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极海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极海鹦(学名:Fratercula arctica)是海雀科的一种海鸟,体长26-38厘米,体重约490克。冠为黑色,脸颊灰色,腹部白色。喙大,为红黑色,腿为橙色,与其羽毛成为鲜明对比。冬天在海上蜕毛,失去一些鲜艳的脸部特征。成年雄性和雌性的外观很相似,除了雄性个头略大。幼鸟有类似羽毛,脸颊为灰色。生活在北方的群体通常比生活在南方的群体个头略大。普遍认为这是不同的亚种。

常成群飞翔于海边,以鱼为食。在陆地上,以直立姿态站立。在海表面游水。繁殖于北大西洋海岸,在北大西洋海域过冬。哺育范围包括冰岛挪威格陵兰岛纽芬兰和许多北大西洋岛屿,南至缅因州西部和不列颠群岛的东部。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尔及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罗群岛、法国、德国、直布罗陀、格陵兰、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摩洛哥、荷兰、挪威、葡萄牙、俄罗斯联邦、圣皮埃尔和密克隆、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突尼斯、英国、美国。

游荡:奥地利、百慕大、克罗地亚 芬兰、匈牙利、马耳他、黑山、波兰、塞尔维亚

产地不确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纳哥、西撒哈拉。[1]

栖息环境

北极海鹦是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珍禽。平时栖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时期才回到岸边的岛屿或陆地。把巢穴筑在沿海岛屿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缝沟中或洞穴里。巢穴主要用作休息、睡觉和储藏食物。平时在大海的上空展翅飞翔。

形态特征

北极海鹦体长26-38厘米,翼展47-63厘米,体重约490克。雌雄羽色相似。宽大而鲜艳的鸟喙带有灰蓝、黄和红三种颜色,两颊为灰白色。颜色鲜艳,嘴大,三角形。身体粗壮,双翼及尾巴都很短。背部羽毛呈黑色,下体的胸腹部则呈白色。头部顶黑色,脸颊白色,脚呈橙红色。喙在繁殖季节时会较大及鲜红。但过后就会变得较灰暗了,色彩也会加深。它们短小的翼适合游泳。它们在空中会频密的拍动双翼,达至每分钟400次。[2]

生活习性

海鹦不论是迁徙途中飞行,还是在栖息地,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统一行动。它们这样做是一种有效的自卫行为,以此向其他动物显示其庞大群体的威力,并标志其栖息地的范围,警告其他海鸟不得入侵其领地。如有凶恶的海鸥入侵,鸟群会发出一片警告声。随后便成群结队地盘旋而起,最后形成一个飞快旋转的环状队形,采用“人海战术”,使入侵者晕头转向,难以找到进攻的突破口,不得不采取“走为上计”的策略。

海鹦靠捕食海洋鱼类为生,生存本领极强。吃鱼类及浮游动物,并会以细小的海鱼来喂饲雏鸟。北极海鹦会猎食玉筋属、鲱属及柳叶鱼。它们一次可以带回很多小鱼,有时可以超过一打。它们是将小鱼含在喙中,而非反刍吞下的小鱼。这样可以让它们花更长时间来猎食,并每次能带回更多食物供雏鸟食用。

繁殖方式

海鹦会成群的在海上追逐求爱,它们在水面上交配。在海岸及岛屿上繁殖。雄性北极海鹦会负责筑巢,它们用自己的喙和脚蹼挖掘洞穴,巢穴深0.6-1.2米,洞穴挖掘完毕后,雄鸟会守在洞口,等待经过的繁殖期的雌鸟。巢一般是以草及羽毛来围边,有时甚至不会围边。[3]

产卵期一般在6-7月,雌鸟一次只产1枚卵,呈白色,常缀着褐色斑点。由双亲一同孵化及喂养雏鸟。它们会用双翼将卵抱在腹部。孵化42天左右,小鸟才能破壳而出。出生后6周内,全靠其父母捕来的鱼喂养,小鸟都比较肥胖。六个星期过后,小鸟开始单独生活,身体变瘦,再过一周雏鸟就羽毛丰满,可以在黄昏或夜晚跳进海里,潜水自己寻找食物了,然后直到在约49天后,就可以飞到海上独自谋生。

雏鸟于夜间出生。雏鸟出生后头几年都会在海上生活,到5岁才会回到其繁殖地。繁殖过后,海鹦会到海上过冬,一般会走到远离海岸及较南边的地方。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种群现状

十九世纪前,北极海鹦曾广泛分布于北欧地区。后来,由于不能适应迅速改变的生态环境和遭受兽类的袭击,这种鸟已不断减少,以至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少的鸟类之一。凶猛的水貂是海鹦的死敌。十多年前,一些水貂从别处来到这个小岛上,贪婪地捕吃岛上的北极海鹦。到1970年,岛上的海鹦已荡然无存。

为了拯救这一濒于灭绝的鸟类,自2014年起,瑞典有关部门组织了一个捕猎队,将岛上所有的水貂捕光。前不久,人们又从法罗群岛弄来42只北极海鹦幼鸟,将它们放养在岛上。瑞典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并建立专门机构,对这些海鹦予以保护,使它们能在这个小岛上重新繁衍起来。

趣闻报道

摄影师在苏格兰Lunga岛拍摄到一组海鹦求偶搞笑照片。照片看似一只雄性海鹦慢慢靠近心仪对象,想要亲吻它,但是雌海鹦看似很不乐意,头一个劲地往后挪,试图不让雄海鹦亲到自己。[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