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

近义词

反义词

出 处 :《资治通鉴

体 裁成语

属 于 :褒义词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读音为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出自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资治通鉴·唐纪八[1]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译文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聪明果断,擅长骑射。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册封敦煌郡公。善于用兵,屡建功勋。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册封秦王。设立文学馆,笼络各种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接着,魏征就从古到今地给皇上讲开了。他说:“古时候,有一个管理天下的天子叫。他经常亲自到老百姓当中去,听取各种人的意见。因此,民间发生了什么事,谁好谁坏,尧都知道。尧死了,舜接替尧做了天子,还是跟尧一样,能听各方面的意见。因此,手下的人都骗不了他。可是秦朝的第二个皇帝胡亥就不是这样。他跟前的文武官员很多,可他只听一个叫赵高的太监的话。赵高对他说:‘您当了皇帝,应该多享点福。’胡亥听了,就躲在宫廷后院只顾享受,谁的话他都不听。这么着,外面发生了天大的事,他也不知道。过了几年,就被推翻了。隋朝时候,隋炀帝很宠幸宰相虞世基。虞世基对隋炀帝只喜,不报忧;而隋炀帝又专爱听奉承他的话,对批评他的话根本不爱听。这么一来,他简直跟瞎子聋子似的,什么也不知道,直到义军打了进来,他还蒙在鼓里呢!结果也被推翻了。可见偏听偏信的皇帝是很危险的。只有兼听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做到心明眼亮啊。”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视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