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野彰」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4: 行 14:
  
 
* '''從門外漢到創新者——吉野彰開發出鋰電池'''
 
* '''從門外漢到創新者——吉野彰開發出鋰電池'''
 +
吉野彰並非電池領域的專家。這名門外漢學者正是通過十足的創意實現技術革新的。
 +
 +
吉野對電池的研究始於1981年。一開始,他的研究目的並非新型電池,而是使用另一位諾獎得主[[白川英樹]]發現的[[導電]][[聚合物]]開展新業務。
 +
 +
在研究過程中,吉野發現"鋰"這種材料似乎可以用來製作陰極材料。1982年底,正當他尋找能夠與之配套的陽極材料時,一本海外科學刊物刊登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约翰·B·古迪纳夫]]教授研發出[[鈷酸鋰]]的成果。但導電聚合物與鈷酸鋰的組合很難實現電池的小型化。於是吉野決定改變策略,使用碳基材料製造陰極。
 +
 +
很幸運,公司內部正好有高質量的材料可供使用,嘗試的結果也非常棒。吉野就這樣完成了包括陽極和陰極在內的鋰電池的雛形,憑此申請了專利。
 +
 +
因為是門外漢,才沒有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束縛,這反而成了吉野的優勢。<ref name="Yoshino-11">[https://kknews.cc/science/aze6k3x.html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小傳 ]</ref><ref name="Yoshino-12">[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37634-2019-10-10-10-39-00.html  門外漢到創新者——吉野這樣開發出鋰電池  ]</ref>
 +
  
 
* '''他卻經歷了開發後3年賣不出去的低潮期...'''  
 
* '''他卻經歷了開發後3年賣不出去的低潮期...'''  

於 2019年10月13日 (日) 19:17 的修訂

吉野彰
よしの あきら
出生 (1948-01-30) 1948年1月30日(76歲)
日本大阪府吹田市
國籍 日本
母校 京都大學
機構 旭化成公司名城大學
知名於 發明含鋰鹼性鋰離子電池(LIB)
研究領域 電化學
獎項 紫綬褒章(2004);C&C獎(2011);IEEE獎章(2012);全球能源獎(2013);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2014);日本國際獎(2018);諾貝爾化學獎(2019)

吉野彰(英語:Yoshino Akira,1948年1月30日)。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2019年諾貝爾化學奬得主[1]。他是日本第28個獲得諾貝爾獎得主。[2]

  • 從門外漢到創新者——吉野彰開發出鋰電池

吉野彰並非電池領域的專家。這名門外漢學者正是通過十足的創意實現技術革新的。

吉野對電池的研究始於1981年。一開始,他的研究目的並非新型電池,而是使用另一位諾獎得主白川英樹發現的導電聚合物開展新業務。

在研究過程中,吉野發現"鋰"這種材料似乎可以用來製作陰極材料。1982年底,正當他尋找能夠與之配套的陽極材料時,一本海外科學刊物刊登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教授研發出鈷酸鋰的成果。但導電聚合物與鈷酸鋰的組合很難實現電池的小型化。於是吉野決定改變策略,使用碳基材料製造陰極。

很幸運,公司內部正好有高質量的材料可供使用,嘗試的結果也非常棒。吉野就這樣完成了包括陽極和陰極在內的鋰電池的雛形,憑此申請了專利。

因為是門外漢,才沒有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束縛,這反而成了吉野的優勢。[3][4]


  • 他卻經歷了開發後3年賣不出去的低潮期...
  • 吉野雖年年期待得諾貝爾獎,卻年年失望... 直到2019年
  • 終於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 --- 我們拿起手機向他們致敬吧!

