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纹柳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冠纹柳莺 |
中文学名: 冠纹柳莺 |
冠纹柳莺[1](学名:Phylloscopus reguloides)为鹟科柳莺属的鸟类。体长11厘米,体型较小。分布于不丹, 柬埔寨, 中国, 印度, 寮国, 缅甸,尼泊尔, 巴基斯坦, 泰国,和越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外形特征
冠纹柳莺上体概呈橄榄绿色;头顶较暗,稍沾灰黑色,中央冠纹淡黄色;眉纹长而明显,呈淡黄色;一条自鼻孔,穿过眼睛,向后延伸至枕部的贯眼纹,呈暗褐色;颊和耳羽淡黄和暗褐色相杂;翅和尾羽黑褐色,各羽外翈边缘与背同色;最外侧两对尾羽的内翈具白色狭缘;大覆羽和中覆羽的尖端淡黄绿色,形成两道翅上翼斑。下体白色,微沾灰色,胸部稍缀以黄色条纹;尾下覆羽为沾黄的白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暗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褐色;脚角黄色[2]。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冠纹柳莺与黑眉柳莺的区别:冠纹柳莺侧顶纹色淡,两道翼斑较醒目且下体少黄色。
冠纹柳莺与白斑尾柳莺的区别:冠纹柳莺体型较大且下体黄色较少,且两翼轮换鼓振。 [3]
生活习性
习性:除繁殖季节成对或单只活动外,多见3-5只成小群活动或和其他柳莺混群觅食,多活动在树冠层、林下灌丛、草丛中,尤其在河谷、溪流和林缘疏林灌丛及小树丛中常见。
食性:食物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如鞘翅目(金龟甲、瓢甲、金花甲、蟓甲等),鳞翅目(毛虫等),膜翅目(蚂蚁、蜂等),双翅目(蝇等),同翅目和革翅目等昆虫。
叫声:冠纹柳莺的鸣声似山雀的“chi chi pit-chew pit-chew”声,后转成似鹪鹩的颤音。叫声为重复的响亮两音节“pit-cha”或三音节“pit-chew-a”声[4] 。
栖身环境
栖息于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林缘灌丛地带。秋冬季节下移到低山或山脚平原地带。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拔2400-3000米之间的林缘和林间空地等开阔地带的岸边陡坡岩穴或树洞中。通常营巢于由苔藓、蕨类植物、林木隐蔽很好的岸上的洞穴中,有时营巢于原木或树上的洞中,巢由绿色的苔藓构成精致的球形,有时还增添枯叶和地衣,内垫柔软的植物纤维或偶见有羽毛。每窝产4-5枚卵,卵呈白色,无斑点。卵平均大小为15.3毫米×11.9毫米。双亲共同孵卵,雌鸟承担更多的孵卵工作。中杜鹃和小杜鹃常产卵于巢中由冠纹柳莺代孵。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巴基斯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部及南部、缅甸和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甚常见的季候鸟及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至云南北部及四川西南部;claudiae于四川、甘肃南部(白水江)、陕西南部(秦岭)及山西东南部;fokiensis于东南部;亚种goodsoni为留鸟于海南岛。指名亚种及claudiae冬季于云南南部。亚种claudiae及fokiensis迁徙经华南及东南;迷鸟至河北北戴河[5]。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冠纹柳莺阿萨姆亚种 | Phylloscopus reguloides assamensis | Hartert, 1921 |
2 | 冠纹柳莺西南亚种 | Phylloscopus reguloides claudiae | La Touche, 1922 |
3 | 冠纹柳莺指名亚种 | Phylloscopus reguloides reguloides | Blyth, 1842 |
4 | 冠纹柳莺越南亚种 | Phylloscopus reguloides ticehursti | Delacour & Greenway, 1939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