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准噶尔汗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准噶尔汗国

来自  网易 的图片

中文名: 准噶尔汗国

政治体制: 君主制

主要民族: 蒙古族

准噶尔汗国(藏文:ཇུན་གར།,维吾尔语:جوڭغار),是准噶尔部(卫拉特地区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于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把松散的联盟体制步步改变为集权的政权体制后建立的君主制国家。噶尔丹通过把准噶尔首领的台吉地位上升为汗王地位,在1678年正式建立了一个汗国。因1635年卫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且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所以噶尔丹改变了卫拉特与清朝的主从关系,标志着卫拉特蒙古的重新独立。[1]

建立背景

卫拉特蒙古时期

卫拉特(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为瓦剌)部落早期分布在蒙古高原北部,贝加尔湖南端东西两侧的森林地带,过着半渔半牧的生活。于1207年被成吉思汗征服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之后一直作为蒙古帝国的附庸国,随后又西迁至叶尼塞河上游地区。

1368年元朝覆灭,蒙古各部退回漠北蒙古高原地区建立北元王朝。明朝建立初期北元依然想要重新夺回中原,北元在云南、辽东以及甘肃等地依旧有数十万兵力从三个方位对明朝形成钳式压力,但是先后发起三次进攻都无济于事,1370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去世,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在爱猷识理达腊时期明朝与北元维持了相对和平状态。21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卒,其弟脱古思帖木儿继承汗位,明朝与北元又陷入战争状态,到1387年蒙古数十万精锐皆被明朝大败,北元势力大减,1388年明廷遣50万大军在捕鱼儿海子大败北元,脱古思帖木儿逃至和林时被卫拉特支持的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杀害,也速迭儿称汗。22至此北元可汗威信扫地,蒙古各地割据势力兴起,各个部落开始扶持自己的傀儡汗,以汗的名义号召全蒙,位于漠西的卫拉特部乘机崛起。  

也速迭儿死后,其子恩克继位,但是在1393年就被忽必烈系的额勒伯克汗夺走汗位,汗位又回到了忽必烈系。此后额勒伯克汗又被卫拉特首领猛可帖木儿杀害,猛可帖木儿掌握了蒙古实权,卫拉特部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上台。这种汗位更迭在这一时期十分频繁,在位最久的汗也只是在位13年。额勒伯克汗死后蒙古分为东西两大势力,一边是马哈木、太平、秃孛罗为首的卫拉特封建主们,另一边是东蒙古阿鲁台为首的封建主们,他们经常“携可汗以令诸侯”,实权掌握在封建主手里。此时的明朝为了牵制漠北东蒙古阿鲁台与本雅失里汗将马哈木封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秃孛罗为安乐王。1410年明成祖朱棣出征东蒙古在今鄂嫩河击败本雅失里,本雅失里逃亡时又被卫拉特马哈木杀害。本雅失里死后阿鲁台立阿岱为汗,1411年马哈木立答里巴为汗,蒙古东西部各有一位汗,实权则在阿鲁台和马哈木手上。

1412年马哈木从明廷请回血统更高贵的脱脱不花,翌年又跟明廷要求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蒙古部众回卫拉特,此时为了牵制卫拉特,明朝又封阿鲁台为和宁王。1414年明成祖朱棣率50万大兵进攻卫拉特并将其打败。卫拉特内部发生内讧答里巴、马哈木、猛可帖木儿先后去世,阿鲁台趁机联合兀良哈攻破卫拉特,明廷命马哈木之子脱欢袭顺宁王爵位以抗衡阿鲁台,脱欢上台后发动了对于阿鲁台的军事行动,1417年在兀古者河流域阿鲁台败走。1421年脱欢又攻破哈密,向歪思汗发起攻击,在15世纪20-30年代脱欢联合脱脱不花在内击败太平和秃孛罗,在外攻破阿鲁台和阿岱汗统一了漠北。脱欢在击败了阿岱汗后于汗位问题上与脱脱不花发生矛盾,在蒙古史料中被认为是遭到了天谴。

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承太师位,也先上位后不着急称汗,仍然与脱脱不花维持君臣关系。也先执掌权力之初首先将目标放在了哈密卫和兀良哈地区,他致力于巩固周边地区,1448年控制了哈密卫,对于沙洲、罕东、赤斤蒙古诸卫与兀良哈,女真,朝鲜也加紧联结,瓦解了明廷为了防范卫拉特所建的防御带,在西他开始动手亦力把里,多次骚扰伊塞克湖地区,势力已逐渐向天山西路扩张。1450年与明朝交战并在土木之役俘虏了明英宗,但是准备以此威胁明廷时却得到“江山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答复,最终被迫与明景帝议和,这场战争后因为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利益也先开始逐渐失去蒙古部众的支持,也先与脱脱不花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增大,直至兵戎相见。脱脱不花于1452年对也先发起了攻势,也先前期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后期逆转打败了脱脱不花,1453年自立为汗。也先称汗引起了蒙古内部的强烈不满,仅仅一年后就被阿剌打败。

