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尔·布劳恩」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添加{{dead end}}和{{orphan}}标记到条目)
(1 個標籤巡檢工具)
主要成就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4: 行 14:
 
1869年转去[[柏林大学]]研究天线。
 
1869年转去[[柏林大学]]研究天线。
  
187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导师:奥古斯特·孔脱。博士学生:列昂尼德·伊萨科维奇·曼德尔施塔姆
+
1872年获得物理学[[ 博士]] 学位。博士导师:奥古斯特·孔脱。博士学生:列昂尼德·伊萨科维奇·曼德尔施塔姆
  
 
1873年,他通过国家中学教师考试,在莱比锡的一家中学教数学和自然科学,在那里他同时进行对振荡电流的科学研究。
 
1873年,他通过国家中学教师考试,在莱比锡的一家中学教数学和自然科学,在那里他同时进行对振荡电流的科学研究。
行 26: 行 26:
 
1909年,因为对无线电报的改进,布劳恩同发明无线电报的马可尼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马可尼的发明曾多次借用到布劳恩的专利。
 
1909年,因为对无线电报的改进,布劳恩同发明无线电报的马可尼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马可尼的发明曾多次借用到布劳恩的专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控制的马克尼无线电公司企图关闭纽约的无线电发射站,切断美国和德国的通信,并对位于长岛的塞维尔无线电发射站的专利权提出起诉。当时美国尚未加入战争,64岁的布劳恩抱病冲破英国的封锁前往美国,帮助维护德国设在纽约的无线电站,并在纽约出庭为他曾做过的实验作证。其间,美国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布劳恩成为了“敌对国公民”[4],美国不允许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只能生活在布鲁克林,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布劳恩逝世于家中。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英国]] 控制的马克尼无线电公司企图关闭纽约的无线电发射站,切断[[ 美国]] 和德国的通信,并对位于长岛的塞维尔无线电发射站的专利权提出起诉。当时美国尚未加入战争,64岁的布劳恩抱病冲破英国的封锁前往美国,帮助维护德国设在纽约的无线电站,并在[[ 纽约]] 出庭为他曾做过的实验作证。其间,美国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布劳恩成为了“敌对国公民”[4],美国不允许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只能生活在布鲁克林,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布劳恩逝世于家中。
  
 
== '''主要成就''' ==
 
== '''主要成就''' ==
行 38: 行 38:
 
 布劳恩制造了第一个阴极射线管(缩写CRT,俗称显像管)示波器。现在CRT被广泛应用在电视机和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在德语国家,CRT仍被称为“布劳恩管”(德语:Braunsche Röhre)。
 
 布劳恩制造了第一个阴极射线管(缩写CRT,俗称显像管)示波器。现在CRT被广泛应用在电视机和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在德语国家,CRT仍被称为“布劳恩管”(德语:Braunsche Röhre)。
  
19世纪后半叶,电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 。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尤利乌斯·普吕克观察到一种阴极荧光现象,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哥尔茨坦[2] 确认这一种阴极射线。在追踪阴极射线的过程中,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意外地发现了X光。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对阴极射线进行了精确的实验研究,并将其命名为“电子”。就是在这个背景下,19世纪90年代,当布劳恩得知人们正在研究阴极射线时,立即投身于这一新领域。
+
19世纪后半叶,电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尤利乌斯·普吕克观察到一种阴极荧光现象,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哥尔茨坦确认这一种阴极射线。在追踪阴极射线的过程中,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意外地发现了X光。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对阴极射线进行了精确的实验研究,并将其命名为“电子”。就是在这个背景下,19世纪90年代,当布劳恩得知人们正在研究阴极射线时,立即投身于这一新领域。
  