吉野對化學産生興趣是始於小學4年級。當時的班主任為他推薦的書籍是英國化學家法拉第所著的《蠟燭的故事》。據悉,吉野閱讀了這本通俗易懂地介紹燃燒現象的書籍之後,理科實驗就變得有趣起來。

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

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LIB)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Akira Yoshino)和 97歲的「鋰電池之父」鋰電池之父古德諾(John Goodenough)、惠廷安( M. Stanley Whittingham)共同獲得此殊榮。[5]吉野彰畢生獲獎無數,他曾表示,希望他研發的鋰離子電池能用於電動車和蓄電設備,對抗地球暖化貢獻一點力量。他在記者會上表示,還有很多年輕人專注於不同的研究領域,希望他的得獎能夠鼓勵後進。談到得獎,他認為研究人員一定要有開放心胸,身段柔軟且有彈性,但另一方面也要有堅持到底不放棄的韌性,兼具二者才行。

  

生平記事

1970年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

1972年獲京都大學工學碩士學位。

2005年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1972年吉野進入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現·旭化成株式會社)。

1994年擔任AT&T技術開發部長。

1997年擔任旭化成(株)離子二次電池事業推進室室長。

2003年升任旭化成研究員。

2005年至今擔任旭化成(株)吉野研究室室長。

發明現代鋰電池

1980年代,因應手機與筆記型電腦進入全球發展期,「高容量小型可充電電池」成為迫切需求。

1981年吉野彰於著手研究,挑戰聚乙炔鋰電池難以克服的體積大、不穩定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聚乙炔導電化合物的日本發現者白川英樹後來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

1983年,吉野運用鈷酸鋰(LiCoO2;鋰和氧化鈷的化合物,由約翰·B·古迪納夫、水島公一等人發現)開發陰極,運用聚乙炔開發陽極,在1983年製出世界第一個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原型。1985年克服諸多技術問題,徹底消除金屬鋰,確立了可充電含鋰鹼性鋰離子電池(LIB)的基本概念,並取得日本註冊專利。

吉野彰的鋰電池突破以往鎳氫電池的技術限制,開啟了行動電子設備的革命。由於極高的安全性、穩定的能量輸出以及合理的價格,鋰離子電池最終於1991年由SONY的西美緒團隊首次商業化。

2014年,美國國家工程院公認約翰·B·古迪納夫西美緒拉奇德·雅扎米吉野彰為現代鋰離子電池所做的先驅性和領先性的基礎工作。在日本媒體的預測中,吉野彰被看好角逐諾貝爾獎。

(2019年10月9日)#thepage_jp #記者會見 #ノーベル化學賞 ノーベル化學賞の旭化成・吉野彰氏、満面の笑顔で受賞會見

榮譽

1999年:化學技術獎(日本化學會)。

1999年:Technical Award of Battery Division(美國電氣化學會)。

2001年:市村產業獎功績獎(市村獎)。

2001年:関東地方発明表彰文部科學大臣發明獎勵獎(發明協會)。

2002年:全國發明表彰文部科學大臣發明獎(發明協會)。

2003年:文部科學大臣賞科學技術功労者(文部科學省)。

2004年:紫綬褒章。

2011年:山崎貞一獎(材料科學技術振興財團)。

2011年:C&C獎(NEC)。

2012年:IEEE Medal for Environmental and Safety Technologies(美國IEEE)。

2013年:全球能源獎(俄羅斯)(日本人最初)。

2014年: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美國國家工程學院)。

2018年:日本國際獎

2019年:歐洲發明家大獎。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6]

在此次諾貝爾化學獎之前,吉野彰他也曾獲獎無數,被稱之為「重新定義了未來之人」! 按照「在本國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條件來看,日本的厲害之處浮現出來。新世紀以來,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5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8人。(2018年數據,加上19年的吉野彰是19人)按人均獲獎比例看,日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黑馬」,獲獎人數堪稱「井噴」。[7]

論文

學位論文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と高出力型蓄電デバイスに関する研究. 博士學位論文(乙第9021號). 大阪大學. 2005-03-25.

論文・解説

「炭素材料が電池負極になるまで」、『炭素』第186號、1999年、45-49頁。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開発と最近の技術動向」、『日本化學會誌』2000年第8號、2000年、523-534頁[a]。 「新春特集 電池技術から」、『繊維學會誌』第66巻第1號、2010年、2-3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