也先死后蒙古再次陷入了分裂,东蒙古势力强盛,西南方向还有察合台汗国极力阻止卫拉特势力向其逼近,明朝政府也通过扶此抑彼的战略防止蒙古南扩,卫拉特陷入三个方向的合围,只得向西迁徙,最终退寄到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中游地区夹缝生存。

准噶尔崛起

十七世纪前半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大变动时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把延续三个世纪的明王朝推翻了。一六四四年,清兵入关,在北京建立起以满族贵族为首,联合蒙、汉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清王朝。

瓦刺各部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变化、迁移和战争,并融合和吸收了周围突厥语系区东蒙古诸族的成分,最后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部附之)、王尔扈特、和硕特四大部。清代汉文史籍一般统称为厄鲁特(或卫拉特、额鲁特)。

这个时期卫拉特内部有个为了抵御外敌和商讨内部事务的会盟叫“丘尔干”,其盟主被称为“达尔加”,卫拉特各部通过丘尔干来决定内部诸如向外开战,争夺牧场等事宜,但是收效甚微,卫拉特各部还是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也先被杀后到十六世纪绰罗斯部的地位逐渐被和硕特部所取代。到了十七世纪初,卫拉特西侧受到哈萨克等部族的排挤,力图将准噶尔人驱逐出额尔齐斯河流域,东侧又被步步逼近的外喀尔喀骚扰,内部又因为争夺牧场、继承权和人口问题经常对彼此诉诸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卫拉特急需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权来稳住局势。

在这个内外交困时期准噶尔部在其首领的带领下慢慢壮大,准噶尔逐渐发展为卫拉特草原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准噶尔部东边的和托辉特部接壤,17世纪初和托辉特部首领硕垒乌巴什在沙皇俄国的挑拨下向西扩张,与准噶尔部发生了多次战争。1620年哈喇忽剌联合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进攻托辉特部在乌布萨湖一带的大本营,前期哈喇忽剌的联军取得了战争主动权,但是之后和托辉特部将战局扭转,哈喇忽剌不得不抛弃妻子逃至流球梅什河口。1623年巴图尔、楚琥尔乌巴仕和鄂尔勒克率领的西路军与哈喇忽剌的东路军汇合对和托辉特部予以反击,但是又被和托辉特部击败。和托辉特部硕垒乌巴什去世后其子俄木布额尔德尼继位,在这个时期卫拉特联军战胜了和托辉特部,但是又迁回了天山北部地区。

1625年哈喇忽剌的儿子秦台吉去世,另外两个儿子楚琥尔乌巴仕和拜巴珠台吉因为财产继承问题针锋相对,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哈喇忽剌出手调节才避免了准噶尔内部的纷争。除此之外,哈喇忽剌通过联姻,会盟等方式加强卫拉特内部团结。经过这一系列危机之后哈喇忽剌在卫拉特内部获得了极大的威望,准噶尔部力量逐渐强大,卫拉特实际权力由和硕特部向准噶尔部过渡。

1634年哈喇忽剌去世后巴图尔珲台吉继位,巴图尔珲台吉名为和多和沁,是哈喇忽剌的长子,早年与哈喇忽剌分居固守准噶尔西北部地区。1635年被达赖喇嘛授予巴图尔珲台吉称号,巴图尔珲台吉的时期是国内外陷入动荡的时代。国内后金努尔哈赤征服了漠南蒙古地区之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国外沙皇俄国势力开始觊觎清朝北部和西北地区,经常挑拨东西蒙古关系,武装侵略边疆地区。当时的卫拉特地区可谓是夹缝中生存,他们内部为了争夺牧场和人口也经常兵戎相见,不堪其扰的卫拉特部众开始逃离天山北部地区。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联合部分杜尔伯特与和硕特共计五万帐部众穿过哈萨克草原迁徙到黑海附近,这支迁徙队伍之后被称为卡尔梅克人,和硕特部图鲁拜琥也迁徙到了青海地区。