 第一个阴极射线管诞生在1897年的德国卡尔斯鲁厄。布劳恩在抽成真空的管子一端装上电极(右图中5),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在穿过通电电极时,因为受到静电力影响聚成一束狭窄的射线,即电子束,称为阴极射线(右图中6 ,管子侧壁分别摆放一对水平的和一对垂直的金属平行板电极(右图中3),水平的电极使得电子束上下垂直偏转运动,垂直的电极使得电子束左右水平偏转运动。管子的另一端均匀地涂上一层硫化锌或其他矿物质细粉,做成荧光屏(右图中8),电子束打在上面可以产生黄绿色的明亮光斑。随着侧壁上摆放的平行板电极电压的变化,电子束的偏转也随之变化,从而在荧光屏上形成不同的亮点,称为“扫描”。荧光屏上光斑的变化,呈现了控制电子束偏转的平行板电极电压的变化,也就是所研究电波的波动图象,这是示波器的雏形和基础,它使得对电波的直观观察成为可能。
+
 第一个阴极射线管诞生在1897年的德国卡尔斯鲁厄。布劳恩在抽成真空的管子一端装上电极(右图中5),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在穿过通电电极时,因为受到静电力影响聚成一束狭窄的射线,即电子束,称为阴极射线(右图中6) ,管子侧壁分别摆放一对水平的和一对垂直的金属平行板电极(右图中3),水平的电极使得电子束上下垂直偏转运动,垂直的电极使得电子束左右水平偏转运动。管子的另一端均匀地涂上一层硫化锌或其他矿物质细粉,做成荧光屏(右图中8),电子束打在上面可以产生黄绿色的明亮光斑。随着侧壁上摆放的平行板电极电压的变化,电子束的偏转也随之变化,从而在荧光屏上形成不同的亮点,称为“扫描”。荧光屏上光斑的变化,呈现了控制电子束偏转的平行板电极电压的变化,也就是所研究电波的波动图象,这是示波器的雏形和基础,它使得对电波的直观观察成为可能。
  
 
 布劳恩最初设计的阴极射线管还不十分完美,它只有一个冷阴极,管子也不是完全真空,而且要求十万伏特的高压来加速电子束,才能在荧光屏上够辨认出受偏转影响后的运动轨迹,此外,电磁偏转也只有一个方向。但是工业界很快对布劳恩的这个发明产生了兴趣,这使得阴极射线管得到了很好的继续发展。1889年,布劳恩的助手泽纳克(Zenneck)为阴极射线管增加了另一个方向的电磁偏转,此后又相继发明了热阴极和高真空。这使得阴极射线管不仅可以用在示波器上,1930年起成为了显示器的重要部件,为后来电视、雷达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电视机和示波器等的显像器上。
 
 布劳恩最初设计的阴极射线管还不十分完美,它只有一个冷阴极,管子也不是完全真空,而且要求十万伏特的高压来加速电子束,才能在荧光屏上够辨认出受偏转影响后的运动轨迹,此外,电磁偏转也只有一个方向。但是工业界很快对布劳恩的这个发明产生了兴趣,这使得阴极射线管得到了很好的继续发展。1889年,布劳恩的助手泽纳克(Zenneck)为阴极射线管增加了另一个方向的电磁偏转,此后又相继发明了热阴极和高真空。这使得阴极射线管不仅可以用在示波器上,1930年起成为了显示器的重要部件,为后来电视、雷达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电视机和示波器等的显像器上。
行 56: 行 56:
 
 在发射机方面,布劳恩同样贡献很大,马可尼主要是凭借经验和试探发明了发报机,而布劳恩在马可尼发明的基础上,对发报机进行了物理学背景研究,并对马可尼的发报机做了根本性的改造。比如,他发现了产生高功率低阻尼电波的方法,原本马可尼发报机的振荡线路和天线是合在一起的,这种线路产生的功率很低,布劳恩把两者分开,发明了磁耦合天线,初级线圈由电容器和火花隙构成,耦合上一个感性的天线,电容电路的振荡在辐射天线中产生了极大的电流,这使得整个系统的发射功率大大增加,增大了通信距离,而且无线电接收机和发射机不需要直接与天线相连,减少了受到雷击的危险。如今,磁耦合天线仍应用在收音机、电视机、电台和雷达上。
 
 在发射机方面,布劳恩同样贡献很大,马可尼主要是凭借经验和试探发明了发报机,而布劳恩在马可尼发明的基础上,对发报机进行了物理学背景研究,并对马可尼的发报机做了根本性的改造。比如,他发现了产生高功率低阻尼电波的方法,原本马可尼发报机的振荡线路和天线是合在一起的,这种线路产生的功率很低,布劳恩把两者分开,发明了磁耦合天线,初级线圈由电容器和火花隙构成,耦合上一个感性的天线,电容电路的振荡在辐射天线中产生了极大的电流,这使得整个系统的发射功率大大增加,增大了通信距离,而且无线电接收机和发射机不需要直接与天线相连,减少了受到雷击的危险。如今,磁耦合天线仍应用在收音机、电视机、电台和雷达上。
  
1899年时候的发射机可以传输20千米,完成了横跨英吉利海峡之间的无线电通讯,真正实现了“远距离电报通信”,是人类第一次用电磁波传送信息,电文是:“你的来电收妥无误,而且很清楚”[3] 。这个传输距离每个月都在被打破,1901年马可尼又用布劳恩的发射机成功地从英国科尔努埃尔发出电报,跨越大西洋上空到达加拿大纽芬兰,建立了从英国到北美的通信线路。
+
1899年时候的发射机可以传输20千米,完成了横跨英吉利海峡之间的无线电通讯,真正实现了“远距离电报通信”,是人类第一次用电磁波传送信息,电文是:“你的来电收妥无误,而且很清楚”。这个传输距离每个月都在被打破,1901年马可尼又用布劳恩的发射机成功地从英国科尔努埃尔发出电报,跨越大西洋上空到达加拿大纽芬兰,建立了从英国到北美的通信线路。
  
