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冉琎 | |
---|---|
国籍 | 宋朝 |
职业 | 承事郎,合州知州 |
知名于 | 设计建造钓鱼城 |
知名作品 |
|
冉琎(RanJin),南宋播州绥阳(今贵州绥阳)名士,弟弟冉璞,军事战略家。两人潜心研读古今图籍,特别研究军事韬略方面的书。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军大举进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企图夺取重庆。两人前往协助守军,在钓鱼城等战役立下汗马功劳。
目录
聪颖勤奋,敏于事而慎于言
冉琎、冉璞于南宋末年出生于贵州绥阳,“琎”字意为“石之似玉者”,“璞”字意为“玉未琢”或“玉未治者”。成为玉璧似的人才, 根据冉氏族谱记载,冉琎、冉璞兄弟的先祖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孔门五冉之一的冉雍也是他们的祖先。显然,冉氏宗族以儒业传家,是个不折不扣的书香世家。 冉氏兄弟少年就学于播州学堂,兄弟俩情深义笃,聪颖勤奋,敏于事而慎于言。稍长,遍游巴蜀名胜和关隘重镇。目睹南宋王朝的腐败,便隐居山林,躬耕自给,播州杨氏统治者多次邀辅,兄弟俩坚辞不就。
冉氏兄弟深知, 播州战祸难免,便毅然出山
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约南宋联合攻金,当年,金政权灭亡,蒙古毁约,决开黄河大堤,水淹宋军,揭开了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战争。蒙古贵族分兵数路南下,其中一路向四川大举进兵。端平三年(1236),蒙军攻占成都,直逼重庆。为保住半壁江山,南宋朝廷起用抗战派将领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积极准备抵御蒙古军南侵。冉氏兄弟闻余玠是位贤能的统帅,深知蒙军破川将继续南下,播州必然战祸难免,便毅然出山。
钓鱼山积蓄粮食、弹药, 胜过十万大军
在四川,余玠以上宾之礼待冉氏兄弟。俩人在招贤馆住了几个月,并从没提出过什么高明的建议。第二天,余玠安排“二冉”搬到一处幽静的别馆居住,兄弟俩仍然没多言语,只成天坐在地上,用白垩石画山川城池。过了十多天,他们去见了余玠,屏退了左右,才开口道:“我们想出了一个小小的计策,不敢与众人的意见相同。我们觉得现在守蜀的大计,在于迁徙合州城。” “二冉”说:“蜀口形胜莫过于钓鱼山,如果把合州城迁到那里,并任用有才能的人驻守,积蓄粮食、弹药,胜过十万大军,巴蜀之地就守住了。 ”余玠大喜,道:“就知道你们不是一般的人,你们的谋略,我不敢归功于自己。”也不跟他的手下讨论,就将此事秘密奏报给朝廷,请朝廷封“二冉”官职。很快,冉琎被封为承事郎(正八品),代理合州知州(五品),冉璞被封为承务郎(从八品),代理合州通判(从五品)。官职小,实权大,迁合州城的事,这下就全听“二冉”调遣了。
以钓鱼城作为四川抗战的前线指挥中心
“二冉”就筑成了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等十馀座城池,星罗棋布,都是缘著山势筑起来的,成为好几个郡的治所。余玠在城池里屯兵聚粮,为守住蜀川做好完全准备,又移金戎于大获、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作为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内水防线;移利戎于云顶,作为岷江、沱江、金沙江等外水防线。内外水防控网络就此一一形成。 此外,还修造了栈道、暗道、帅府、军营、校场、点将台、水军码头、火药制造作坊,以及14处天池、92口水井、两道排水暗沟等军事和生活设施。南北各建了一条延至江中的一字城墙,江边筑设水师码头,布有战船。 从钓鱼城始建的公元1243年到1279年王立献降钓鱼城的36年中,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向钓鱼城发动了200多次进攻,却被险峻的城墙拒之门外,丢下了包括统帅汪德臣在内的80馀位蒙军将帅的尸体。余玠将“西通嘉定,东引夔府;上临剑阁,下负重庆”的钓鱼城作为四川抗战的前线指挥中心,亲自坐镇指挥,以不足5万之兵与蒙古军展开攻防战,取得了一系列奇迹般的胜利。
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处”, 西亚阿拉伯人称其为“东方的麦加”
公元1258年,蒙哥大汗统兵4万,号称10万,分兵三路进攻四川,十二月底已攻陷川西北54个州、府,进抵武胜山,准备攻合州。1259年正月,蒙哥汗仗著兵强马壮,不听军师避开坚城的的建议,决定强攻钓鱼城。二月二日,蒙哥汗率军渡过鸡爪滩(今钓鱼城东北鸡心石),驻于石子山上,三日,蒙哥督军攻钓鱼城,七日攻一字城墙,九日攻镇西门,竟然都没有攻下来。战事拖到三月,蒙军进攻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小堡,又遭失败。四月二十二日,蒙军偷袭护国门没有得逞,攻破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很快又被王坚夺回。到了七月,蒙哥汗忧愤交加,决定决一死战,令士兵筑起土台,插上桅竿,派人爬上去窥视城中动静,被宋军以石炮猛击,台毁桅断。蒙哥汗猝不及防,当场被飞石击中,身负重伤。 倍觉羞辱、伤痛发作的蒙哥,遂于重庆金剑山温汤峡辞世。蒙军宣告失败而北归。蒙古大军号称不可战胜的“上帝之鞭”,在不起眼的钓鱼城中,被打破了神话。 蒙哥汗的去世使团结的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蒙古各路军队返回草原争夺大汗之位,蒙古人的大规模对外扩张战争逐渐沉寂下来。“上帝之鞭”蒙古铁骑的离去,使得欧洲、西亚和非洲各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也正是因此,钓鱼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处”,西亚阿拉伯人则认为钓鱼城是拯救了伊斯兰教世界的圣城,称其为“东方的麦加”。
