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古琴减字谱

减字谱就是讲音位、弦序、指序、指法等描述

古琴减字谱,中国唐朝著名琴家曹柔将古琴的文字谱改良为减字谱。后来经过历代琴人修改沿用至今。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1]。在古琴记谱法中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就是讲音位、弦序、指序、指法等描述,定义为一种大家都容易识别或者读懂的符号,然后再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排列,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独特的谱字[2]

描述左右手弹奏方法、弦序、徽分、音乐处理的文字语句缩减成一个新的字符,而这种缩减却毫不减少这一段文句的信息且比原来的记载更明白,一目了然,便于视奏,按谱循声,由此实现了既不脱离汉文化传统(毋须用新形符号如阿拉伯数字及线条蝌蚪等)又符合了器乐记谱需要的新型乐谱的创造,这种创造在人类的音乐史上是全新的,在世界各种器乐专用谱式中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独一无二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符合七弦琴弹奏特点的必然结果[3]

目录

中国文字哲学的发扬

据研究,古琴减字谱的记谱方式,还准确地体现出琴乐在几种律制(纯律、相升律、平均律)方面交相使用的现象,“这种在同一种乐器的专用谱式上,细致、精确无误地标注出三种律制的音律现象,在古今中外各类谱式中是罕见的。”(李明忠《中国琴学》第三章)。更为奇妙的或许是抚琴者可以不懂音律、“不知音阶为何物”,“无须认识音名,更无须辨认正声和变音”,只需按减字谱记录的弹奏方式去按谱循声,便能“自然取得各音的音准深入到变音”。(《查阜西琴学文萃》第657页)。这就是“暗合道妙”。毕竟,七弦琴本为中国古人修身养性、资生日用之具,对于大多数琴人而言,重在得其受用,是不是明白音律却并不十分重要。

对古琴减字谱最大的不满是认为文字谱的缺点如“无音高旋律的直觉、不便于记出明确的节奏节拍、篇幅繁冗”等“在减字谱中依然存在”,认为这是一种“缺憾”,是古琴“记谱技法的不完善”,它甚至“影响了琴乐的继承与发展”。但中国古琴千馀年来六百多首琴曲、三千多种传谱、两百馀部琴谱,正是这种“不完善”的记谱法所记载的,而千馀年来的琴乐,也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继承与发展”的。如果说到近代古琴的传承出现危机,问题恐怕不是在减字谱,而是在社会文化的变迁。因此,对减字谱的“缺憾”如何认识,端看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取决于我们的观念。如果我们以一般音乐乐谱的标准看古琴减字谱,一种无“音高旋律”、无“节奏节拍”的乐谱无疑是“缺憾”的,甚至根本不够格称得上是一种乐谱,因为它不具备音乐之音高、节奏的最基本要素。但千馀年来中国古琴在这种记谱方式中稳定地“传承与发展”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