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历城区董家镇

历城区董家镇地处济南市历城区,总面积64.45平方公里,人口4.9万人,北临济南国际机场,南依胶济铁路大动脉,西接济钢工业区,东连著名的龙山古文化发源地和白云湖旅游度假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1]

中文名: 董家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山东济南历城区

地理位置: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电话区号: 0531

邮政区码: 250105

机 场: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

火车站: 济南站、济南东/西站

车牌代码:鲁A

目录

建制沿革

据董家庄《吕氏族谱》所载:明初洪武年间,山西董姓家族迁此居住,形成聚落,称董家庄。至永乐末年,聚者渐多,形成董、吕、张、孙等诸姓合居之大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巨冶河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属东北乡。

民国十三年(1924)属老僧口乡。

1948年董家区。

1950年设第四区董家乡。

1956设董家区董家集镇乡。

1958设平原公社。

1959属平原公社董家管理区。

1961年将平原公社改称董家区。

1968年撤区改为董家公社。

1984年政社分开改称董家区,

1985年撤区设立董家镇至今。

2010年5月,董家镇路家洼、裴家庄2个行政村参与组建鲍山街道;小达子营等8个行政村参与组建临港街道;董家镇辖董家庄等39个行政村,镇机关驻地不变。

2016年,撤销董家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董家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董家镇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

辖39村:董家庄村、院后村、姚家村、邢家洼村、荀于村、崔家村、王新村、谢家屯村、寇家村、林家村、江家村、任家村、赵家桥村、西方家村、西杨家村、张而村、王合村、城角巷村、苏家村、西郭村、吕家村、徐家村、东杨家村、季家寨村、温家村、时家村、甄家村、东郭村、城子村、三官庙村、全节河村、潘新村、袁家村、柿子园村、前二舍村、后二舍村、卫东村、五里堂村、曹家村。

环境气候

这里属内陆性气候,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无霜期达198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620mm。

资源状况

土地平坦,沃野连绵,阡陌纵横,物产丰富,肉、禽、蛋、蔬菜、瓜果、粮食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基础设施

境内输配电网完善,电源充足,建有500千伏变电站,拥有温家线、新风线(济青路)两条双回路进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13000门,镇内宾馆、中小学、幼儿园、医院、邮局、金融机构等服务设施齐全。

交通条件

济青高速公路、102省道横穿东西,济南绕城高速公路、机场路、郭唐公路、孙唐公路纵贯南北。距济南市区只有20分钟的行车里程,距济南国际机场10公里,距济南东绕城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距青岛港只有2小时的高速公路行车里程,距平陵火车货运站7.5公里,距郭店火车货运站3公里,距历城火车货运站8公里。境内公路主干道路宽均在32米以上,且已形成“一横四纵”的发达公路交通网络。