 
 布劳恩还发明了定向天线。定向性也是电报技术的一个难点,发射机需要定向发射,接收机也需要定向接收,布劳恩是最先实现定向发报的人之一,他发明的定向天线只在一个指定的方向上发射电波,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无谓消耗。他还把发射机的频带调得很窄,从而减小了不同发射机之间的干扰。
 
 布劳恩还发明了定向天线。定向性也是电报技术的一个难点,发射机需要定向发射,接收机也需要定向接收,布劳恩是最先实现定向发报的人之一,他发明的定向天线只在一个指定的方向上发射电波,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无谓消耗。他还把发射机的频带调得很窄,从而减小了不同发射机之间的干扰。
  
 +
==相關影片==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KGnVX0R-M
 +
|alignment=left
 +
|dimensions=640
 +
|container=frame
 +
|description= Cathode Ray Tube ~ K.F. Braun
 +
}}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64yHn6fC8
 +
|alignment=left
 +
|dimensions=640
 +
|container=frame
 +
|description= Karl Ferdinand Braun | Wikipedia audio article
 +
}}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8_pBdYFFs
 +
|alignment=left
 +
|dimensions=640
 +
|container=frame
 +
|description= Karl Ferdinand Braun
 +
}}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Sbu1tueC8
 +
|alignment=left
 +
|dimensions=640
 +
|container=frame
 +
|description= Karl Ferdinand Braun - Braun tüpü
 +
}}
  
 
+
{{clear}}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reflist}}
 
{{reflist}}
行 70: 行 95:
 
[[Category:科学家]]
 
[[Category:科学家]]
 
[[Category:物理学家]]
 
[[Category:物理学家]]
 +
[[Category:德国人]]
 +
[[Category: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於 2020年3月14日 (六) 13:07 的最新修訂

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Karl Ferdinand Braun,1850年6月6日-1918年4月20日),德國物理學家,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陰極射線管的發明者。


人物簡介

1850年6月6日,布勞恩出生在富爾達,父親是個公務員。

1868年開始在德國馬爾堡大學學習數學和自然科學。

1869年轉去柏林大學研究天線。

187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博士導師:奧古斯特·孔脫。博士學生:列昂尼德·伊薩科維奇·曼德爾施塔姆

1873年,他通過國家中學教師考試,在萊比錫的一家中學教數學和自然科學,在那裡他同時進行對振盪電流的科學研究。

1874年,他發現某些金屬硫化物具有使電流單方向通過的特性,並利用半導體的這個特性製成了無線通信技術中不可或缺的檢波器,開創了人類研究半導體的先例。布勞恩先後在馬爾堡大學(1876年)、斯特拉斯堡大學(1880年)和卡爾斯魯厄大學(1883年)任物理學副教授和教授。

1887年又應蒂賓根大學的邀請負責建立物理學研究所。

1895年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大學任物理研究所主任和教授,把主要精力用於進行電學研究。

1909年,因為對無線電報的改進,布勞恩同發明無線電報的馬可尼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馬可尼的發明曾多次借用到布勞恩的專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控制的馬克尼無線電公司企圖關閉紐約的無線電發射站,切斷美國和德國的通信,並對位於長島的塞維爾無線電發射站的專利權提出起訴。當時美國尚未加入戰爭,64歲的布勞恩抱病衝破英國的封鎖前往美國,幫助維護德國設在紐約的無線電站,並在紐約出庭為他曾做過的實驗作證。其間,美國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布勞恩成為了「敵對國公民」[4],美國不允許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只能生活在布魯克林,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布勞恩逝世於家中。

主要成就

發明陰極射線管

發明陰極射線管CRT(布勞恩管,CRT顯示器的核心部件) 陰極射線管示意圖:

1. 極板網柵;2. 陽極;3. 偏轉線圈;4. 加熱器;5. 陰極;6. 電子束;7. 聚集線圈;8. 熒光屏

布勞恩製造了第一個陰極射線管(縮寫CRT,俗稱顯像管)示波器。現在CRT被廣泛應用在電視機和計算機的顯示器上,在德語國家,CRT仍被稱為「布勞恩管」(德語:Braunsche Röhre)。