辞官卸袍,返回老家贵州绥阳
钓鱼城的坚守一守就是36年,然而缔造钓鱼城的干将们,却没能陪它走到最后。1252年10月,蒙军汪德臣、火鲁赤部进抵嘉定,余玠调集蜀中精锐将其击退,晋升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但到了第二年,朝廷反战派谢方叔任左相,诬告余玠“擅专大权,不知事君之礼”,宋理宗即刻召余玠还朝。愤懑成疾的余玠,于1253年7月服毒自尽。 随著余玠的自尽,冉琎、冉璞也受到株连,当年他们就辞官卸袍,返回老家贵州绥阳。冉琎于1258年病逝,享年60岁。冉璞在1260年因闻钓鱼城大捷,狂喜而卒,同样享年60岁。 冉氏兄弟亡故后,其遗体运回故土绥阳安葬,据说冉琎曾葬于蒲场镇七甲坝,后迁至绥阳县城附近。
钓鱼城内的忠义祠
钓鱼城内的忠义祠,明代始建时原只供奉祀王坚和张珏二人。清乾隆二十年,合州知州王采珍重建,加入了余玠、冉琎、冉璞的牌位。光绪七年,遵义人华国英任合州知州,题写了一幅对联:
“持竿以钓中原,二三臣尽瘁鞠躬,只拼得蒙哥一命;酾酒而浇故垒,十万军披肝沥胆,竟不从王立二心。”
如今站在钓鱼城的万仞云崖上,环顾旧时壁垒,昔日的血火与擂鼓都杳无踪迹,唯有脚下悠悠奔腾的江水,倒映著历史长河中代代付出、生生不息的伟大的名字。
兄弟俩的老家流传著这样一个传说
在兄弟俩的老家,流传著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冉琎三岁就死了母亲。一年后,父亲娶了后母,不久,同父异母的弟 在兄弟弟冉璞降生了。后母是个很贤德的人,照顾冉琎胜过亲生儿子冉璞。家里有好吃的,先满足冉琎。冬天,把家种的棉花给冉琎做棉衣,用野棉花给冉璞做棉衣。 一天,冉母带著两个儿子逃避土匪的追赶。为了走得快一点,她把九岁的冉琎背在背上,却牵著四岁的冉璞。孩子跑得慢,最终仍是被土匪追上了。土匪正要杀人劫财,大刀却在空中停住,原来他发现这个妇人把小孩子牵著走,却背著大孩子,感到十分奇怪。冉母解释了两个孩子的情况后,土匪竟被感动,给了冉母一根红布条,让她挂在家门口。红布条是土匪内部的记号,自从有了它,冉家再没有受到土匪的搔扰。 传说虽美,其实与事实是有出入的。据《渝黔冉氏族谱》载,冉琎与冉璞的年龄只相差两岁,不是五岁,而且俩人出身不错,家里有条件供两个孩子受良好教育,不致于要时常躲避土匪侵袭。[1]
被誉为“上帝折鞭处”是巴蜀的远古遗迹
传说有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山由此得名。钓鱼城峭壁千寻,古城门、城墙雄伟坚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是驰名巴蜀的远古遗迹。 1259年发生在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长达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不仅是南宋王朝与蒙古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战,更是改变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之战,创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处”。 钓鱼城主要景观有城门、城墙、皇宫、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等遗址,有钓鱼台、护国寺、悬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飞檐洞等名胜古迹,还有元、明、清三代遗留的大量诗赋辞章、浮雕碑刻。 钓鱼城之战与世界格局的变迁;八百年功勋历史的留存与积淀;众志成城、守土抗战的坚韧与顽强,古战场攻防构筑物遗迹和遗址,钓鱼城都是举世无双和无与伦比的。
钓鱼城之战
在公元1259年,蒙古号称几十万人马,围攻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却始终无法攻克,战乱中连蒙古大汗蒙哥也阵亡在城下,守将王坚将军可谓中华英雄。 之后忽必烈在汉臣拥护下建立元朝。直到南宋灭亡后,大势已去,忽必烈又答应绝不伤害城中百姓,守将王立这才弃城投降,时间为公元1279年。弃城后,没有一个人乞求怜悯,守城的32名(一说36名)将军全部拔剑自刎,可谓忠烈千秋。[2]
丰功伟绩
由于“二冉”为南宋创建了丰功伟绩,为当地人民维护了安定的生活秩序,因此,当地人十分敬重“二冉”,并在冉琎、冉璞亡故后,自愿捐资修建了“二冉”庙,以永远铭记“二冉”的功德。 如今,历史虽已远去,但人民不会忘记为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在《钓鱼台访古》一诗中写道:
“魄奇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为回蒙,冉家兄弟承粼阶,蜀郡山河壮军兵,川载孤军撑一天,千秋共柳宋三乡。”
清代诗人王作孚《到蒲老场访冉琎墓》一诗中也曾写到:
“名士谁留土一堆,荒山大冢长蒿菜,若非史书当年笔,谁识先生此夜台,千古智愚同一梦,缅怀芳躅不须哀,蒲老场头寻往事,钓鱼城畔忆贤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