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灘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凌家灘遺址是一處大型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村,地處裕溪河中段北岸,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發掘於1987年。
凌家灘遺址區內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壇、大型氏族墓地、積石圈等重要遺蹟,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
遺址介紹
凌家灘遺址因其各類遺存齊全,文化內涵豐富,被列為上世紀中國100處考古遺址大發現之一。專家評價,凌家灘遺址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遠古文明,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1.紅陶塊
單就紅陶塊本身而言,它是經過800—1000°c的高溫燒制而成的,質地堅硬,至今我們仍很難將其砸碎。中國古建築協會會長楊鴻勛先生認定:紅陶塊屬人類有意識加工的建築材料,凌家灘的紅陶塊應是中國人類建築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現今我們所用各類磚的祖先[1]。
2古井
發現於紅陶塊遺蹟中,該井井壁上半部系用紅陶塊圈成的,直徑為1米、深3.8米。井的出現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凌家灘的先民們此時已進入了文明社會,因為他們已知道飲用乾淨衛生井水了,但從井底僅有少數陶片的現象以及井的位置來看,它應不屬於一般人都能使用的水井,而是最高權力者使用的,或有重要的祭祀活動時才使用的「聖水」井。該井使用人工建築材料和壘建技術,為目前國內已知最早的實例。
3石牆
建築遺蹟「石牆」,它發現於凌家灘遺址兩塊墓葬區的分界處,該「石牆」是一條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東北、西南走向,用小石塊契壘而成的帶狀建築物,因發掘面積有限,目前對它的長度以及功能還暫不清楚,但就其現有建築物本身而言,就不得不為之驚嘆。該建築物是利用石塊自身寬窄大小不等的形狀,一塊塊相互契壘起來的,每塊石頭之間沒有任何粘合劑,但至今我們用手仍不易將契壘在一起的石塊拿開。這足以表明凌家灘的先民們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幾何力學,並有着高超的建築水平。
4器
史前的冶煉技術,從出土的玉器看,凌家灘玉器的選料、設計、磨製、鑽孔、雕刻、拋光等工藝技術都達到高度發達的水平。其中有不少玉器經過測試,其硬度都達到或超過7°,有的孔眼直徑只有0.15毫米,而且所有的鑽孔的磨擦痕都十分規整、平行,而不是交錯的亂痕。顯然,考古界從前普遍認為竹管鑽或骨頭鑽孔,是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的。
凌家灘的先民們是如何創造出這樣奇蹟的?帶着這樣的疑問,2002年3月,張敬國和台灣古玉研究專家陳啟賢先生獨闢蹊徑,專從古玉製作時遺留的微痕上去探索各種歷史信息、尋找歷史答案。他們利用當今先進的偏光立體顯微鏡對凌家灘玉器進行微痕觀察和測試,在50倍的顯微鏡下,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管鑽時的玉芯至今尚留在孔內,經測量,該玉芯的直徑只有0.15毫米,由此推斷:當時鑽這個玉芯的管鑽直徑加水和琢玉砂在一起,最大直徑不超過0.17毫米,比人的頭髮還細[2]。
凌家灘玉器的鑽孔實物提供了一個最新的信息:金屬。結合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厚大的甘鍋片,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凌家灘在5300年前可能已擁用了金屬冶煉技術,否則是無法達到上述鑽孔效果的。如果這一推測得到證實的話,那麼說明我國早在殷商青銅時代以前,就已出現了冶煉技術和金屬工具。這將改寫我國冶金技術史和工具製造史,並對整個中國文明發展史的原有結論產生極大衝擊,使我們對中國文明史的認識上延幾千年。
視頻
凌家灘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考古實錄』凌家灘遺址玉器探究(上) ,搜狐, 2020-3-31
- ↑ 早期中國出土器物精選,新浪網, 20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