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即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共收藏木石匾額五百多方。其中石刻匾額近五十方,數量之多,在中國尚屬首家。收藏有明清三十二名狀元題寫的匾額四十餘方,十三名榜眼題寫的匾額,十二名探花題寫的匾額。年代最久的狀元匾為明永樂十六年,距今五百八十九年。收藏的元代科舉門,系我館的鎮館之寶。本館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仿古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用這樣的硬件,以科舉匾額這一鮮明主題為切入點,組成系列文化,層次分明地介紹和見證科舉制度,且又充分挖掘匾額中所蘊藏的豐富文化內容,在中國還是比較少的。

目錄

展館簡介

北京,八百年帝王之都,使其成為八百年科舉的中樞所在。八百年間,科舉最高等級的考試:會試、殿試,多數都在北京舉行。此間在北京考出了約二百五十名狀元,近五萬名進士,何等輝煌,何等的隆重!遺憾的是,諾大北京城現在除了孔廟中元明清進士題名碑外,其它有關科舉的遺蹟甚少。現在的北京人,對科舉的了解,遠不及南方歷史文化發達的鄉鎮的群眾了解的多。解讀國學,弘揚傳統文化[1],已被舉國關注。為此,我們以展陳眾多的科舉匾額,宣傳科舉文化為切入點,讓更多北京人在了解科舉制度的同時,進一步解讀國學,更好傳承悠久的歷史文化。

本館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仿古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用這樣的硬件,以科舉匾額這一鮮明主題為切入點,組成系列文化,層次分明地介紹和見證科舉制度,且又充分挖掘匾額中所蘊藏的豐富文化內容,在中國還是比較少的。此博物館為北京姚遠利先生由愛好而集藏,北京市文物局已批覆建館,考察驗收的專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展館布置

本館共分五個展廳進行展示。

第一序廳——科舉制度的淵源

科舉制度的孕育和產生,歷經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選拔賢才」治理國家是歷代統治者的共同願望,對如何建立選拔官員的制度,夏商之後都不斷進行嘗試,而漢、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時期,曾用過的選官制度則直接為隋代創建科舉制度鋪墊了道路。尤其是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政治主張,使孔子「學而優則仕」這一思想理論得到充分應用。

第二廳展廳

生員(秀才)匾額廳

第三展廳——舉人廳

舉:向朝廷舉薦人才之意。 漢代取士尚未施行考試之法,皆令郡國相薦舉:故謂之舉人。 明清兩朝科舉制度中,稱鄉試(全省秀才考取舉人的統稱)被錄取者為舉人。 「舉人」這一科名,相當於今日的學位,按清末廢科舉之後與新辦學堂 相對接規定,舉人學位相當於高中畢業或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屬中級學位。具有舉人資格後,有新的社會地位。見縣太爺可以不拜。如犯法,須先革除舉人學位,方可治罪。類今日之人大代表。家中可以掛舉人匾額,並可以立旗杆。舉人可以參加會試,(全國舉人匯集京城貢院,考取進士的統考)。未考取者,經考試選拔也可以直接授官,這類人稱之為舉人出身。左宗棠就是未考取進士[2],憑才能成為晚清名臣。 展陳的舉人匾額,多數為進士出身的高官為新考中的舉人題寫,也有舉人為他人題寫的匾額。用典豐富,書法各異。

第四展廳——進士廳

《進士》指可以進授爵祿之士,隋大業中,乃以進士為考取人才的科目,唐宋金元皆因之,明清兩朝,具有舉人資格的人,經全國統考(會試,殿試)後成績及格的被錄取者,皆稱進士,因成績之高低,分為三甲(三等),稱一甲三名,一甲(一等)賜進士及第,二甲(二等)賜進士出身,三甲(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本廳展陳的匾額,皆為進士所題寫之匾額,其中以狀元題寫為最多,次之為榜眼,探花,余者為着名進士所題寫。 進士,其學位,相當於今日之大學畢業生,而狀元,榜眼,探花為其中最優秀者,狀元則是最高科名,最為榮耀,能於門首或廳堂之中懸掛狀元題寫的匾額如同一種殊榮,為時人所傾慕。 成為進士之後,按清朝制度,除發衣服,鞋帽之外,另獎勵銀兩(最高 100 兩),為題刻匾額,立旗杆或奉旨修建牌樓,牌坊。 進士登科後要授予官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為從(副)六品官,其他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翰林院檢討 ( 從七品 ) 官,而為庶吉士者,則屬在翰林院實習,期滿後授官。 這些人,不少人德才兼優,官至一品大員,封疆大吏,其職務相當於今日的總理,副總理或者部級幹部,這些人書法秀美,不少是書法名家。 這些人的歷史做為,人品,通過說明牌就會有一簡單了解。

第五展廳——榜書藝術廳

本館所展陳的匾額,就其書法來論,都可稱之榜書藝術。而本廳展陳的匾額因其形體碩大,字徑相應更大一些,故稱之為榜書藝術廳。 這些木製和石刻匾額,有題款的很少,但觀其字,應是當時的書法名家,中國榜書協會主席李力生先生觀後,感嘆的說:「這才是真正的榜書藝術。 中國書協副主席 劉藝老 先生觀後提出 :「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今人已無法超越。」 題寫在匾額上的大字,古人稱之為榜書或稱之為「 擘窠書 」,這裡有幾個問題,求教於諸位觀賞者。 一 題寫在匾額上的字,是否都可以稱之為榜書,有無大小之別,有人說字徑在30公分以上,才可以稱之為榜書,如此界定是否科學? 二 「 擘窠書」,有人認為只有字徑在一米以上者,才可如此稱之,那古人又是如何議定的? 三觀看有人題寫匾聯,龍飛鳳舞,漫說一般人,就是書法家也要猜測方可辨識(並非篆書或草書),這符合古人書寫匾聯的要求嗎? 以上幾點,望您留下寶貴看法,以使我館更好地予以解說。

鎮館之寶

這座石牌坊,頂部為元代真跡遺存。舊時曾有「跨進科舉門檻,狀元,探花,榜眼。」的說法,其中的科舉門即指這座石坊。 之所以稱之為鎮館之寶的三點理由:

一:極為罕見。科舉二字的出現是在宋後,如在貢院,考棚,縣州,府學,文廟等教育和考試場所,其大門之內幾乎均立有這樣的牌坊,這是一種象徵性的儀門,但其所刻之字均為「龍門」,「禹門」。據石刻專家多方考證,直接刻有「科舉門」的石坊,這在目前國內為僅見。

二:見證歷史。此坊為元代真跡遺存,以實物反映了漢人官員和知識分子的心態。在元朝僅有百年的歷史上,重武輕文,漢人和知識分子受到歧視,科舉制度一再實行 — 停止 — 實行的反覆。

在石坊上直接刻寫「科舉門」,明確地表明和反映了在元朝為官的漢人,希望實行科舉和反對停止科舉的明確態度。以此見證了元代的科舉。

三:工精石美。此坊為用整塊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刻工嚴謹精美。中央為雄鹿頭頂火珠,兩側高縱靈雲,靈雲後蹲座瑞獸,最外側凸雕鰲頭,意寓跨進科舉門,將會擁有福,祿,壽,並將獨占鰲頭。

視頻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 相關視頻

匾額藏文化 走進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
北京的科舉匾額博物館,收藏600多副匾額,都是歷史文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