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福景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光福景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濒临太湖,丘陵蜿蜒,河道曲窄,山径崎岖,阡陌纵横。东与藏书镇接壤,南同胥口镇毗连,西滨太湖,北接东渚。

景区简介

光福景区自然条件优越,湖岸线长达67公里,为太湖湖岸线最曲折窈窕的部分,山水萦抱,景物清幽,是太湖山水的精华地区之一。境内文化古迹众多,植物景观丰富。东汉大司徒邓禹曾隐居邓尉山,并在司徒庙手植“清”“奇”“古”“怪”四株千年古柏。邓尉山“香雪海”为中国三大赏梅胜地之首,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香雪海”探梅。境内还拥有唐塔、宋桥、古圣恩寺,以及春秋时伍子胥遇害处,孙武练兵场等古迹。历史上曾有寺观34座,散存栽崇山峻岭之中,现存5座,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景游览胜地。[1]

气候特征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点。

生态资源

镇内坐拥邓尉山、玄墓山西碛山等二十多座大小山峦和东崦、西崦等湖泊,享有香雪海、司徒庙、圣恩寺等众多名胜古迹,其中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13处。境内太湖渔港为国内最大的内陆渔港,是吴文化、太湖渔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光福先后获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

光福是著名的中国花木之乡、中国工艺雕刻之乡。苗木种植以桂花最为著名,为全国五大桂花产区之一。传统手工艺产业中,核雕、玉雕、红木雕、佛雕等四大工艺雕刻远近闻名,光福核雕被列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主要景点

铜观音寺

铜观音寺,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龟山南麓下街。原名光福讲寺始建于梁朝天监二年(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作为高僧讲经授道之所,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因寺内原供奉有铜观音像,又名铜观音寺。保留的建筑有大殿、西方殿、寺桥及光福塔。寺前跨河而建的寺桥十分古朴。桥长16.1米,宽3.05米,梁式,两侧沿口为武康石质,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作为吴地最古老的寺院,它与寺前宋代的石桥,寺后山顶光福古塔,寺院内廊壁古香古色的碑碣古刻都已经成为苏州重要的珍贵文物瑰宝。

光福寺的前身是私家住宅,系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要职)顾野王舍宅为寺。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685-704年)改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宋代康定元年6月(1040年),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铜观音一尊,随即敬赠给光福寺。由此轰动了吴郡各地,朝拜佛教徒络绎不绝,人流如海,人们改称光福寺为铜观音寺。惜几经废兴,现存大雄宝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 现光福铜观音寺及光福寺塔、香花桥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光福寺塔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龟山。建于梁朝大同年间(535-546 年),本名舍利佛塔,据传塔内原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光福寺塔在唐代会昌末年(846年)塔毁于火。咸通年间(860至874)由铜观音寺的方丈四处化缘筹资重建。塔檐木早毁于清代嘉庆年间雷击大火。后又屡经毁修,久历沦桑,饱受风雨剥蚀,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苏州市政府投资修缮保护。塔矗立在寺后龟山之巅,塔为四面七级,高27.95米,平面呈正方形,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佛塔。底层西北面设券门,二层以上四面置壶门,各层门内壁左右置佛龛,陈列佛像49尊。塔的顶部设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各不相同的藻井。各层置腰檐平座,做法简洁朴素。塔底层设迥廊,各层均按有楼板,可拾级而上。

该塔外观古朴。由于位置得当,加上周围景物衬托,颇有“不在画中已入画”的意境。若登塔顶,放眼天平、灵岩诸山,仿佛近在咫尺。登塔眺望,远山峰峦连绵,东西崦湖交相辉映。值得一提的,明代苏州文人、“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多次登上光福寺塔,写了《登光福塔》一诗,生动地描述了登塔赏览风光:“山围水抱开农桑,乐土风光真画里”。结尾又深表感慨:“三年潢潦(积水成涝)我无家,恨不携书亦居此”。

光福寺桥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铜观音寺前为梁式石桥,亦称天寺桥、香花桥。因与寺门前石阶连成两个凹形的轴对称图案,民间俗称“翻转桥”。栏杆、锁口石、压顶石均以武康石凿成,扣之有声,铿锵作响,故称琵琶桥或响石桥。桥上石雕云龙和万字纹图案,古朴遒劲,线条流畅。寺桥十分古朴。桥长16.1米,宽3.05米,梁式,两侧沿口为武康石质,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桥的实例。

香雪海

香雪海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邓尉山,为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香雪海因康熙三十五年江苏巡抚宋荦赏梅后题“香雪海”三字镌于崖壁,从此香雪海名扬海内。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赏梅,现有乾隆诗碑一座。诗碑旁是著名的梅花亭,出自近代吴中工匠,香山帮传人姚承祖之手。半山腰有闻梅馆,游人在此可品茗赏梅,山顶新建观梅亭一座。另有“华光万顷”,“客到无人管迎送,送迎惟有古梅花”,“琼枝疏影”,“幽姿冷妍”及宋荦诗等摩崖石刻和泉水“梅泉”。

香雪海除了初春赏梅外,每年六月中旬,大片木荷开放。木荷被称为森林卫士,因其不燃烧,被世界各国用作防火林,又具有观赏价值。掩映在梅花丛中的古闻梅轩和梅花亭,就像飘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玉宇琼阁。人们沿着曲折幽深的花径前行,大有“入山无处不花株,远近高低路不知”之感。登上梅花亭极目眺望,满山遍野,绵谷跨岭,雪海荡漾,银波耀眼,蔚为壮观。[1] 1986年香雪海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尉探梅

