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励志堂科举扁额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励志堂科举扁额博物馆,即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共收藏木石匾额五百多方。其中石刻匾额近五十方,数量之多,在中国尚属首家。收藏有明清三十二名状元题写的匾额四十余方,十三名榜眼题写的匾额,十二名探花题写的匾额。年代最久的状元匾为明永乐十六年,距今五百八十九年。收藏的元代科举门,系我馆的镇馆之宝。本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用这样的硬件,以科举匾额这一鲜明主题为切入点,组成系列文化,层次分明地介绍和见证科举制度,且又充分挖掘匾额中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容,在中国还是比较少的。

展馆简介

北京,八百年帝王之都,使其成为八百年科举的中枢所在。八百年间,科举最高等级的考试:会试、殿试,多数都在北京举行。此间在北京考出了约二百五十名状元,近五万名进士,何等辉煌,何等的隆重!遗憾的是,诺大北京城现在除了孔庙中元明清进士题名碑外,其它有关科举的遗迹甚少。现在的北京人,对科举的了解,远不及南方历史文化发达的乡镇的群众了解的多。解读国学,弘扬传统文化[1],已被举国关注。为此,我们以展陈众多的科举匾额,宣传科举文化为切入点,让更多北京人在了解科举制度的同时,进一步解读国学,更好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用这样的硬件,以科举匾额这一鲜明主题为切入点,组成系列文化,层次分明地介绍和见证科举制度,且又充分挖掘匾额中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容,在中国还是比较少的。此博物馆为北京姚远利先生由爱好而集藏,北京市文物局已批复建馆,考察验收的专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展馆布置

本馆共分五个展厅进行展示。

第一序厅——科举制度的渊源

科举制度的孕育和产生,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选拔贤才”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愿望,对如何建立选拔官员的制度,夏商之后都不断进行尝试,而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曾用过的选官制度则直接为隋代创建科举制度铺垫了道路。尤其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治主张,使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理论得到充分应用。

第二厅展厅

生员(秀才)匾额厅

第三展厅——举人厅

举:向朝廷举荐人才之意。 汉代取士尚未施行考试之法,皆令郡国相荐举:故谓之举人。 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称乡试(全省秀才考取举人的统称)被录取者为举人。 “举人”这一科名,相当于今日的学位,按清末废科举之后与新办学堂 相对接规定,举人学位相当于高中毕业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属中级学位。具有举人资格后,有新的社会地位。见县太爷可以不拜。如犯法,须先革除举人学位,方可治罪。类今日之人大代表。家中可以挂举人匾额,并可以立旗杆。举人可以参加会试,(全国举人汇集京城贡院,考取进士的统考)。未考取者,经考试选拔也可以直接授官,这类人称之为举人出身。左宗棠就是未考取进士[2],凭才能成为晚清名臣。 展陈的举人匾额,多数为进士出身的高官为新考中的举人题写,也有举人为他人题写的匾额。用典丰富,书法各异。

第四展厅——进士厅

《进士》指可以进授爵禄之士,隋大业中,乃以进士为考取人才的科目,唐宋金元皆因之,明清两朝,具有举人资格的人,经全国统考(会试,殿试)后成绩及格的被录取者,皆称进士,因成绩之高低,分为三甲(三等),称一甲三名,一甲(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甲(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甲(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本厅展陈的匾额,皆为进士所题写之匾额,其中以状元题写为最多,次之为榜眼,探花,余者为着名进士所题写。 进士,其学位,相当于今日之大学毕业生,而状元,榜眼,探花为其中最优秀者,状元则是最高科名,最为荣耀,能于门首或厅堂之中悬挂状元题写的匾额如同一种殊荣,为时人所倾慕。 成为进士之后,按清朝制度,除发衣服,鞋帽之外,另奖励银两(最高 100 两),为题刻匾额,立旗杆或奉旨修建牌楼,牌坊。 进士登科后要授予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为从(副)六品官,其他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检讨 ( 从七品 ) 官,而为庶吉士者,则属在翰林院实习,期满后授官。 这些人,不少人德才兼优,官至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其职务相当于今日的总理,副总理或者部级干部,这些人书法秀美,不少是书法名家。 这些人的历史做为,人品,通过说明牌就会有一简单了解。

第五展厅——榜书艺术厅

本馆所展陈的匾额,就其书法来论,都可称之榜书艺术。而本厅展陈的匾额因其形体硕大,字径相应更大一些,故称之为榜书艺术厅。 这些木制和石刻匾额,有题款的很少,但观其字,应是当时的书法名家,中国榜书协会主席李力生先生观后,感叹的说:“这才是真正的榜书艺术。 中国书协副主席 刘艺老 先生观后提出 :“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今人已无法超越。” 题写在匾额上的大字,古人称之为榜书或称之为“ 擘窠书 ”,这里有几个问题,求教于诸位观赏者。 一 题写在匾额上的字,是否都可以称之为榜书,有无大小之别,有人说字径在30公分以上,才可以称之为榜书,如此界定是否科学? 二 “ 擘窠书”,有人认为只有字径在一米以上者,才可如此称之,那古人又是如何议定的? 三观看有人题写匾联,龙飞凤舞,漫说一般人,就是书法家也要猜测方可辨识(并非篆书或草书),这符合古人书写匾联的要求吗? 以上几点,望您留下宝贵看法,以使我馆更好地予以解说。

镇馆之宝

这座石牌坊,顶部为元代真迹遗存。旧时曾有“跨进科举门槛,状元,探花,榜眼。”的说法,其中的科举门即指这座石坊。 之所以称之为镇馆之宝的三点理由:

一:极为罕见。科举二字的出现是在宋后,如在贡院,考棚,县州,府学,文庙等教育和考试场所,其大门之内几乎均立有这样的牌坊,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门,但其所刻之字均为“龙门”,“禹门”。据石刻专家多方考证,直接刻有“科举门”的石坊,这在目前国内为仅见。

二:见证历史。此坊为元代真迹遗存,以实物反映了汉人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心态。在元朝仅有百年的历史上,重武轻文,汉人和知识分子受到歧视,科举制度一再实行 — 停止 — 实行的反复。

在石坊上直接刻写“科举门”,明确地表明和反映了在元朝为官的汉人,希望实行科举和反对停止科举的明确态度。以此见证了元代的科举。

三:工精石美。此坊为用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刻工严谨精美。中央为雄鹿头顶火珠,两侧高纵灵云,灵云后蹲座瑞兽,最外侧凸雕鳌头,意寓跨进科举门,将会拥有福,禄,寿,并将独占鳌头。

视频

北京励志堂科举扁额博物馆 相关视频

匾额藏文化 走进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
北京的科举匾额博物馆,收藏600多副匾额,都是历史文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