19世紀後半葉,電學發展到了鼎盛時期。1858年,德國物理學家尤利烏斯·普呂克觀察到一種陰極熒光現象,1876年,德國物理學家哥爾茨坦確認這一種陰極射線。在追蹤陰極射線的過程中,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意外地發現了X光。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對陰極射線進行了精確的實驗研究,並將其命名為「電子」。就是在這個背景下,19世紀90年代,當布勞恩得知人們正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立即投身於這一新領域。

第一個陰極射線管誕生在1897年的德國卡爾斯魯厄。布勞恩在抽成真空的管子一端裝上電極(右圖中5),從陰極發射出來的電子在穿過通電電極時,因為受到靜電力影響聚成一束狹窄的射線,即電子束,稱為陰極射線(右圖中6),管子側壁分別擺放一對水平的和一對垂直的金屬平行板電極(右圖中3),水平的電極使得電子束上下垂直偏轉運動,垂直的電極使得電子束左右水平偏轉運動。管子的另一端均勻地塗上一層硫化鋅或其他礦物質細粉,做成熒光屏(右圖中8),電子束打在上面可以產生黃綠色的明亮光斑。隨着側壁上擺放的平行板電極電壓的變化,電子束的偏轉也隨之變化,從而在熒光屏上形成不同的亮點,稱為「掃描」。熒光屏上光斑的變化,呈現了控制電子束偏轉的平行板電極電壓的變化,也就是所研究電波的波動圖象,這是示波器的雛形和基礎,它使得對電波的直觀觀察成為可能。

布勞恩最初設計的陰極射線管還不十分完美,它只有一個冷陰極,管子也不是完全真空,而且要求十萬伏特的高壓來加速電子束,才能在熒光屏上夠辨認出受偏轉影響後的運動軌跡,此外,電磁偏轉也只有一個方向。但是工業界很快對布勞恩的這個發明產生了興趣,這使得陰極射線管得到了很好的繼續發展。1889年,布勞恩的助手澤納克(Zenneck)為陰極射線管增加了另一個方向的電磁偏轉,此後又相繼發明了熱陰極和高真空。這使得陰極射線管不僅可以用在示波器上,1930年起成為了顯示器的重要部件,為後來電視、雷達和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奠定了重要基礎,如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電視機和示波器等的顯像器上。

改進無線電通訊

在發明陰極射線管的同時,布勞恩還開始了他在無線電報方面的研究。

無線電接收機

當時的電報技術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缺少可靠的電報接收機。布勞恩是物理學家出身,有着嚴謹的實驗作風,他所做的實驗條件都是可重複再現的。他改用晶體探測器,使接收機的敏感度提高了很多。直到發明了電子管,布勞恩的晶體探測器才被淘汰了,即便如此,晶體探測器仍在簡易接收機中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初的超高頻雷達設備也使用了晶體探測器。

無線電發射機

在發射機方面,布勞恩同樣貢獻很大,馬可尼主要是憑藉經驗和試探發明了發報機,而布勞恩在馬可尼發明的基礎上,對發報機進行了物理學背景研究,並對馬可尼的發報機做了根本性的改造。比如,他發現了產生高功率低阻尼電波的方法,原本馬可尼發報機的振盪線路和天線是合在一起的,這種線路產生的功率很低,布勞恩把兩者分開,發明了磁耦合天線,初級線圈由電容器和火花隙構成,耦合上一個感性的天線,電容電路的振盪在輻射天線中產生了極大的電流,這使得整個系統的發射功率大大增加,增大了通信距離,而且無線電接收機和發射機不需要直接與天線相連,減少了受到雷擊的危險。如今,磁耦合天線仍應用在收音機、電視機、電台和雷達上。

1899年時候的發射機可以傳輸20千米,完成了橫跨英吉利海峽之間的無線電通訊,真正實現了「遠距離電報通信」,是人類第一次用電磁波傳送信息,電文是:「你的來電收妥無誤,而且很清楚」。這個傳輸距離每個月都在被打破,1901年馬可尼又用布勞恩的發射機成功地從英國科爾努埃爾發出電報,跨越大西洋上空到達加拿大紐芬蘭,建立了從英國到北美的通信線路。

布勞恩還發明了定向天線。定向性也是電報技術的一個難點,發射機需要定向發射,接收機也需要定向接收,布勞恩是最先實現定向發報的人之一,他發明的定向天線只在一個指定的方向上發射電波,從而減少了能量的無謂消耗。他還把發射機的頻帶調得很窄,從而減小了不同發射機之間的干擾。

相關影片

Cathode Ray Tube ~ K.F. Braun
Karl Ferdinand Braun
Karl Ferdinand Braun
Karl Ferdinand Braun - Braun tüp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