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共伯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共和城城址原圖鏈結

共伯和是在西周周厉王周宣王之间(前841年至前827年)执政的一个诸侯。因不同历史文献有异说,他的具体身份和角色在学术界仍存在一定争议。一说为共国(在今辉县)国君,名和。[1]一说“共伯和”为卫武公的別稱。[2]

竹书纪年》记载,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州市),太子静(后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里,史称彘之乱。共伯和受诸侯推举,“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又归政于周宣王,自己“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3]史称这段时期为“共和”。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还有一种说法,仅见于《史记·周本紀》,称所谓共和指周定公、召穆公两卿行政。[4]这里的召公为召穆公虎,而同一时期文献中却没有记载周公的名号(周定公一说出自伪《今本竹书纪年》),所以后代学者多有怀疑。[5]

最近发现的清华简中有一部编年体史书叫《系年》,《系年》记载: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刃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

人物争议

关于共伯和乃至于共和行政史学界有争议,分为两派:一、先秦文献皆曰共伯和行天子事。二、西汉今本《史记》言“周公召公执政号曰共和“,此说为孤证,极可能为伪。

战国的《竹书纪年》(即《汲冢纪年》)记载周厉王出奔,共伯和干王位,史称“共和行政”。同时很明确地说共伯和,就是共国的伯,名和。也就是说他是封于共国的诸侯,名叫做和。《世本》也说共伯干政。

庄子·让王》:“许由娱於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西晋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和即干王位。”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慎人》:“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高诱注:“共,国;伯,爵也。弃其国,隐於共首山而得其志也。”

吕氏春秋》:“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

汲冢书》:共伯名和。《国语补音》卷一

汲冢纪年》曰:共国之伯名和,行天子政。《通鉴外纪》卷三

纪年》云:共伯和即干王位。《庄子·让王》释文

纪年》:(幽)〔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晋书·束皙传》

近年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厉王大虐于周,卿李(士)、诸正、万民弗刃(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彘),龙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

西汉司马迁的今本《史记》载,西周厉王奔彘后,朝政由周公、召公所共同执掌而称“共和执政”。 [1]

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让我们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我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无论这个“共和”指代的是什么,总是对中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热议视频

先秦史 三 共伯和执政

注释

  1. 《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共伯和干王位”,司马贞注:“共国伯爵,和其名。”另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和日本学者白川静《西周史略》等举西周晚期金文材料中的“白龢父”即为共伯和,且铭文中称他为“皇君”。
  2. 《史记正义》引《鲁连子》“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另见顾颉刚“共和”一文,出《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
  3. 太平御览》卷879引《竹书纪年》。
  4. 司馬遷. 周本紀. 史記. 西漢. 
  5. 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此说不足信:《左传》称“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则知厉、宣之间诸侯有代王行政者矣。周、召本王朝卿土,倘果摄天子之事,不可言释位。别立名称若后世之年号,古亦无此法。故颜师古以史公之说为无据也。考《竹书纪年》、《庄子·让王》篇、《吕氏春秋·开春》篇及《索隐》引《世纪》、《正义》引《鲁连子》,并以共和为共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