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海道」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731 日本 using HotCat
(removed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using HotCat
行 104: 行 104: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731 日本]]
 
[[Category:731 日本]]

於 2020年7月3日 (五) 23:31 的修訂

原圖鏈接北海道島

北海道,又稱北海道島,是日本列島的一部分,屬於日本地域中的北海道地區,位於日本北部,是日本第二大島。[1]

北海道與本州島隔津輕海峽相望,四面環海,被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所環抱。幅員遼闊,約占日本總面積的22%。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有火山分布。自然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資源如煤礦等,擁有遼闊的森林、巍峨的山川等,氣候寒冷,因櫻花和雪景,以及薰衣草花海享譽全球。[2]

原圖鏈接美麗的北海道風光

島嶼簡介

原圖鏈接北海道雪景

北海道島,是日本四個主島中最北的島嶼,面積83,453.57km²,是日本除了本州島外面積第二大的島嶼,在世界排名第21位。北海道和本州島津輕海峽相隔,北面隔宗谷海峽與俄羅斯薩哈林島相望,東面則為千島群島。西臨日本海,東南方面為太平洋,東北面則是鄂霍次克海。 [3]

原圖鏈接北海道交通

地形地勢

北海道的形狀像一個去了腿的大王蟹。全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在北海道中部有山地和山脈,故地形在整體上起伏較大,周圍則是廣闊的平原。

火山帶由東、南開始延伸,構成了火山地形。山地占全島面積的60%,其中火山占山地面積的40%。東部有阿寒、知床火山群;西部有天鹽、夕張山地;北見、日高等山脈縱貫中央,有大雪山火山群;最高峰旭岳海拔2290米。沿岸多平原,西有石狩平原、勇拂平原,東有十勝平原。主要河流有石狩川、天鹽川、十勝川等。森林覆蓋面積占全島的70%以上。 [4]

氣候特徵

北海道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四季分明。平均氣溫:1月,-4~-10℃;8月,18~20℃。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12月至次年3月有積雪,最深達4米。夏季東南岸多海霧,冬季北岸和東岸有流冰。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北海道礦藏豐富,島上有日本最大煤礦儲藏,煤炭儲量與產量均占日本全國一半以上。

旅遊資源

北海道擁有廣闊的森林、山川、濕原,完整的被保存在幾個國家公園之中。北海道還有一條日本第二大的河流,其最終注入石狩灣。東部有千島火山帶,南部有那須火山帶、島海火山帶,因此溫泉多。 北海道是以其迷人的雪景聞名於世,故冬天是遊覽北海道的最佳季節。

此外,北海道亦有很多值得遊覽之地。登別溫泉為北海道最大之溫泉,四周群山環抱,在狹窄的峽谷里湧出11種溫泉,水溫由45℃至93℃不等,可治療多種疾病,亦可在此遊覽著名之地獄谷、藥師如來像、火山口褚色的絕崖及琉璜噴泉口等奇景。

支笏湖為北海道第一大湖,湖畔聳立着之樽前山及惠前岳,均為活火山,曾於1978年爆發。

附近之四方嶺上有一熊牧場,飼養了珍貴棕熊二百多隻,並可作精彩的表演,遊客可在園內自由飼餵並拍照留念。還有有不少的滑雪場地,其中以真駒內滑雪場的設備較為齊全,亦較適合初學者使用,又有教練在此教導滑雪的技巧,可享受到滑雪的無窮樂趣。

追溯歷史

北海道舊稱蝦夷地,曾居住着阿伊努族人,長期被原住民蝦夷人占據。16世紀末,松前氏渡海建造了福山城,占領了土地。後俄羅斯人南下,出於國防需要,開展了對北海道、千島、薩哈林島等地的探險活動,不久北海道就成為幕府的直轄地。

1868年(明治元年),明治新政府決定在蝦夷地設置箱館裁判所,隨即把名稱改為箱館府。在1869年,明治政府要求為「蝦夷地」取新的名稱時,松浦武四郎以北方的「北」(きた)、「カイナー」(阿伊努族對當地的稱呼)的「カイ」,以及日本對領土常使用的「道」(どう),合併為「きたかいどう」,翻成漢字為「北加伊道」;最後並獲得採用,但在考量配合律令制時代的五畿七道的「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因此轉為「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

交通狀況

陸上交通

公路:以石狩平原為中心,公路呈網狀向四周伸展。北海道縱貫汽車公路(函館—稚內)、北海道橫斷汽車公路(小樽—根室)。

鐵路:石狩平原產業發達,鐵路網密集,以札幌為中心,鐵路通往四面八方。主要鐵路有JR的函館本線(函館—旭川)、室蘭本線(長萬部—岩見澤)、根室本線(瀧川—根室)、石北本線(旭川—綱青)、宗谷本線(旭川—稚內)。

另外,隨着津輕海峽線開通,本州和北海道間的交通變得便利,聯繫更加緊密了。

海上交通

貿易港有函館港、小樽港、釧路港、苫小牧。在小樽、釧路間原有青函渡輪擔當交通運輸重任,後因青函海底隧道的開通,渡輪於1988年取消。

空中交通

新千歲機場坐落在札幌的東南面,有飛往日本本州各地的定期航班。

北海道(Hokkaido)

