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华克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克之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中文名字:

华克之(1902年12月20日-1998年1月7日),原名华皖,曾用名张建安,宝应县氾水镇[1]。青年时信仰三民主义,参加国民党[2]。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华克之开始寻求反蒋救国之路,多次组织“刺蒋行动”。1937年3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后加入共产党[3]

1998年1月7日在北京辞世。

中文名称:华克之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1902年12月20日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宝应县

逝世日期:1998年1月7日

信仰 :共产主义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经历

1人物简介

华克之,原名华皖,曾用名张建安,宝应县氾水镇人。青年时信仰三民主义,参加国民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华克之开始寻求反蒋救国之路,多次组织“刺蒋行动”。经周密策划,“刺蒋行动”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

上,国民党中央委员集体合影时施行,但因蒋介石并未参加合影,执行刺杀活动的孙凤鸣只好临时变动刺杀计划,连开3枪,重伤国民党行政院

长汪精卫。“刺蒋行动”失败后,华克之经历国民党特务疯狂追杀和深刻反思,于1937年3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后加入共产党。在毛泽东亲自

安排下,他奋战于党的隐蔽战线。他曾化装成商贩、记者、哲学教授、龙井茶种植园主、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华侨巨商等各种人物,大智大勇,出

生入死,收集了大量情报,及时提供给党组织;骗得上海日军仓库中的194挺新机枪和540箱炸药运送到苏北新四军军部;窃得国民党国防部保管

的绝密军用地图提供给人民解放军等,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华克之于1998年1月7日在北京辞世。宝应县革命烈士陵园中,安放着华克

之铜像,让人们铭记他的不朽功绩。

2人物经历

华克之,1902年生于江苏宝应,1924年,华克之在南京金陵大学就读时加入国民党,并作为工作人员到广州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北伐军占领南京后,华克之出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的青年部长。不久,蒋介石背叛革命,并试图拉拢作为国民党左派人物的华克之, 但华

克之断然拒绝。

1929年,华克之迁居上海。在他的周围,迅速聚拢了几位曾是国民党左派或对蒋介石统治极度失望的知交。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救国良策。他们下决心要消灭蒋介石,手段则是刺杀!

为刺杀蒋介石,华克之于1934年11月,在南京设立了一个掩护机关,即晨光通讯社。社长为华克之本人,化名胡云卿,是一位“出资资助的华侨

富商”。总务兼编辑部主任张玉华,采访主任贺坡光,记者孙凤鸣。他们获知,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将在南京召开,认为机会

难得,决定在会上动手。华克之成为刺杀行动的总指挥,而枪法精熟的孙凤鸣则毅然担负起刺客的重任。

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四届六中全会)如期举行。当时,蒋介石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主席。国民

党南京中央党部戒备森严,但孙凤鸣还是顺利地进入会场。当各中委出礼堂至第一会议厅门口摄影时,刺杀机会来临。但蒋介石迟迟不肯出来,

转而由汪精卫作代表,与众人合影。

孙凤鸣无法刺杀蒋介石,便向汪精卫开枪。他迅速从大衣口袋里抽出一支六弹左轮手枪,一边高呼“严惩国贼,诛杀汉奸!”一边向汪精卫连击

三枪。汪精卫倒在血泊中。

场内秩序大乱,汪精卫的侍卫举起手枪,向孙凤鸣胸部连开两枪,孙凤鸣中弹倒地。事发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汪精卫遇刺与蒋介石有关,

令蒋非常被动。在紧急抢救下,汪精卫总算保住一条性命。而孙凤鸣的生命却走向了终点。[3]在国民党军警搜捕下,贺少茹、张维等人以及众

多与事件无关人员被捕、遇难,华克之侥幸脱险。

1937年5月,华克之在延安见到毛泽东,1939年底,他由廖承志和潘汉年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深入虎穴,出生入死,屡建

奇功,成为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一员功勋卓著的干将。这位当年的“三民”主义者、反蒋斗士,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

1998年1月7日在北京辞世。宝应县革命烈士陵园中,安放着华克之铜像,让人们铭记他的不朽功绩。

参考资料: 1. 华克之

宝应日报[引用日期2021-08-23] 2. 华克之的选择

中国纪检监察报[引用日期2021-08-23] 3. 华克之的传奇人生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21-08-23] 词条标签: 历史人物人物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