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南三岛 |
---|
图片来自华人百科 语言 粤语吴川话 气候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海岸线 83公里 所属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湛江市 |
南三岛古称" 鹭洲岛 ",明清时南三属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部(都)”,因此南三岛的各称也许是从“南三部(都)”演绎而来的。南三岛与东海岛 、 硇洲岛等许多岛屿组成湛江港的外围防护栏。
西元1953年至1958年的6年间,南三人民修堤筑围,堵海造田,十个小岛联成了一个大岛。49.6公里的联岛堤围,捍卫著5.8万亩耕地、2.8万亩虾池、86条村庄、7.8万人,占了南三全岛的七至八成。南三联岛堤围可谓是南三人民的生命线。
地理
南三岛,原本为十个分散的小群岛,曾是白鹭等大群海鸟觅食栖息的地方,故民间又称为鹭洲岛。南三岛是扼湛江港(广州湾)进出口的咽喉。 建国后围海造田,十岛相连,成为一个大岛。全岛地势平缓,建有贯岛公路、码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岛内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
南三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东南部的海岸线上。政区地名称南三镇,白沙圩是镇政府驻地。总面积123.4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岛,湛江市第二大岛,也是广东省第二大岛。
地理概况
据清光绪《吴川县志》“全境图”记载:南三都是由北颜岛、田头岛、南滘岛、凤辇岛、地聚岛、巴东岛、五里岛、黄村岛、调东岛、北涯岛、特呈岛等11个小岛和部分陆地组成。
随著流沙的堆积,地聚岛与巴东岛之间自然连接。而调东岛、北涯岛两岛之间自然冲积而成的蟛蜞墩岛却逐渐扩大和堆高,形成一个新岛。
特呈岛于西元1971年从南三群岛析出,为了在方便岛民出入的前提下,又不彻底封锁湛江港航道(广州湾航道),故联岛工程只在其馀10岛进行。
- 灯塔岛清代称为北颜岛。西元1898年法国侵占大清国吴川县南三都广州湾后,在沙头岭上建灯塔,人们随之把北颜岛称为灯塔岛。灯塔岛位于南三都群岛的东端,为十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岛。
东临南海,西临田头岛,南隔广州湾与硇洲岛、东海岛相对,北与干塘镇隔海相望。南北走向,呈带状,南北最长16公里,东西最宽4公里,面积约4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7.1公里。
对外交通于莫村高沙底有渡船与大陆(干塘)相通。广州湾口有广州湾渡与硇洲、东海岛相联。
对内由灯塔岛的滘脊村到田头岛的快活村之间可徒步涉水而过,是岛内的主要交通要道。居民大多以渔业生产为主,是南三岛渔业的主要产地。
- 田头岛是旧南三群岛的第二大岛。位于灯塔岛与南滘岛之间。东与灯塔岛相邻,西近南滘岛,南临广州湾 ,北与坡头镇博立村隔海相望。田头和灯塔两岛称为南三岛东水。 南北走向,呈扇形,南北最长9公里,东西最宽5公里,面积约29平方公里。
农田比较肥沃,是南三岛粮食主要产区。岛内有田头圩,清代田头设在岛上,驻兵把守海防,为广州湾口岸要塞。
对外交通在北端的围岭村海边有“石角渡”通往大陆的坡头镇。
对内到南滘岛,在一般潮水下可涉水步行过海。居民以农业为主。
- 南滘岛位于田头岛之西,凤辇岛之东。西南端南灶陈村与巴东岛的地聚上村相望,南北走向,呈带状,南北最长5公里,东西最宽1.5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南滘岛以西各岛属南三岛西水。
居民多以煮盐、晒盐、采海为生。
对外交通要过“北灶尾渡”,才到大陆的坡头镇。
对内到田头,凤辇岛可涉水徒步而过。
- 凤辇岛位于南滘岛与巴东岛之间,其西北与五里岛相邻,南与巴东岛的地聚相望。南北走向,呈带状。南北最长3公里,东西最宽1.5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
四周均为浅海,到南滘岛或巴东岛可涉水徒步而过。岛上有风辇村和霞瑶村,岛以风辇村为名,称为凤辇岛。
岛上居民以农为主,兼煮盐、晒盐、采海为生,是南三岛盐业生产主要产地。
- 巴东岛位于南三岛的西部,其东为凤辇岛,西为调东岛、北涯岛,南临湛江港湾海面,北靠五里岛。南北走向,呈半环状,南北最长6公里,东西最宽2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南三岛第三大岛。
居民以农业、采海为生。岛上交通相对便利,东在浅水时可徒步涉水过风辇岛,北有“五里渡与五里岛相联,西有“调东渡”过调东岛。在湖村湾和新和村的灰炉底均有船通往霞山(古称海头)与大陆交通。
- 五里岛位于南三岛的西北端,东为吴川鉴江出口海面,西与黄村岛相邻,南为巴东岛,北隔南三河与坡头镇相望。东西走向,呈长椭圆形,东西最长5公里,南北最宽2公里,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周边长8公里,与大陆距离1.5公里。
岛上有条五里村,岛以村为名,因而叫五里岛。
- 黄村岛
- 调东岛
- 蟛蜞墩岛
- 北涯岛
交通
霞山海滨码头至南三码头可乘轮渡及快艇。 自西元1987年扩建霞山海滨码头后,各种车辆乘车渡可直通岛内公路,通往岛内圩镇、村庄和南三旅度假区。自湛江海湾大桥和南三大桥开通后停开轮渡 。
地形
岛内地势平缓,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度不等,海岸线曲折,全长83公里。 全岛中间较高,四周稍低,地形属于滨海平原类型和滨海台地类型。滨海平原海拔2~20公尺,滨海台地海拔20-30公尺。全岛最低海拔2公尺,最高为大岭,海拔30.5公尺。
潮汐
南三岛的潮汐现象,是太平洋潮汐经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后形成的,由于地形的变化,潮差亦各有不同。
气候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水资源
无大型河流,水源缺乏,地表水全靠下雨,蒸发量大,流失多。 南三岛地下水源为湛江[1] 八大水源地之一。
自然灾害
自古以来深受风、潮、水、旱、虫、沙等自然灾害侵袭。
历史
- 秦始皇帝33年(西元前214年)属象郡。
- 西汉汉高祖元年(西元前206年)属南越国。
- 汉武帝元鼎6年(西元前111年)属合浦郡高凉县。
- 东汉汉献帝建安25年(西元220年)属高兴郡高凉县。
- 三国吴大帝黄武5年(西元226年)属吴国广州高凉、高兴郡的高凉县 。
- 西晋、东晋晋武帝太康年间(西元282年左右)属高凉郡高凉县。
- 南北朝属平定县。
- 隋朝至清朝属吴川县。
- 西元1899年1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广州湾租借地时期,南三群岛属法租借地广州湾。
-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元1949年南三群岛隶属吴川县滨海区,称吴川县滨海区南三乡。
- 西元1987年南三区改成南三镇,属湛江市坡头区管辖。
参考文献
- ↑ 湛江环城高速南三岛大桥全面开工,新华网,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