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街梦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街梦寻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北街梦寻

地理位置: 西至灵隐路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著名景点: 静逸别墅

北街梦寻西湖著名景点之一。[1]

北山街东起环城西路、西至灵隐路、南傍里西湖、北靠宝石山,它是以秀美山水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骨架,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它历史沉淀深厚:浙赣铁路局旧址,记载着抗日战争的风云;首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寄托了前辈富民强国的凌云壮志;秋水山庄,演绎过壮烈凄美的故事;穗庐留下了巴金老人的珍贵"手迹";菩提精舍,静逸别墅、抱青别墅等。一条长仅千余米的北山街,风光绮丽、蜿蜒漫长,这里有许多历史建筑遗迹,保留着古朴的原貌,串起了许多萦绕人心的魂梦。

发展历史

浙赣

从许仙白娘子当年约会的断桥循北山街西行,不足百米就是上海铁路局杭州党校。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曾经是浙赣铁路局的旧址。全长946公里的浙赣线,始筑于1899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9月方全线贯通。史料记载,浙赣铁路自全线通车至杭州沦陷的四个月内,共运输兵员320多万人次,战马2.8万匹,军粮、枪支弹药等20多万吨;还有数以百万计的难民,也通过铁路撤退至后方,浙赣铁路在抗日战争中居功厥伟。

风景秀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一块界碑告诉人们,这是当年浙赣铁路局的旧址,目前已被列入杭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它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浙赣铁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899年,清政府为运输萍乡煤炭而开始修建株洲至萍乡段铁路,1905年筑成。1929年2月,浙江省政府为发展该省南部和西部经济,筹款修筑自萧山钱塘江边至江西玉山的铁路(旧称杭江铁路)。因资金有限,只能采用边建边运营的办法,分段修筑、分段营业。

1930年3月,杭江铁路在萧山举行通车典礼。1933年11月1日通车到衢县,11月30日全线竣工。

杭江铁路在萧山举行通车典礼。1933年11月1日通车到衢县,11月30日全线竣工。

杭江铁路通车后,1934年3月,浙、赣两省和铁道部及相关银行组织设立了浙赣铁路联合公司。

3月14日,公司理事会决定成立浙赣铁路局。 5月1日,浙赣铁路局成立,路局机关设在杭州西湖畔。我国著名铁路专家杜镇远出任局长兼总工程师,侯家源任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谢文龙任副局长。

浙赣铁路局成立后,继续向西修建浙赣线。

1936年修至南昌,1937年9月筑到萍乡。萍乡至株洲段铁路原属粤汉铁路,铁道部令划归浙赣铁路局管辖。此时,钱塘江大桥亦已建成,全长1008公里(包括支线)。虽然浙赣线的一个终点位于湖南省境内,但是由于绝大部分路段位于浙江省和江西省境内,因此仍命名为"浙赣线"。

浙赣线的建成,接通了沪杭甬、南浔及汉粤铁路,不但促进了浙、赣、湘等省的经济发展,更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日寇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为阻止日寇铁蹄南侵,茅以升含泪炸毁了通车仅89天的钱塘江大桥。

史料记载,从浙赣线开通到大桥炸毁的89天里,浙赣铁路共运输兵员320多万人,战马2.8万匹,军粮、被服、枪支弹药、器械等近20万吨。

另外,所有从津浦、京沪、沪杭甬、南浔等铁路撤退的材料、钢轨、机车车辆,无不经由浙赣铁路抢运到后方。浙赣铁路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

1910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在校学习成绩优良,获得"斐陶斐励学会"会员殊荣。

1920年,他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德黑铁路公司任助理工程师。1924年,他受交通部委派率考察小组赴欧美各国铁路考察,回国后曾先后担任杭江、浙赣、滇缅和粤汉铁路局局长兼总工程师。他在短短的20多年里主持兴筑铁路4条,修复铁路1条,总长约3600公里,因而被誉为"中国铁路的伟大建设者"、"继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巨擘"。

主要景点

静逸别墅

为上世纪20年代所建,是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的私宅,"静逸"之名,由张静江和其夫人朱逸民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

张静江,谱名增澄,字静江,又名人杰,号印光,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

1902年随驻法公使出国任驻法商务参赞一职并开始在国外经商,自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结识后便开始从经济上给予支持。在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佛名智杰。

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美国纽约。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者蒋介石均与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孙中山称之为"革命圣人",孙中山题为张静江题写的一副对联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而蒋介石则称之为革命"导师"。

孙中山与世长辞。张静江悲恸欲裂。4月2日,孙中山灵柩由中央公园移至西山碧云寺安放。石龛内悬挂着至今鲜为人知的长联既是由张静江书写的:

功高华盛顿,德盖中华间,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

骨痊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

1928年秋张静江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始终遵循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遗训,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张静江是蒋介石的盟兄,蒋介石的发迹是和张静江的大力扶持分不开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致力于国计民生的张静江与大权独揽、独裁中国的蒋介石矛盾日深,后因与蒋介石亲信陈果夫、黄郛等人冲突,1930年被免职。