农业发展

作为济南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董家农业以科技开发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资金、良种和先进技术,着力发展名、优、新、特、稀农副产品,发展以大棚设施生产为主的高效优质农业,其中大棚脱毒草莓、大棚油桃种植面积分别已达12000亩和2000亩,出产的草莓以无公害、色泽鲜艳、口感香甜而著称,为董家赢得了“亿元草莓镇”的美誉。农业逐步实现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特别是在.瓜果、花卉生产上,运用生物工程原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高新农业技术,发展精细农业生产,闯出了一条摆脱传统农业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培育专业大户,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在农业生产中,本着“求新、求特、求精、求实”的原则,实现了“三个转变”即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小规模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产、供、销分离向贸、工、农一体化转变,并做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精品与规模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董家有耕地3955公顷,其中粮田2658公顷,菜田1297公顷,是全区农业大镇之一。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有优势条件。自1986年以来,不断探索由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的路子,促使农业发展。1995年农业总产值10673万元;粮食总产33153吨,比1986年增加11146吨。蔬菜总产181612吨,比1986年增加139718吨。全镇重点抓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集中进行了“黄淮海”平原农业项目的开发,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988~1995年投资37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1万元(按期收回部分85.9万元),自筹资金200多万元,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150眼,扩大灌溉面积18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2880公顷,新建地下节水管道15万米,控制灌溉面积1830公顷。另外,建立三护房120座,修桥涵30座,铺砂石路和生产路150多公里,挖鱼塘5.3公顷,整地改土266.7公顷,开荒复垦26.7公顷,实现了水利设施配套,农田保护网、渠健全的格局。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1986年常年菜70公顷,1988年新上塑料大棚200多个。1992年常年菜发展到450公顷,截至1994年大中小棚蔬菜发展到600多公顷。1995年全镇蔬菜播种面积2733公顷,产菜181612吨。全镇确立了小康富民工程的6个基地建设。即张而庄、张安村冬暖棚草莓基地60公顷,生产的草莓上市早、品质好、产量高、效益显著,经省市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被誉为“济南第一果”;张而庄“优夏王”夏季白菜基地130公顷,被国家农业部种子课题组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被誉为“中华第一菜”;全镇冬暖大棚、中小棚蔬菜基地900公顷;大张庄大棚无籽西瓜和洋香瓜基地6公顷;张而庄大白菜良种繁育和花卉苗木基地7公顷;苏辛、季家等村的黄牛、猪、鸡养殖基地已具规模。三是引进推广高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先后推广应用了日本EM生物技术,以色列微滴灌技术,有色膜覆盖技术和脱毒苗木、促成栽培、高垄密植、阳光温室、立体种植等高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四是发展农业机械化。199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1394千瓦,比1986年增加2332千瓦,机耕面积2666公顷。五是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平原绿化。建立健全专职护林队伍,严格林木种植采伐制度。1986年有林地164公顷,农田林网1000公顷,仅1992年植树达45万株,被评为济南市平原绿化达标先进单位。至1995年完成农田林网2533公顷,绿化路渠沟总长35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16%以上,比1986年提高9%。

农产品

地瓜、蔬菜、草莓、油桃

教育科技

董家围绕实现“两基”达标,发展基础教育。坚持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原则,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其中校舍投入511.7万元,仪器投入667.4万元。1988年投资120万元,建起镇中心中学,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1989年竣工启用。1993年投资60万元建起温家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94年9月竣工启用。新建、扩建、改建小学30所,建筑面积18964平方米。中小学内部设施配套达标率为90%以上。1986年有初级中学6所,小学46所,1989年合并为2所中学,35所小学,1992年建镇成教中心。1989年全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有镇办中学2所,48个教学班,在校生3008人,教职工171人;小学35所,119个教学班,在校生3734人,教职工195人;成人教育中心有中等职业会计班2个,在校生138人;幼儿园36所,50个教学班,在园幼儿1097人。全镇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93%,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81%。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和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9.7%、99.5%、100%、42.1%和100%,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1995年,被市政府验收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乡镇”。靠科技求发展,提高农民素质。镇有农技推广、蔬菜、畜牧兽医等科技机构8个,建立大白菜、食用菌、蔬菜、草莓等民营科技机构8个,村级组织65个,科技人员1534人。科技示范村5个,示范户634户,科技示范企业5个,引进科技人才32人。自1990年以来,与15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开发推广新产品28种。

文化卫生

董家1986年以来,建起文化站、广播站、有线电视转播站,通播2000余户;电影院年放映电影400多场次,建立村文化大院30处;书刊、摄影、书法等专业户30余户。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歌咏比赛8次,民间艺术调演10次。 区人民医院董家分院,1986年有平房34间,设有4个科室,病房34间,病床50张,职工83人。1989~1993年征地0.77公顷,投资150万元,建职工宿舍33间,819平方米;建起1800平方米门诊楼。1995年,有职工8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5人,固定资产248万元,比1986年增长4.4倍。同时,完成了儿童查体、妇女病检查、婚前查体、接生员培训、免疫接种等任务,1995年收入179.4万元,比1986年增加139万元。1993年经市验收评审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1994、1995两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村村建立了卫生室,甲级卫生室达80%,健康教育普及,妇幼健康和儿童免疫得到了保障。董家镇村镇建设起步较晚,自1992年开始,从道路建设入手抓村镇开发建设,4年投资500多万元,拆迁房屋600余间,投义务工2万余个,拓宽长4公里、宽25米的郭唐公路董家路段,1994年正式通车后,路两侧建起了商贸大楼、镇政府宿舍楼、信用社办公楼、邮政大楼、电信大楼等40多幢。1994年投资200多万元,拓宽温梁公路董家庄至谢家屯村西长4公里、宽30米的路段,完成路基工程。机场路工业区、商贸街已形成。孙唐公路加工小区、龙山桥商贸预制城规模扩大。全镇49个行政村修了环村路,40个村安装了电话,装机500门。加强旧村改造,张而庄列为全区小康屋建设试点村。