是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唯一的道,屬於日本地域概念中的北海道地區,也是最北的一級行政區,為日本除了本州以外最大的島,也是世界面積第21大島嶼,略小於愛爾蘭島。南以津輕海峽界本州島,北以宗谷海峽界庫頁島。札幌是北海道的行政中心以及最大城市。以札幌為中心,北海道形成了日本三大都市圈以外著名的札幌都市圈。

區域簡介

北海道由日本第二大島嶼(世界上第21大島)的北海道島和利尻島、禮文島、天賣島、燒尻島、奧尻島等小島構成日本行政單位「道」,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東經139度20分至148度53分之間;南北寬420公里,東西長540公里,西臨日本海,南瀕太平洋,東北濱鄂霍次克海;西南以津輕海峽與本州毗鄰,北隔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同庫頁島(薩哈林島)相望,為扼控兩峽的戰略要地,日本北部邊防前哨,有「日本北門鎖鑰」之稱。位於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的的國後島、擇捉島、齒舞島、色丹島四個島嶼,日本稱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其為南千島群島,長期以來,俄日兩國在四個島嶼歸屬問題上一直存在着嚴重爭議。

北海道面積占全日本的五分之一,而人口只有東京的一半,人口密度極低,多集中於以札幌為中心的小樽與旭川之間。北海道的省會城市是札幌。北海道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部有山地和山脈,故地形在整體上起伏較大,周圍則是廣闊的平地。火山帶由東、南開始延伸,構成了火山地形。山地占總面積的60%,其中火山占山地面積的40%。東部有阿寒、知床火山群;西部有天鹽、夕張山地;北見、日高等山脈縱貫中央,有大雪山火山群;最高峰旭岳海拔2290米。沿岸多平原,西有石狩平原、勇拂平原,東有十勝平原。主要河流有石狩川、天鹽川、十勝川等。森林覆蓋面積占北海道總面積的70%以上。

北海道屬溫帶季風氣候,氣候寒冷。1月:4℃至10℃,8月:18℃至20℃,年平均溫度6℃至10℃,年降水量800毫米至1200毫米。12月至次年3月有積雪,最深達4米。夏季東南岸多海霧,冬季北岸和東岸有流冰。幾乎不受梅雨和颱風的影響,季節或日夜間溫差的變化相當大,且具有雪國特有的季節性,春、夏、秋、冬分明。由於在北海道內設立了6個國立公園、5個准國立公園和12個北海道立自然公園,對自然環境進行了完善的保護和管理,大自然保持着野生的優美環境,一年四季景色優美。

北海道經濟以鋼鐵、木槳、乳品和漁業為主,是日本的糧食基地之一,被稱為日本食品原料基地,盛產各種新鮮美味的食品原料,小麥、馬鈴薯、大豆、乳牛與牛乳產量居日本最前列,是日本主要農牧業基地。礦產資源豐富。採煤業發達,同時開採錳、鉛、鋅等。工業以食品、煉油、紙漿、造紙、木材加工、鋼鐵為主,木材產量居日本首位。海洋漁業發達,捕魚量居日本首位。水陸交通便利,與本州間有青函火車輪渡與青函海底隧道相連。

北海道最大的城市是札幌,西部城市較集中。主要城市除札幌外,有旭川、函館、小樽、室蘭等。

北海道以其迷人的雪景聞名於世,冬天是遊覽北海道的較佳季節。一年一度的北海道雪祭盛會於每年2月上旬展開,會場分別設於大通公園及真駒內自衛隊廣場兩處,遊客可在此參觀。這時,各國高手雲集,盡顯身手,雕砌的冰雕藝術傑作,雄偉壯觀,獨具匠心。

歷史沿革

北海道舊稱蝦夷地,曾居住着阿伊努族人。16世紀末,松前氏渡海建造了福山城,占領了土地。後俄羅斯人南下,出於國防需要,開展了對北海道、千島、薩哈林島等地的探險活動,不久北海道就成為幕府的直轄地。

1868年(明治元年),明治新政府決定在蝦夷地設置箱館裁判所,隨即把名稱改為箱館府。1869年蝦夷地改稱北海道,設置11國86郡(地理分區)。同年7月設置北海道開拓使(箱館府因此廢除)之後,北海道的開拓正式進行。1882年廢止開拓使,設置函館,札幌,根室三縣取代開拓使。1886年代替3縣設置北海道廳。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許多日本人從內地的各地移住,開拓的熱潮湧入了道內各地。

在1869年,明治政府要求為「蝦夷地」取新的名稱時,松浦武四郎以北方的「北」(きた)、「カイナー」(阿伊努族對當地的稱呼)的「カイ」,以及日本對領土常使用的「道」(どう),合併為「きたかいどう」,翻成漢字為「北加伊道」;最後並獲得採用,但在考量配合律令制時代的五畿七道的「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因此轉為「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

行政區劃

北海道下設14個振興局,其中9個為綜合振興局。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北海道常區分為四個地區:

道南地方:包括渡島、檜山振興局轄區。

道央地方:包括石狩、後志、空知、膽振、日高等振興局轄區。

道北地方:包括上川、留萌、宗谷等振興局轄區。

道東地方:包括釧路、鄂霍茨克、十勝、根室等振興局轄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