双方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双方对建国之后在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张静江认为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按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把被革命破坏的生产重新建设起来,使国家变得富强,以成为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摆脱鸦片战争以来的弱国被欺的局面。而蒋介石则想一心一意"剿共",进而武力"统一全国",确立自己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静江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瑞士、美国,寓居纽约。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

张静江曾被中山先生称作"民国奇人",他主政浙江时,致力振兴实业,支持修建了浙赣铁路浙江段和钱塘江大桥等,还仿效"巴拿马博览会",于1929年举办了首届"西湖博览会"。

首届西博会工业馆旧址是北山街的亮点,工业馆旧址梁架结构采用工业建筑形式,风格独特,从空中鸟瞰,像一个巨大的"口"字,称作"口字厅"。首届"西博会"开幕式为当时之盛事,贵宾云集、冠盖如云。蔡元培、孔祥熙、林森、朱梦麟、褚民谊等民国要人莅临盛会。

1999年,杭州市政府恢复了每年一届的"西博会", 至今已是第九届。2003年还将工业馆旧址整修后建成"西博会"博物馆向游客开放。

江南会馆

北山路95号,从绿意掩映的石阶远眺,晴空万里,西子湖充满一番灿烂与明媚。迈上95号的漫漫阶梯,左拐右弯,在高高石壁旁有座砖砌门楼,门楼内庭院深深,居中有幢两层三开间的青砖小楼。与它相邻的穗庐相比这里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历史记忆。但"江南文学会馆"落户这两幢别墅,还是说明这幢房子应有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别墅平面呈正方形,一楼有走廊,二楼为阳台,西南面是转角厅室。楼西还有一幢方形平屋,用连廊与主楼相连。两幢房屋建筑面积共约428平方米,一律用青砖砌就。

该建筑原为著名士绅江曼锋于1934年所建的私宅。江曼锋与浙江著名人物陈叔通马寅初私交深厚,据说关于这幢房子的建造经过陈叔通了解全过程。抗战爆发后,江家先后离开杭州,房屋一直空置。抗战胜利后由政府工作人员居住。建国后,1958年纳入社会主义改造.

洋房背后的一座石亭中央,立着一段高约一米的柱状物,走近才知道,顶端还有用青铜铸成的文学巨匠巴金老人的右手"手模"。巴老就是用这只纤细的手, "把心捧给读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矗起了巍巍丰碑,曹禺先生称巴老为"20世纪的良心"。

位于岳庙旁,曲苑风荷对门。拾级而上,首先看到的是取自巴金笔迹的"江南文学会馆"的石碑。再往上走,穗庐边还有个亭子,省作协将其命名为巴金亭。亭子里,放置了一个珍贵的巴金手模,这是当年由北京现代文学馆制作、巴金女儿李小林特别赠予杭州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巴金与西湖割舍不断的渊源。而西湖边,也从此有了以纪念巴金为内容的人文新景观。

巴金一直对西湖情有独钟,每次来都要住在西湖边。在他的《随想录》里,最有名的一篇关于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文章,就是1981年在西湖边完成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巴金几乎每年春末夏初,都要到西子湖畔疗养一段时间。1994年在汪庄,写字困难的他,还是提笔写下"西湖永在我心中"几个字,表达自己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江南文学会馆开幕的"巴金与西湖"图片展上,人们可以看到有关巴金各个时期的影像资料,以及巴金留在西湖的种种印迹,包括巴金在西湖边创作时留下的手稿原件、巴金赠给浙江作家的图书等等,这些珍贵史料有很大部分来自巴金研究会和李小林女士。这个展览其实早在策划中,原计划在11月25日巴老102岁生日之际开展,遗憾的是老人却静静地走了。

巴金曾经在灵隐附近作协的创作之家长期居住过,在这个房间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次展览最为特别的是在穗庐中复原了这个房间,陈列了他睡过的床、他看过的电视、他用过的书桌等生活用品,再现了巴金在创作之家居住的原貌。今天下午,主办方还邀请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以及巴金研究者李辉在现场举办巴金文学讲座,让杭州读者再一次"走近巴金"。

2005年11月,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和《江南》杂志社共同设立的江南文学会馆,是集文学交流、普及、培训和旅游胜景于一体的一个文化实体。开馆之日就举办了"巴金与西湖"大型图片展,图展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会馆以期用西湖山水的吸引力,为全国一流作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作家队伍,抓住作家的作品资源,更好地办好《江南》。同时《江南》以会馆为桥梁,邀请和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国和全国的知名作家和文化名人,并开展青少年文学辅导和文学交流活动,培育文学爱好者和文学新星。

一年多来我们开展的活动,如"海岩小说电视艺术作品展"等(包括"海岩小说电视艺术作品"研讨会,"文学影视新势力"海岩浙大演讲会);《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首发式;《江南》文学现象研讨会等等,均有较大的反响。会馆现在已成为杭州北山路的人文景点,成为西子湖畔的又一处文学宝地,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会馆已逐步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江南及西湖文学的学术研究中心,成为文学新星的摇篮,而其中的许多文学活动都是面向大众,面向所有普通市民的。西湖的文气、江南的诗意、中华民族的神韵尽可在其中寻觅。"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都已在会馆挂牌。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