首位在世時享此殊榮的科學家[3]
  • 1991年獲得卜平獎[3]
  • 199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6]

東方居禮夫人

也因此,吳健雄贏得了「東方居禮夫人」的稱號。她雖未能得到諾貝爾獎,但瑞典皇家科學院應頒予她諾貝爾奬40%的獎金,李政道楊振寧各30%,如河説呢[7]

李政道楊振寧兩位物理大師,因為發現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因誰提出了原創思想,倆人因而爭論了一輩子。對此,李政道說這源自他1956年4月的想法。然而要客觀看待歷史,就不能只看一個人怎麽講。

回朔到1956年4月的羅切斯特會議上,大家在討論想解決Tau-Theta之謎,即Tau和Theta這兩種粒子倒底是不是同一種粒子,因為這兩種粒子其他性質都相同,唯獨表現出不同的宇稱。於是會議上許多人,包括蓋爾曼費曼、實驗物理學家 Martin Block 等人質疑宇稱是否守恆。費曼的回憶裡也提到了他代表Block向李政道提問:」如果宇稱守恆定則錯了,結果會怎樣?「 對此,李政道給了一個很複雜的回答,連費曼都沒有聽懂。可見當時李政道對這個答案也不確定。楊振寧還特別提到他從幾個不同角度審視了宇稱不守恆,但尚未得出結論。事實上,在此之前李、楊已經發表了兩篇文章試圖解釋這個現象,當然都尚未涉及宇稱不守恆

所以,質疑宇稱不守恆,恐怕是這個會議上集體討論使與會者受到的啟發,產生這一想法的人,絕對不止一個。也就是說,其實並非李、楊二位的獨創,但是這些討論,應該促進了楊、李進一步往宇稱不守恆的方向考慮。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楊這二位爭論誰是第一個提出宇稱不守恆的想法並無意義,因為他們其實都在這次會議上受到了的啟發,也不止一位與會者產生了這樣的質疑。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實驗來支持宇稱不守恆理論,而吳健雄的鈷6060Co)β衰變的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恆,在這個論證中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所以平心而論,瑞典皇家科學院頒予吳健雄諾貝爾奬40%的獎金,李政道楊振寧各30%,也沒有不公平合理吧[7]!

東方居禮夫人-吳健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