内外交困之下东西蒙古放下了之前的矛盾,开始联合以寻求出路。他们先是向清朝派遣使者以示友好,随后1640年在巴图尔珲台吉和札萨克图汗的努力下举行了一次全蒙古地区的会盟,与会者包括三个呼图克图,和27位首领参加,即使是已经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也前来参加此次会盟。这次全蒙古会盟通过了新的法律,即《蒙古卫拉特法典》,这个法典的颁布意味着卫拉特和喀尔喀地区结为了同盟,并且要求在外敌入侵时各部落应该同仇敌忾共同抗击侵略者等内容。会盟结束后巴图尔珲台吉致力于用实际纽带来维系和平,他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并且给予鄂齐尔图汗与自己共同领导“丘尔干”的地位,和硕特部与准噶尔部成为了忠实的同盟。同时巴图尔珲台吉迎娶了土尔扈特部和鄂尔勒克的女儿,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和鄂尔勒克的孙子孙朋楚克,1644年沙俄想让巴图尔珲台吉去攻打土尔扈特部时被其拒绝,表示台吉之间不会攻打自己的亲人。17世纪中叶土尔扈特部遭到了沙俄的侵略,巴图尔珲台吉劝说土尔扈特部回归准噶尔,此举证明当时的准噶尔地区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准噶尔的生存空间并不像之前那样拥挤。巴图尔珲台吉在这个时期注重蒙古内部的团结,缓和了蒙古地区内讧,造就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同盟关系,这为之后汗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政治制度

税收制度

准噶尔汗国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和统治集团,这所使用的开销很大,因此阿拉特阶层和南疆地区维吾尔人的赋税任务极其繁重。准噶尔税收来源分两种,一是向本族人民征收(即阿拉特),二是向南疆维吾尔人征收。封建主对于阿拉特阶层的征收分为实物征收和劳役征收,一般情况下阿拉特要为封建主劳动,帮他们放牧和管理牧场,在需要征收实物时封建主会根据财产来划分征收规模。对于南疆人民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定额的金银税、人头税、商贾税、牲口税、贸易税、草木税、水利税等多个税种。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被分为图什墨尔、扎尔扈齐、德墨齐、阿尔巴齐宰桑、库图齐纳尔、扎哈沁、乌鲁特、阿尔塔沁、包齐那尔等官职。

图什墨尔是中央最高参政大臣,相当于宰相,主要掌管鄂托克和昂吉的重大事件,由四人组成;扎尔扈齐主要负责兀鲁斯内的司法事务,辅佐图什墨尔处理政事之余还要处理兀鲁斯内贼盗事务,由六人组成;德墨齐之位是主管王府事务官员,对内是台吉的管家,对外掌管牧场的税务,回部的徭役以及接待布鲁特使者,由两人组成;阿尔巴齐宰桑是主管鄂托克地方税务官员,宰桑下有约百名阿尔巴齐,阿尔巴齐下又有德木齐和收楞额来向属民征税;库图齐纳尔主要负责建造官邸或者城市的官员,主要负责汗和大台吉的住处建造;扎哈沁主要负责边界防御与巡查访查的官员。乌鲁特是主要管理铁匠和负责铸造兵器及各种器具的人;阿尔塔沁为管理准噶尔绘塑佛像事务的人。包齐那尔是管理军营和枪炮事务的官员。

地方官制

地方官制被分为达鲁噶、札萨古尔、德木齐、收楞额、和硕齐等职位。达鲁噶,其职责是管理军务民政,有时用来称呼构成鄂托克的单位头目,十户长和族长;辅佐达鲁噶管理事务的官职被叫做德木齐,有下达命令、征收租税、保护民生、介绍婚姻等责任;札萨古尔,相当于民政官,主要负责地方法令和政策的执行;收楞额为征税官,同时也处理地方民事纠纷;和硕齐是准噶尔军队长官,因为准噶尔是军政合一体系,所以有时也是部落首领。

经济发展

畜牧业

准噶尔汗国时期畜牧业仍然是准噶尔的经济支柱,他们主要养殖羊、马、牛、骆驼等四种牲畜,其中羊最多,马次之,牛和骆驼大致相等。拥有牲畜的多少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高低,准噶尔在惩治犯罪时也以牲畜为罚款媒介。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迁走留下了许多优质牧场,这使得准噶尔汗国的畜牧业的生存空间更加宽敞。除了与内地直接交易之外,畜牧业副产品如毛皮和羚羊角等产品也是与内地交易的主要商品。

农业

在巴图尔珲台吉时代准噶尔人就开始在北疆地区种植农作物,但是规模不像准噶尔汗国时期那么大。南疆地区的维吾尔人是以农业为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有固定的住处,会建造宫殿等等,准噶尔人征服了南疆地区之后就强迫许多维吾尔人迁到伊犁地区耕种和为蒙古上层建造宫殿。维吾尔人的到来让天山北路伊犁河流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准噶尔人在北疆栽培了小麦、大麦、南瓜等粮食作物之外还种植了葡萄、杏、苹果等水果。统治南疆让许多准噶尔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游牧过渡到了半牧半耕的状态,北疆地区的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手工业

农业发展的同时准噶尔的手工业也在维吾尔人迁入之后迎来了发展,在准噶尔地区先后建立了呢绒、布匹、皮革、造纸、印刷、兵器制作及矿冶等手工作坊。制革业的发展使准噶尔可以加工牲畜皮毛来制作如皮靴、皮帽等日用品,甚至所制的红香牛皮被卖到了青海地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