胜果寺

坐落于原董家庄(今董家镇政府驻地)东北方约250米处,为元朝建立的佛教寺院。据记载,时胜果寺山门八字粉墙,门前有古柏两株,胸径约半米,郁郁葱葱、直插青空,蔚然壮观。山门内有“四大天王”的泥胎彩塑,庄严威武。第二殿为观音菩萨,第三殿为主建筑“大雄宝殿”,内供佛祖“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前东侧,立有两块龟驮碑,为元代重修寺庙时所立。碑文字迹模糊,较难辨认。但石碑背面的“施财善人”(指捐钱修庙者)姓名与众不同。都是第一字为姓,末一字为“仔”,姓与仔之间全是数字。如“李四仔”“王六仔”等。

老龙湾

胜果寺前东南,原有一个水塘叫“老龙湾”,今已填平。原址在今董家卫生院大楼东端。1930年代,附近十几个村子的群众,于每年正月十六,舞着龙灯,踩着高跷,到胜果寺前参加龙灯会,拜佛祈福保平安;到老龙湾畔“龙取水”,盼风调雨顺、保丰收。这种活动可以上溯一百年。灯会热闹非凡,村村龙舞,各有特色。仅高跷就有崔家庄的“九天仙女”、陈家岭的“神奇竹马”、谢家屯的“八仙”。高跷腿都在60厘米以上,随走随诵诗句,技艺高超。胜果寺东邻为另一大院,栅门里面是寺里的打麦场,场北面有门,进门便是禅房。1950年后,为治理黄河洪水,把寺院拆除,石料运往抗洪一线,木材被制作教学用的桌椅。寺庙早已不复存在,遗址现为历城区人民医院董家分院。

福顺酱园

“福顺酱园”位于董家府前街中段,明代以来就以腌制和销售酱菜而享有盛名。“福顺酱园”酱菜腌制是历城境内久负盛名的民间手工技艺。时有村民吕守业,因子女众多,家计艰难,乃在村南虞山山坡开荒种菜。果腹之余,将剩余蔬菜腌制成酱菜赶集出售,因酱菜口味独特,声名鹊起。后其四子承传父业,于宣德九年(1434年)临街开办“吕记杂货铺”,主营酱菜。自此吕氏后人皆以酱菜为主业,代代延续,声名远播。至清咸丰二年(1852年),“吕记杂货铺”由吕氏两兄弟一分为二,字号分别为“公顺杂货”和“福顺酱园”。历经清末、民国战乱,一度生意萧条。1950年后,“福顺酱园”与董家供销社公私合营,其腌制之方由吕氏后人吕多文带入作坊。吕氏酱菜遂成为供销社独特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河北、内蒙等地。“福顺酱园”腌制酱菜的原料皆来自董家庄村南虞山一带。虞山是火山熔岩山,山坡土壤养分大,透气性强,所产的荠菜疙瘩、青萝卜、胡萝卜等质地细密,含水量少,是腌制酱菜的极好原料。“福顺酱园”所产“酱腌疙瘩”久负盛名,色泽红润,口感筋道,回味悠长,享有“东有同源酱瓜,西有福顺疙瘩”的美誉。

著名人物

清末名震一时的“神童”江希张,1907年生于董家镇江家村。三、四岁时能作简单诗文。后被山东巡抚孙宝琦推荐为清宣统帝溥仪的伴读。溥仪逊位后即随父返回山东。七、八岁时,撰写并出版了《四书白话解说》一书,发售量达上百万部之多。后拜康有为为师,住在上海康有为寓中,与徐悲鸿等同学研读。十几岁时,进入泰安萃英中学。后转入北京汇文大学读预科。1927年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在法国与学习钢琴的宋以莲女士结婚。宋父为当时我驻澳大利亚总领事。受宋父影响,江又考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毕业后曾前往澳大利亚。回国后,1935年出版《四书新编》。抗战爆发后,曾在南非担任《侨声报》总编辑。1946年回国,在一化工厂担任技术工作。1956年调入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设计院任总工程师,曾翻译世界名著《精油》,为新华社撰写并在欧美国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视频

历城区董家中学初一学生舞蹈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