在光福“邓尉探梅”早已成为一种习俗。邓尉山植梅,始于汉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素有“邓尉梅花甲天下”的盛誉。梅花除观赏外,可入药,可食用,故当地人都以种植梅花为业。宋孝廉张诚《探梅》诗中有“望衡(横)千万家,种梅如种谷”之句,“十里梅乡”就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写照。康熙南巡写下了“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之诗句。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来此赏梅,赋诗《雨中元墓探梅》,“香雪海”遂名扬天下。乾隆帝曾6次到邓尉探梅,并6次赋诗,有御碑和石刻为证。

司徒庙

司徒庙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西的涧廊村东南是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的祠庙。又叫古柏庵、柏因社、柏因精舍。司徒庙始建年代历史未载,无以考证。殿宇是清末民初重建。也叫邓尉庙,庙里有四株古柏,树龄近二千年。司徒庙现存庙宇殿舍两进,共二十余间。布局为传统院落式。前为墙门,门前分立石狮一对,进门沿主轴为山门、大殿。二者间由院落隔开,两侧有边厢,庙左附有院子,植有古柏名木,并置赏柏厅,厅后即为闻名于世的四株古柏园。

圣恩寺

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玄墓东南柴庄岭下,面太湖。唐天宝年间创圣恩寺“天寿寺”。南宋宝祐年间又建“圣恩禅庵”,寺庵并列,曾被辟为上、下道场,元天顺元年(1328)幼主阿速吉八敕赐“圣恩禅寺”匾额。至正初天寿寺毁于火灾,圣恩禅庵幸存。为佛教南宗发祥地,清康熙、乾隆到光福探梅多次驻足于此。至正九年(1349),江南名僧千岩元长禅师之高足万峰时蔚禅师从杭州入吴,卓息玄墓山。由于万峰的到来,信徒渐多。明洪武九年(1376)辟地建观音阁及诸殿室,圣恩寺初显规模。

大雄宝殿前有巨柏三棵,树龄一千八百余年,最粗一棵腰围5.2米,挺拔劲秀活化石。康熙帝所题《松风水月》碑,乾隆赋并书写的一块诗碑《再邓尉香雪海歌旧韵》。

正月初九为帝释天(玉皇)诞辰,俗称“天生日”。苏城有“斋天”之习俗。圣恩寺“斋天法会”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诏建“万寿道场”始,由来已久,是日“酬愿者骈集,观者如堵”。每年到圣恩寺参加“斋天”法会的人数达3—5万人。经常车堵于光福镇中,人拥在圣恩寺外。自正月初八到初十,历时三天,热闹非凡。每到这个日子,来自各方的善男信女、游客、商贩都会云集于此。其为佛教圣地,是日宣扬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活动。

1986年圣恩寺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嵝庵

石嵝庵,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潭山,又称石嵝精舍。庵始建年代无考,清初无声禅师居之。石嵝庵现有民国年间建筑数十楹,原供有缅甸信徒所赠玉佛。院中数株芭蕉,一架紫藤,象是一户书香人家,大殿亦不高大,如民居一般,门上方悬挂的“放大光明”四字一匾。两侧偏殿现为游人休憩之所。殿后山崖旁,有泉,清冽甘芳,岁旱不竭,脱尘禅师命之“余留泉”,是有余和留“我”在此的意思。庵左有万峰台,有明赵宦光题刻“万峰台”三字,相传为元代万峰祖师修炼之所。

台上现有清代至民国年间摩崖石刻多处。站在万峰台上,可见诸山蜿蜒相向,太湖云帆上下,七十二峰离立波际,抱揽光福地区青山绿水之美,旧时为邓尉探梅必到之处。

石嵝庵于1986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行政区划现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苏州光福镇,古人誉之为“湖光山色,洞天福地”。这里山峰重叠,四季花香,山外有湖,湖中有山,诚如明代画家沈石田所言:屋上有山屋下水,开门波光眼如洗;这里是香雪海的故乡,司徒古柏的胜地,还有玄墓山圣恩寺、楞严经石刻等多处名胜,享誉海内外;这里有大学士顾野王的洗砚池、大画家董其昌的画作、大建筑家姚成祖的足迹。

光福历史甚为古远,素为吴中名镇,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有祖先在这一带劳动生息,繁衍后代,境内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钵、石斧等文物。镇北虎山相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养虎之地,因此旧有“虎溪”之称,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建光福寺,镇因寺得名。市镇中心原在今镇区西南的志里村(今庵前村),后移至虎山桥,唐宋间迁至今址,并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市镇,明清时,光福集镇为吴县六大名镇之一,民国以来,一直为区、乡、镇政府(公所、署)驻地。光福曾以她卓越的风姿使无数名流高士流连忘返,也赢得了无数骚人墨客的宠爱和赞美,陆龟蒙、范成大、倪瓒、高启、唐寅、文征明、王士禛、康熙、乾隆、沈德潜、姚鼐、龚自珍、冯桂芬、于右任、田汉等人,都曾在此留下了隽永耐味的诗画。

2012年起,光福镇投入约4亿元巨资,按照国家4A级景区创建要求,在景区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八个方面改造提升,景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旅游品质明显提高。[2]

旅游信息

公交车

  1. 63路、64路、65路、651路“香雪海”站下,即到香雪海、司徒庙。
  2. 63路、64路、65路、651路、652路“铜观音寺”站下,步行即到铜观音寺。

门票

【收费】香雪海20元/人;司徒庙25元/人;铜观音寺15元/人;联票(香雪海+司徒庙+铜观音寺)50元/人;联票(香雪海+司徒庙)45元/人。

开放时间

8:00-17:00 (大致开放时间,各景点开放时间不一) [3]



参考资料