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刺歌雀

中文学名: 刺歌雀
拉丁学名:Dolichonyx oryzivoru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科:拟鹂科
属:刺歌雀属
种: 桔梗
亚   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Bobolink
保护级别: 濒危(IUCN红色物种名录)

刺歌雀[1](学名:Dolichonyx oryzivorus)是拟黄鸝科、刺歌雀属鸟类。全长18厘米,羽翼长27厘米,体重29至40克,雄鸟翅膀长而尖锐,尾巴尤为突出。已婚雄性的脖子上涂上了一个不同成熟程度的斑点。喉咙和身体下部都是黑色的,背部的底部和下部是浅灰色的,肩胛骨是白色的。雌鸟翅膀的顶部是黑色的,带有条纹,喉咙是白的,侧翼是奶油色的。雌鸟和雄鸟的双脚都是黑色的。

刺歌雀主要栖息在平原、草原、玉米地带。他们叫声十分有趣,整群鸟儿一起鸣唱,其流畅的程度几乎让人惊叹;每一只鸟儿都具备相同的音乐能力,属杂食性鸟类,主要食物为各种昆虫和植物种子等,在北美北部繁殖,多在南美中部越冬。

目录

外形特征

刺歌雀体型中等,全长18厘米,翼展可达27厘米,体重29-40克。翅膀长而尖锐,尾巴也显著地尖锐。雄性成鸟脖子上有不同程度的斑点,喉部及喉部以下都是黑色的。背部的底部和下部是浅灰色的,上面装饰着长长的条纹。尾巴是黑色的,有白色的边缘。肩胛骨是白色的。虹膜是黑色的。鸟喙是黑色的,底部有灰色的斑点。脚是棕色的。

繁殖期间,雌性的头几乎完全是褐色的;头部黑色部分被淡色的条纹分成两部分;翅膀的顶部是黑色的,带有黑色条纹;喉部是白的,侧翼和腹部都有不规则的条纹;鸟喙色黑色的,尖端尖锐。非繁殖期的雌性与繁殖期的雌性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其背部的条纹更亮,嘴上的颜色更亮。幼鸟和非繁殖期的雌性相似,下部是均匀的褐色羽毛(胸部的侧部除外),胸部的侧部几乎看不到黑色条纹。

栖息环境

刺歌雀主要栖息在草原、玉米地、草丛或者小麦、大麦丛中,附着在野草、芦苇和玉米的茎叶。

生活习性

集群:幼鸟一离开巢穴,就与它们的亲鸟和其他的鸟儿家族聚集在一起,因此在7月末的时候大群的鸟儿就已经集结起来了。它们从东部各州的每一个地方飞来,来到河流和水域边缘,大多数会喜欢在大西洋沿岸地区栖息。

迁徙:刺歌雀在春季向西部迁徙的时候,它们主要在夜间迁徙;而在秋季,当它们回归南方的时候,它们则通常在白天旅行。

食性:属杂食性鸟类,在不同的季节里,这些鸟儿的食物也不同,主要吃蠕虫、毛毛虫,各种昆虫,野燕麦、小麦、大麦、水稻和各种植物的种子等。

叫声:刺歌雀叫声十分有趣,整群鸟儿一起鸣唱,其流畅的程度几乎让人惊叹;每一只鸟儿都具备相同的音乐能力,当三四十只鸟儿在领袖领衔歌唱之后依次迅速引吭高歌,它们的歌声听起来十分悦耳。

地理分布

刺歌雀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2]

繁殖方式

刺歌雀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仅繁殖1次。雌鸟会产下4-6枚卵,卵壳为白色,有明显的暗蓝色光泽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在求偶季节里,雄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它们连续地飞起来又落下,这会儿也是它们主要的歌唱时间,而那时它们的动作与它们创作的叮叮当当的音乐一样有趣。

种群现状

刺歌雀的分布范围很大,因此在分布范围大小标准(标准范围20000平方公里,加上范围大小、生境范围、生境质量、种群规模和少数栖息地丧失)下不接近脆弱的种群数量。刺歌雀的种群数量趋势似乎是减少的,因此根据种群数量趋势标准(十年或三代下降30%)该物种并不接近脆弱的种群数量。刺歌雀种群数量规模很大,因此没有达到种群规模标准下的弱势群体种群数量(10000只成年个体,估计在十年或三代内持续下降10%)(2018年)。由于这些原因,刺歌雀被认为是不受关注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1. 刺歌雀,有道搜索
  2. 刺歌雀的地理分布,鸟类_百问中文,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