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大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大櫆
劉大櫆

原圖鏈接來自新浪網


大清黟縣儒學教諭
籍貫 安徽省桐城縣
(今樅陽縣橫埠鎮周崗村周莊組)
族裔 漢族
府邸 安徽省桐城縣
(今周崗村周莊組15號,現在基本倒塌)
字號 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
出生 1698年
逝世 1779年
墓葬 樅陽縣金社鄉向榮村雲豐組張家大窪山南麓
經歷
  • 雍正四年(1726),入京應舉以文謁方苞,為方苞所奇賞。
  • 但兩登副榜,竟未中舉。
  • 乾隆元年(1736),以方苞薦而應詞科,又不幸而被黜落。
  • 乾隆十五年,張廷玉又薦應經學特科,再次落選。
著作
  • 《海峰詩文集》
  • 《論文偶記》
  • 《評選唐宋八家文鈔》

劉大魁(1698年-1779年),字才甫,號海峰,清代安徽省桐城縣(出生地在今樅陽縣境)人,為「桐城派」代表。

生平

鄉試,兩中副榜,未中舉人。後應博學宏詞試,為張廷玉所黜,以教書為業,直到老年,默抑以終。劉大魁是桐城文派「三祖」之一,是方苞的得意門生,也是姚鼐的老師。劉大魁補充方苞理論,認為「義理、書卷、經濟」是文章的材料和內容,而「神、氣、音節」是作家之「能事」。方東樹曾說:「學博(劉大櫆)論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論文主義法。」讀誦時能聲情並茂,見《清史稿》:「劉大櫆修幹美髯,能引拳入口[1],縱聲讀古詩文,聆其音節,皆神會理解。」著有《海峰詩文集》、《論文偶記》、《評選唐宋八家文鈔》。《清史稿》有傳[2]

代表作品

  • 《西山》
西山過雨染朝嵐,千尺平岡百頃潭。   
啼鳥數聲深樹里,屏風十幅寫江南。
  • 《騾說》   

乘騎者皆賤騾而貴馬。夫煦之以恩,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謂賤者也。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於其心,而堅不可拔者,世之所謂貴者也,然則馬賤而騾貴矣。雖然,今夫軼之而不善,榎楚以威之而可以入於善者,非人耶?人豈賤於騾哉?然則騾之剛愎自用,而自以為不屈也久矣。嗚呼!此騾之所以賤於馬歟?

《游三游洞記》   

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行歌,縷縷不絕焉。
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於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後,歐陽永叔及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至於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於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徙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於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參考

  1. 註:引拳入口,謂語出拳拳,音有神氣也。或言以口吞拳,謬矣。
  2.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傳二百七十二·文苑二·劉大櫆傳》劉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桐城人。曾祖日燿,明末官歙縣訓導,鄉里仰其高節。其後累世皆為諸生,至大櫆益有名。始年二十餘入京師,時方苞負海內重望,後生以文謁者不輕許與,獨奇賞大櫆。雍正中,兩登副榜,竟不獲舉。乾隆元年,苞薦應詞科,大學士張廷玉黜落之,已而悔。十五年,特以經學薦,復不錄。久之,選黟縣教諭,數年告歸。居樅陽江上不復出,年八十三,卒。
    大櫆修幹美髯,能引拳入口。縱聲讀古詩文,聆其音節,皆神會理解。桐城自方苞為古文之學,同時有戴名世、胡宗緒。名世被禍,宗緒博學,名不甚顯。大櫆雖游苞門,傳其義法,而才調獨出,著海峰詩文集。姚鼐繼起,其學說盛行於時,尤推服大櫆。世遂稱曰「方劉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