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圣寿宫
历史介绍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台湾并入清朝版图后第二年)前后,西屯、南屯、乌日西侧山区附近,有原住民与其他居民发生暴力冲突,各方调停不成,出身福建晋江的武将官员张国奉命率军渡过台湾海峡前往平定。出发前,他奉请恩主 关圣帝君、帝爷公、湄洲妈祖神尊随军,以期护佑全军平安。随后,部队自鹿港登陆,进驻半线(今彰化地区),并讨伐大肚王国部落联盟族人(“大肚番”)。在部落联盟族人战败后,部队移入东山,并屯垦于大墩、犁头店一带;为感谢神尊护佑平安,部众建立锡寿堂,安置神像于其中奉拜。
台湾日治时期晚期,该庙之神像遭皇民化运动之“神佛升天运动”波及;部分神像很可能被集中焚烧,但也有部分神像被有心人士暗中保存。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年),士绅吴金灿、蔡炳村、徐万得等,于台中市西区民生路109巷2号,共同改建锡寿堂,安座四圣恩主:主席关圣帝君,及副主席孚佑帝君(吕仙祖)、司命真君(灶君)、玄天上帝(帝爷公)诸神像,以供信众膜拜,并由武乩改为文乩。
此后,参拜祈求庇佑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庙宇建筑也经数次修筑改建,扩大宫貌,并分为内外殿。经过历代主持王本、赖有财、赖春谋、杨旺,及间銮[1]许乌云等人努力劝募,倡议组织管理委员会实务推行,并经天界颁赐谕旨,将钖寿堂改为圣寿宫,以宣扬普化,加强推广扶鸾阐教,及劝善济世之工作,并于1972年(民国六十一年)3月组织成立财团法人台中圣寿宫,由董事长张启仲,以及董事杨旺、吕国震、张子清、赖春谋、林清池、庄川流、李水土、叶全木,监事主席蔡荣原、黄瑞麟、张游阿纯等为第一届董监事,推行宫务。
因原宫址被划入都市计划之道路用地,也因原宫庙设施日益不敷信众使用,众人于是发起兴建新宫。发起人张启仲、吕国震、杨旺、林清池、张子清、庄川流等筹备组织兴建委员会。随后,四圣恩主恩赐吉地于台中市北屯区大坑段805号(该地区俗称“飞鹰山”),面积约八千多坪,由张子清、张游阿纯捐献,卢水旺、卢林葱、邱恕财捐赠部份道路用地。1972年(民国六十一年)6月9日(农历四月廿八日),董事长张启仲、台中市长林澄秋、中国国民党党部主委王陶等主持破土奠基典礼,并于兴工之日邀请台中市各界人士前往观礼。建筑设计由叶怀津建筑师义务负责,不收任何酬劳;其设计有前殿、后殿、两厢、钟鼓楼,为仿古之宫殿样式,内部设计为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而成。兴建会总干事张子清、财务组长吕国震、总会计苏天佑、工务组长庄川流等负责督导工程。
1981年(民国七十年,辛酉年)2月25日,旧宫全部神像迁入台中市东山路2段56号新宫入火,庆典七天法会,法会顺利完成。
1983年(民国七十二年,癸亥年)农历六月廿十日,前殿二楼新设“迎圣阁”,奉祀旧宫开山恩主金尊 关圣帝君、关平太子、周大将军及豁落灵官(王天君)暨齐天大圣神像。另设有圣佛仙神集会迎圣厅,及左右殿扶鸾及乩房。
1985年(民国74年,乙丑年)农历2月20日,奉圣示依该宫地势地理,于飞鹰山之鹰头两侧开两条登山步道,赐名为天圣明道。左步道为龙道365阶,右步道为虎道172阶。龙侧奉立至圣先师孔夫子圣像,再上层慈母观音、凉亭;虎侧奉立恩主公(关圣帝君)座骑赤兔马并手持青龙大刀,并于龙侧路旁建造金龙凉亭。总工程费除由政府协助部份水土保持经费,馀全赖虔诚善信大德及董监事、兴建委员等捐献。[2]
1988年(民国77年)12月18日(农历11月10日)起七天,庆祝圣寿宫落成举行三献清醮。
参考文献
- ↑ 参见鸾生
- ↑ 台中 圣寿宫*享乐旅游*★☆自由时报周末生活版☆★. *享乐旅游*★☆自由时报周末生活版☆★.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